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142章 扑朔眼迷离

大晋衣冠 第142章 扑朔眼迷离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李势性格内向,为人文弱,处事谨慎,甚至可以说是怯懦。虽无冒险精神,却能安步当车,没有大错。

而次子李广性格迥异,自幼爱习武弄棒,打打杀杀,在乡野闾里时就常常寻衅滋事,打架斗殴。

后来追随其父从军,冲锋在前,败退在后,关心士卒,奖惩有道,深得将领和军士爱戴尊崇,在成汉军中威望甚高。

李寿原本准备立李广为太子,还常常对左近大臣说“李广类朕,此儿可堪大用。”意思无非是提前散布自己的想法,摸摸大臣将领的态度。

大臣还没劝谏,不料首先就遭到了皇后阎氏的反对,当场在后宫就大发雷霆

“自古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李势既是嫡又是长,因何要立广儿,你说”

“皇后,势儿广儿皆为嫡子,皆可立。尤其是广儿,能征善战,治军有方,我们大汉身处乱世群雄之中,以武立国尤为紧要,势儿文弱,恐难当治国大任。”

阎皇后怒道“两位皇子皆由我出,一奶同胞,一视同仁,但长幼有序,按照礼法就应该立势儿。”

“为什么”

“因为如果立了广儿,势儿会认为广儿夺了原本属于他的江山,朝政大臣也会反对,弄得阵营分裂鸡飞狗跳的好吗那样的话,大汉将万劫不复,两兄弟相阋,刀兵相向,悔之晚矣”

李寿虽贵为皇帝,但阎氏跟随自己多年,属于糟糠之妻,他也不敢像寻常嫔妃一样使横,加上朝中大臣并未上奏劝立,因而暂时搁置下来,不了了之。

阎皇后出身农家,粗通文墨,也听说过自古以来皇室宫闱之事。两个儿子她一样心疼,作为母亲的,不想出现兄弟手足相残的结局。

为此,阎氏背着李寿,悄悄找来两个儿子,谆谆善诱,旁敲侧击,最终定下了移花接木之计

这可苦了李广

阎氏吩咐李势,要一改以往温顺怯懦的秉性,迎合父皇果决杀伐的性格。李势此刻恍然大悟,原来父皇有传位弟弟的想法,一直秘而不宣。

为了皇位,他刻意奔放了很多,极力迎合父皇的喜好。

李广扪心自问,从无非分之想,他的志向就是能像前汉时期征战匈奴的飞将军李广一样统兵征战,驰骋沙场。

他的目标是在疆场上建功立业,流芳后世,至于能不能当上皇帝从未觊觎。皇帝有什么好,要当明君,就得劳心劳力,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倦怠,还要整日面对谏臣的进言规劝。

要当昏君,天天纸醉金迷,**苦短,又怕江山易主,性命不保。

上苍有时候真的不公

李广虽无非分之想,但李寿的期许却让他面临了不期而遇的血光之灾,其实他是无辜的

当母后阎氏找到他时,他丝毫没有隐瞒自己的想法,反而真诚的说道“请母后放心,孩儿绝无非分之想,孩儿一腔热血宁可抛洒在我大汉的边境,也不愿冷却在幽暗的深宫。孩儿不仅拥戴兄长当太子,更愿意弟兄和睦相处,为兄长保我江山,镇我边河。”

李广一反常态,选择了懦弱,选择了失败

母子三人是密谈,守口如瓶,瞒过了李寿。

李寿怎会知道是皇后悄悄作了伏笔,才有了今日朝堂上的反常之语。不是他听错了,而是他被蒙蔽了

大晋如此良机,李寿怎能错过。既然李广无心战事,强逼也无用,总归是趁虚而入,委派别人照样可以。

“骠骑将军李福、右将军展坚何在”

“末将在”

“李福率骠骑营一万水军沿江东下,出渝州,下巴东,深入夷陵,试探试探大晋和陶侃的虚实,见机行事。”

“展坚率五千骑兵出汉中,到襄阳南阳一带,关注赵人形势,亦可见机行事,下襄阳策应李福。”

“遵旨”二将领命而去。

荆州刺史府,陶侃拍案而起

“真是欺人太甚,一纸诏书就要拿走两万兵马,肯定又是王导的主意”

