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143章 破鼓乱人捶

大晋衣冠 第143章 破鼓乱人捶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庾亮闻言,还没看到王导被马蜂蜇,就开始幸灾乐祸了,他仿佛看到了王导鼻青脸肿的样子

“正因为陶侃老暮,子嗣又无能,他才要以麾下的精兵作为倚仗,抓牢不放,为子嗣谋取个锦绣前程。所以,我想陶侃即便不抗旨,也会有所动作,反制王导,咱们此时也该配合一下,点把火”

“你的意识是,咱们也可以踩上他一脚”庾亮欣喜的问道。

“正是”

“可眼下新政如火如荼,收效甚大,咱哪来的机会”

庾冰阴险的笑道“眼下就有一个机会,就是新政。偌大的新政,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漏难道大哥治下的芜湖,就顺风顺水,无懈可击”

庾亮尴尬道“实不相瞒,为兄到芜湖,实是贬官发配,来这里面壁思过。郡里政务一概交由新任的长史打理,我都懒得问。怎么,这俩月调查走访,你有了收获”

“大哥,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别小看一郡之地,以点带面,它可以窥见整个大晋”

“哦,快说说。”

“新政问题,其他州里存在的,芜湖必定也少不了。我最近深入乡郊,到处挖掘,还别说,只是劝耕赈灾一项就有问题。你看,这是我草拟的两个问题。”

庾亮端详了一会,摇头道“区区两个问题能扳倒他吗不会让圣上小瞧咱们吧”

庾冰阴冷道“当然扳不倒”

庾亮感觉被弟弟戏弄了一顿,没好气道“那你还这么兴奋干吗”

“大哥莫急,这就如伐树一样,对一棵百年参天大树而言,三锯子五锯子如同隔靴搔痒,大树毫发损伤。可若是每天来上几锯子,早晚这棵大树会轰然倒下”

庾亮从弟弟的话锋中听出了门道,感觉有好戏可看

“陛下,老臣无能,无能啊”成帝刚从偏门步入式乾殿,王导就跪伏在地,泣不成声。

成帝关切的问道“爱卿何出此言说说,怎么回事”

“昨日,尚书台收到荆州和江州刺史府行文,他,他”

“怎么,两位爱卿对调防军士不满,不肯调拨”成帝一惊,以为自己圣旨下得太仓促。

“唉,朕早知道就会这样”

“陛下误会了,他们怎敢不奉诏可是行文中对老臣含沙射影,诽谤中伤。语句字字刺骨,老臣不忍直视,请陛下过目。”

成帝接过两份公文,内容基本一样,都是一番慷慨仗义之言,服从朝廷的调防之策,但不约而同的夹杂着对王导的讥讽和指责。

温峤尚还含蓄,陶侃则相当凌厉

成帝细细品读,言辞的确犀利,难怪王导脸如猪肝

“军士乃朝廷之军士,陛下之军士,而非陶侃之军士。新政乃朝廷之新政,陛下之新政,而非权臣之新政。为臣者,当克己奉公,忠心体国,而非揽政之柄,挟私报复。假公名、济私利,实为朝野所不容,人神所共弃”

成帝不敢再看下去,就这几句就够受的了。

“老丞相,荆州表文言辞是犀利了些,然并未明指什么。再者,他交出兵马,爱卿新政告成,应该高兴才是。至于抱怨牢骚话语,不听也就是了。”

“陛下,陶刺史所言何止是犀利,简直就是指桑骂槐,以此来诋毁新政,藐视陛下。他所说的权臣是谁假公名、济私利,又是指谁”

王导不依不饶,大有一副皇帝不治罪自己就不收兵的执着。

成帝方才被王导吓了一跳,还以为陶侃生出事端,不愿调拨军士,那就尴尬了,结果是虚惊一场

他有些庆幸,也有些懊恼,陶侃的奏折昨日到了尚书台,今日早上才禀报,王导比自己过目得还要早。

成帝无心计较,他在咀嚼着奏折上的话,他理解,陶侃在强忍着,其实怒火已经烧到了嗓子眼。

王导此时竟然还不识相,不知收敛,还要下旨治罪。成帝脸有不悦,该如何打发他呢

很快,另一封奏报替皇帝解了围

“陛下,芜湖太守庾亮关于新政事宜,有表上奏。”

王内侍说完,王导竖起耳朵,心想,难道死对头会对新政歌功颂德

“臣奏陛下,新政施行以来,芜湖境内秉承旨意,全力落至实处。开阡陌,垦荒田,浚河道,大收在望。此乃新政之功,朝廷之德”

小内侍读到此处,不敢往下读,停顿了一下。

此时,王导从刚才的失落中恢复了神采,心想庾亮难得,会抛弃成见,对新政歌功颂德。

“然”

王导沉浸在喜悦中,如同服食了寒食散一样飘飘欲仙,而一个然字,让他神色凝固,喜悦之情戛然而止。

成帝也不知后面会发生什么,示意继续读下去。

“然近日以来,芜湖周边邻郡屡传新政之弊,芜湖也不例外。以劝耕赈灾一项弊端最甚,个中有两大害,一为赁牛,一为山泽。芜湖下辖某县,有百姓没有余田,无须赁牛,县衙却强行租赁。百姓无力还租,被逼致死。”

