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134章 举头有神明

大晋衣冠 第134章 举头有神明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说到这来,庾亮却故意停顿了一下,想看看成帝及众臣的反应。

“结果如何,快快说来”

成帝焦急的嚷道,心想莫非又是你桓温,朕本想宽大你一次,如若再是你所为,舆论喧嚣,那就百口莫辩了。

“经过仔细查察,确系同一人笔迹,乃桓温所为”

众臣觉得意外,更觉得惋惜。庾亮言之凿凿,随后不经意间,朝王导投去了会心的一瞥。

“快,把证物呈上来”成帝心焦气躁,仔细端详了一下,看不出破绽。

太后也看过了,就像一个人写的,毫无区别。众臣也分传下去,不再言语。

王导见状,这正是趁热打铁的好机会

“陛下,桓温辜负圣恩,怙恶不悛,在朝廷发下海捕文书后,依然再下狠手,竟然致江播一家惨遭灭门。此等行径,视我大晋法度如无物,是可忍孰不可忍,请陛下下旨,株连桓氏全家。”

成帝犹豫了,看着太后,太后不置可否。

“臣赞同丞相所说,请陛下下旨”庾亮也恳请如此。

再看看其他两位重臣,低头不语。

殿内突然安静了下来,仿佛能听到每个人的心在怦怦的跳着。不过,他们跳的幅度和频率却大不一样,有人欢喜有人忧

眼见得如此,成帝也无可奈何。

“来人,拟旨”

王导和庾亮对视之后,会心一笑。一旦皇帝拟旨,加盖玉玺,桓温就板上钉钉,从尚书台要犯升格了朝廷钦犯,人人可得而诛之。

到时候,是杀是囚,要死要活,就有官差说了算。有哪个官府哪个官差敢不看丞相和国舅的眼色行事。

二人渴望的看着王内侍饱蘸浓墨,摊开黄纸,取出印玺。

千钧一发之际,还是有人开口了“且慢”

郗鉴不顾开罪亲家翁和庾亮,掷地有声

“江彪是否死于桓温之手,仅凭字迹尚不可下定论。其父保卫宣城力战而死,功勋之家,如若株连,实乃为渊驱鱼。试问,今后还有谁愿意为朝廷平叛,还有谁愿意为朝廷而死陛下不可不慎之又慎”

陶侃自然和郗鉴结成联盟,也为桓温说话。

“老臣也以为,此事或许是有蹊跷。试想桓温负罪在身,朝廷四处缉捕,惶惶然不可终日,远逃都来不及,至少不敢再在境内出没,怎敢还回到宣城再杀死江彪”

陶侃此言不无道理,成帝听进去了。

陶侃又道“再大的血仇,杀了一家三口也足够了,桓温为何还要冒着朝廷通缉的风险,再次去杀一个可有可无之人除非”

成帝追问道“除非什么”

陶侃扫了王导一眼,冷冷道“除非桓彝之死和江播有莫大的关联,也就是说,事情或许并不是此前王丞相所言的,他说江播是无辜之人,还请陛下明鉴”

王导也不顾亲家公的脸面,还有陶侃的挑衅,简直是从一旁窜了出来,大声为自己辩驳。

“桓温临阵脱逃,陛下考虑其父战功因而宽容。难道桓彝战殁,可以为桓家换来永无止境的宽恕吗就是丹书铁券,也有一定之规。况且,桓彝之死,怎又和江播扯上关系简直是空穴来风,庸人自扰。”

成帝再次陷入困境,因为桓温,朝廷几位重臣又分为两个阵营,互不相让,针锋相对

见皇帝又在犹豫,王导只好再拿出杀手锏,满脸悲愤

“陛下,因为一个初出茅庐不谙世事之小子,让几位辅政大臣公然在朝廷吵闹。君臣离心,同僚离德,北方在摩拳擦掌,朝廷还在优柔寡断。这样下去,新政何时才能毕其功,大晋中兴何时才能成其事”

王导的杀手锏就是其主导下的新政,他相信,成帝不得不屈服。

“望陛下有力士推山,壮士断腕之魄力,心无旁骛,切莫犹豫。否则,老臣独木难支,心力交瘁,恐难担当新政总领之责”

成帝尽管曾闪过一丝希望,但碍于王导的情面,关键时刻,不能让他撂挑子,只好妥协了。

“就依老丞相所奏,将桓温列为钦犯,株连满门。但,但其家人,若有下落,不经朕亲自过问,不得拷问,不得用刑,更不得擅杀”

朝会结束,步出建康宫城时,王导大步追上郗鉴,略带埋怨的说道“亲家公,你千里来朝,怎不知会我一声,也好给你接风洗尘,为何弄得如此生分”

郗鉴心里有气,敷衍道“亲家公误会了,只是边情紧急,一路疾奔,早些上达圣听,哪敢耽搁工夫,莫怪莫怪。”

“亲家公,你今儿在朝上怎么替他们说话叫我左右为难。”

郗鉴明白王导是在责怪自己,没有在朝堂上和他同进退。

他心里清楚,在辅政大臣中,王导和庾亮、陶侃不和,和温峤也有些疏远,左右为难这句话无非是说,如果不是亲家公的关系,王导肯定也会和他不和。

既然是联姻关系,就应该站在一个阵营,为他说话,共同对付陶侃,当然还有那个最为痛恨的庾亮。

郗鉴暗想,你王导和每个人都不和,那就是你的过错,根源就是因为你心中那杆秤失去了准星。你认为谁都和你一样,为人处世,只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为衡量标准。