陶侃愤愤不平,他刚回到荆州,就马不停蹄亲自赶往夷陵,兵分两路,一路舰船逆流而上,迎击李福的水军。另一路步骑北上襄阳,迎击展坚的骑兵。

李福乃是皇帝李寿的叔伯兄弟,李氏皇室宗亲,深得李寿倚赖,在成汉军阶仅次于汉王李广,也是一员骁将,但勇猛有余,谋略不足。

此次来侵,原本是想乘陶侃勤王未归,打荆州一个措手不及。开始进展顺利,他深入夷陵江域,拔除几个江防设施,毁坏了一些战船,还派军士下船登岸掳掠,着实大捞了一笔。

洋洋得意,要不是舰船太少,甚至还想深入荆州,一战扬名。

不料,陶侃突然返回荆州,连夜派出舰船,在下游拉起几道横江铁索,阻滞其进入荆州。又悄悄从江南岸调集数艘艨艟,满载巨石火药,袭击成汉舰船。

成汉国力有限,造船一般都用成材较快的杉木,费用低廉,但木质不坚,在艨艟的撞击之下容易破损,尔后再用火箭引燃火药。

李福哪是陶侃的对手,且舰船数量和战力均不及荆州,只好带着受损的楼船,灰溜溜撤回蜀地。

北上襄阳进攻展坚时,陶侃吃了一大惊。

他原以为蜀人孱弱,不料展坚麾下的军士个个彪悍,打起仗来舍生忘死,浑然不惧,完全不像蜀人,倒像是流民。

荆州军士长期和蜀军抗衡,从未碰到过如此劲敌,士气大损,无奈之下,陶侃调集大军,靠数量优势,才将展坚击败,退出荆州境内。

这次回击,麾下军士死伤不少,损失较大。而且,麾下得力的将佐,能独当一面的一个都没有。

更为懊恼的是,就连自己看中的殷浩也被从新亭调往徐州,背后的主使之人就是讨厌的王导,他向着自己的亲家郗鉴。

这日,陶侃正在府中召集将领,合计加固边境,防范成汉事宜。长史匆匆进来,把诏书呈给陶侃。

陶侃当即怒火冲天,众将领一一看过,也是义愤填膺。

“刺史大人,这些兵士都是你从武昌到荆州看着成长起来的,他们受你的恩情,心中只有你,不能轻易就拱手送人。”

“大人,荆州和成汉已成寇仇,今后战事也无法避免,此时削减兵马,不合时宜。”

长史老成持重,劝道“刺史大人,诸位将领说的虽是实情,毕竟荆州军士也是大晋的军士,朝廷当然可以调配,咱不能给人落下口实,说他们是你的私兵啊。”

陶侃怒道“那朝廷怎不考虑本官的感受,要不是本官多年的经营,朝廷会有这五万雄兵吗苏祖叛贼会身死伏诛吗”

“大人,堤高于岸,浪必摧之。当年,国舅庾亮当政,处处对你设防,为什么,他其实并非对你个人有成见,实在是忌惮荆州麾下的大军。现在王导也是如此,尤其是他深知当年的王敦之乱。如果大人紧抓不放,今后,不论谁当政,都会打荆州的主意”

陶侃一听,长史的话不无道理。

虽说一兵一卒都有自己的心血,但自己是朝廷的人,所招兵马自然也是朝廷的,王导这份诏书并无过错。

即使有挟私报复的成分,但打的却是拱卫朝廷的旗号。

“那依你的主意呢”陶侃不满,但还是排解不了愤怒,想听听长史的意见。

“照属下的意思,索性给他就是。诏书只说是两万人马,可并未说是精兵还是弱兵,是青壮还是老幼。”

“哦,那依你的意思呢”

“大人可以从辖境内抽选那些闲散军士凑数,这样的话,削减以后,荆州还能保持四万精兵,朝廷下次再想调兵可就说不出口了”

陶侃捻着胡须,点头称是。

“没错,如今诏书已下,岂能抗旨不遵不过本官也绝不能任人宰割,兵可以调走,但话得说清楚,待本官修书一封,送交朝廷,看他如何应对”

长史补充道“属下还听说,江州也收到诏书,说是调防一万军士。”

陶侃惊道“江州本身兵力有限,且几乎都是从北方带过来的。这下,不知温峤如何自处看来,王导开始磨刀了,但愿这把刀是为朝廷而磨”

芜湖太守府,庾冰庾亮兄弟也没闲着,正在商议对付王导。

现在五位辅政大臣只有王导一人在朝,可谓大权独揽,一手遮天,庾家再也无法与之比肩。

“大哥,你就甘心做一郡的太守,沉沦下去”

庾亮叹道“哼我岂会自甘堕落,只是现在圣上一心仰仗王导。老贼圣眷正隆,几为一体,很难插足啊”

“朝廷下诏调拨荆州和江州军士,你可知道”

“这件大事,我岂能不知我料想,两位刺史必然不满,尤其是陶侃,本身就对王导心存芥蒂,只不过王导心机深,师出有名,让他实力受损,还无计可施,高,实在是高。”

庾冰却笑道“我看他没那么高,温峤正直忠厚,且兼沉疴在身,朝不保夕,无心也无力问鼎朝局,他必会遵从。而那陶侃,两万大军是他的心血,岂能甘心从命”

“陶侃老暮,子嗣无能,难道还能掀起大浪”庾亮不以为然,鄙夷的哼了一声。

“哈哈,大哥,这你就错了,正因为如此,陶侃才不会束手就擒,王导老贼这次是要捅马蜂窝了”

衣冠之间玩的是权谋,斗的是心机,家族的私利夹杂在国家的公利之中,难以割离,这是东晋的兴起之由,也是衰败之根,感谢您的期盼你的支持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