成帝心想,竟然还有这等事,闻所未闻。

“事发之后,有司拷问县差,其答曰系上官考核所致。即,如果无力完成劝耕人数,当年考绩为下等,降职减薪。差兵无奈之下,只好行此下策。”

王导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是王内侍似乎还没读完

“至于山泽,大乱之后,不仅良田弃耕,山泽川野更是无人问津。新政以来,各地豪门借新政春风,巧取豪夺,将公地纳入私家,招募无力耕种无田耕种之民,以良田呈报官府骗取津贴,致使豪门获利颇丰,而贫户一无所得。”

王导感觉胸闷气短,仿佛暴雨来临之前的压抑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长此以往,矛盾激发,不利于朝局和社稷安康。欲速则不达,此乃新政之祸,望陛下思之慎之。”

王内侍的唇齿一张一合,不像是在说话,而如毒蛇吐信,喷出来的全是毒液,嗖嗖射向心惊肉跳之人。

王导一阵眩晕,竟昏倒在地

“爱卿,快醒醒。来人,传太医,快”

王导悠悠醒来时,身处府邸卧榻上,侄子王允之候在一侧,满脸焦急之色。

“叔父,你可醒了,吓坏我了。现在好些了吗来,快把药喝了。”

“我是怎么回来的,圣上可有交代”王导说话费劲,疲软无力。

“是圣上差人送回来的,还派了太医诊治,开的方子,嘱托好生伺候。圣上体恤,让你在家将息些时日,暂时不用上朝。”

“嘿嘿,这哪是在家将息呀,是在家闭门思过啊两位辅政大臣,还有一个贼心不死的国舅同日上奏,借新政之名,对我口诛笔伐,大加指责。殿上,皇帝虽劝慰了几句,但难保他没有被触动,不会起了什么心思”

王导忧心的不是自己的病体,而是皇帝的态度

王允之安慰道“多虑了,新政系于叔父一身,圣上怎会不知,难道就此会冷落了叔父侄儿认为,瑕不掩瑜,圣上虽然年轻,然而孰轻孰重,他应该懂这些道理。”

换做往日,王导或许会接受侄子的意见,而此刻,他不抱希望了,因为在昏倒前的一霎那,他看到了异样的眼神

他想就此撂挑子,却又不甘心,想继续身体力行操持朝政,又看不透皇帝的眼神。

怎么办那就试一试吧。

他想起了一则故事

孔夫子有个弟子叫曾子,名参,从前住在费地。当地有个人和其同名同姓,杀人负罪而逃。

有邻人跑来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杀人,其母信誓旦旦,说自己的儿子老实本分,绝对不会杀人,于是继续织布,丝毫不为所动。

不一会,又有一个邻人跑来,说曾参杀人其母不信,照旧织布不停。

当第三个邻人再来说起同样的事后,其母大惧,信以为真,投杼逾墙而走。

“叔父的意思是也要效仿一下”

王导略带幽怨道“对,我也卧榻几日,看看圣上是否也像曾母一样,投杼逾墙而走”

“母后,王丞相递交了辞呈。”

崇德宫,成帝恭恭敬敬将文书递给庾文君,言辞之间不慌不忙,表情冷静,看不出内心有什么波澜。

“哦,这不像是他的脾性。现在朝中就他一位主政,为何在新政有起色之际请辞,一定有什么隐情。”

听完成帝说起那日朝会的情况,太后若有所思。

“是这样”

“母后,两位刺史所言无非是抒发愤懑,不过似乎是触到了丞相的痛处。这种痛处似有似无,而舅舅的奏表确实是在他的痛处上狠狠拉开了一个大口子,所以才会当堂晕厥。朕相信,舅舅自爆芜湖家丑,冒着治下不力的风险奏事,不太会是虚言。”

而接下来,庾冰随同奏折寄来的一些传言让母子俩触目惊心

信中说,在苏峻反叛前夕,京城一些巨商大贾似乎提前预知,低价收购粮食,战后再高价卖出,乘机发战争财。还有人早早转移了家财,携家带口出城避难。

江南一带富庶之地,叛乱后,刀兵残破。普通百姓挣扎在温饱线上,一些豪门大户占据山野川泽,失去田地的农民成为雇工。

就拿京城来说,城南聚宝山一带情况尤甚,而聚宝山那里的产业大都是王家的。

到底是空穴来风,还是无风不起浪

母子俩在瘆人的传闻面前心有余悸,感觉就像坐在火山口上,随时会被吞噬。又像栖息在树杪的鸟雀,随时成为猎人的目标

他们想不到京师眼皮底下竟有这等事情,而且他们浑然不觉,背后肯定有人运作,而运作之人非富即贵。否则,不会知道这些机密的战争内幕。

尤为可恨的是,运作之人预判到叛乱将要发生,却不向朝廷禀报,不事前筹谋防范,而是将消息透露给巨商大贾,发起国难财。

成帝突然感觉非常无助,恐惧袭上心头,仿佛自己和母亲不是跌进了万丈深渊,而是被幕后之人推下去的

青溪桥被毁之一炬,乌衣巷完好无损,聚宝山很快有了起色,而且蒸蒸日上。

庾冰的来信虽然没有点名,却不言而喻,无非是说,幕后运作之人,其中必有王导。

此刻,历阳遗简之事又沉滓泛起,涌上成帝心头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