起码我就不是,温峤也不是,我们的准星是大晋朝廷和千万黎庶。对此有利的我们就支持,不利的就反对。

你王导为何年纪越大,阅历越深、官阶越高,就越如此固执,不可理喻

想到这里,郗鉴怅然道“亲家公言重了,我并没有为他说话,只是观点趋同而已。朝堂奏事,以公允为准,而非考虑私人情感。更何况,若论私情,陶刺史岂能比得上亲家公你”

郗鉴不卑不亢,既告诉对方,做事要公允,又伸出橄榄枝,双方还是姻亲关系。

王导虽被话中的刺刺了一下,也无法发作,只好转移话题。

“亲家公何以对一个毛头小伙子情有独钟”

王导转向这个话题,想试探一下郗鉴的底线,因为此前二人曾为此有过不同。

现在,桓温杀人逃亡,朝廷追捕,你郗鉴不应该再有所袒护了吧。只要你不袒护,自己的底气就更足了。

“并非我偏爱,这年轻人在我刺史府供职几载,我知之颇深。马步身手暂且不论,聪颖好学,胆大心细。尤为可贵的是,身上有一股劲,一股子韧劲。还有一颗心,一颗雄心。他小小年纪就胸怀天下,感染着我,让我看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

郗鉴眼前全是桓温的样子

继而,他又反问道“我倒是要问亲家,贵为丞相,为何对他穷追不舍呢你们之间难道有什么误会”

王导愣怔了一下,看来在此问题上,他们还是势如水火,无法调和。

既然亲家公的底线探不到,那就只有就事论事,不给郗鉴任何挽回的余地。

“亲家公也知道,我宦海沉浮多年,什么样的风浪没经历过。早已看淡了恩怨是非,岂能对一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耿耿于怀你误会了,我和他并无个人恩怨,全然是因为朝廷法度。”

王导祭起了道义的大旗,隐藏了内心的私怨。

“他刺杀朝廷命官,阻挠朝廷新政大业,试想,这样大的罪过都不予追究,让老夫今后还怎么推行新政”

郗鉴叹道“亲家公扛着新政的大旗,我也不好为桓温开脱。不过,爱憎皆有因,他为何刺杀江播,是否有背后隐情,亲家公可得详查啊”

王导义正辞严“背后是非另有隐情,目前还无法定论,但所犯罪行证据确凿。他为何事后逃逸,不向官府投案禀明详情不过亲家公放心,我一定会详究隐情,秉公处理。”

二人话不投机,不欢而散,王导既未邀请郗鉴到府上做客,郗鉴也没有兴趣去探视女儿。

王导转身离去,留下微驼的背影。

郗鉴神情严肃,焦急地询问随行下属“桓温有消息了吗”

“回刺史大人,还没有。自朝廷发出海捕文书后,按大人吩咐,属下派出人马在徐州和建康之间查找,一直没有收获。”

“继续找,要悄悄的,不能被官府发现。对了,要派认识桓温的人去找。”

“大人放心,属下就认识他”大垂耳笑道。

官府正全力查找桓温下落,芒砀山,刘言川在聚义厅左右徘徊,责骂身旁之人,办事无能,派出这么多路兄弟,至今还没消息。

“大当家的,兄弟们虽然没找到恩公的下落,却碰上一些探子,也在淮河两岸四处搜寻,好像也是在找人。”

“哦,探知对方是什么底细没有”刘言川担心是官差。

“尚未探清。对方也是素衣打扮,但看他们的举止神态,应该不是常人,倒像是军旅之人”

军旅之人刘言川寻思,按规矩,如果是在淮河北岸,那属于徐州管辖,难道是徐州的军士如果真是那样,可就惨了。

郗鉴是当朝辅政,一定会遵从朝廷法令,缉拿桓温的。

转念又一想,恩公在郗鉴麾下征战数年,情深意厚。况且听闻郗鉴忠义正直,应该会手下留情的。

“大哥,官场之人和江湖之人不同。咱们讲的是义,他们谋的是利,知人知面不知心,即使郗鉴没有这个念头,难保他麾下的将领没有此意。万一有人泄露给朝廷,郗鉴也不能公然徇私,私自纵放”

老三这么一提醒,刘言川又焦虑了。

“有道理,咱们不能左右别人的态度,不管他们怎么样,咱们必须抢在前面找到恩公。事不宜迟,老二,你在山寨坐镇,俺不放心,得下山走一趟”

老二阻止道“不可啊,眼下暂无战事,但探子游骑众多,你是大当家的,万一有个什么事情,弟兄们群龙无首,没了依靠。”

“别啰嗦了,万一有紧急情况,鸣骹为号,到山南三十里的卧虎岗找俺。切记,不得泄露消息。”

刘言川不容置疑,火烧眉毛了哪还顾得上自己。

“老三,你去布置一下,从寿州渡口到徐州一带,多派些人手。一旦发现恩公行踪,立即悄悄送至山上,不可被徐州军士截去”

刘言川心里彷徨,站在一块凸起的巨石上,遥望山南,口中默默念叨“恩公,你究竟在哪里”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