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146章 阿爷无大儿

大晋衣冠 第146章 阿爷无大儿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乱世出英雄,越是乱世,寒门之人就越有机会。可首先要有这样的念头,如果连念头都没有,机会摆在面前也会手足无措,白白错过。爹虽然孤傲清高,宁折不弯,但将来能留给弟弟些什么”

褚裒真搞不懂,女儿年纪不大,怎么会愤世嫉俗是因为世道艰难,还是日子困苦

看看家里,虽然破旧了些,总比百姓之家要好得多吧。

女儿似乎意犹未尽,又道“在太守眼中,长史位卑言轻。但在我们家里,爹就是擎天大柱。大柱若倾,整个房屋就塌了。不如花些功夫,多辅导两个弟弟,文的不行就习武,总比枯坐家里不学无术的好。”

不提这个,褚裒不来气,两个儿子吊儿郎当,能学到什么才学

褚蒜子却道“王门庾门那些大族子弟,难道个个都有真才实学还不都是凭借父祖之辈留下的余荫而忝居高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褚裒还真没想这么多,他觉得女儿想得也太多,没有用。

只怕没有机会了,太守即将重返朝堂,那时就很难再见到他。

褚蒜子不以为然,她从庾亮瞥向自己的眼神中看出了**

她深沉的说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王氏岂会轻易交出权柄。庾亮重返朝堂,通往建康之路没那么平坦。不过,即使他今日就返回建康,女儿也有预感,他会对我们家有兴趣的。今后,还有事情发生,或许是好事,也或许是坏事”

桓温杀死江播父子,清晨离开博望驿站,回头无意中看到那个似曾相识的人正是褚裒

驿站发生朝廷命官被杀凶案,身为驿丞自然难辞其咎,幸好庾亮出面保他,不仅未受惩罚,反而被庾亮提携到芜湖升任长史。

这才是庾亮想要褚裒亲口说出的救命和提携之恩

褚裒记在心里,嘴上却不愿意提及,因为升官之事来得并不光彩,庾亮不会无缘无故帮他。

之所以能免罪升官,是因为在褚蒜子的撺掇下,他极不情愿的帮助庾亮制造了一个伪证,这也是庾亮能对付王导的一张王牌

“可惜了,蒜子你要不是女儿家,我们褚家必能光耀门楣”褚裒吃惊的看着女儿,觉得她越长大越陌生。

巾帼不让须眉,自己从来没有发现小女子也能有这样的眼光和卓见,观察入微,洞察世事。

“女儿家怎么了,女儿家就难道没有机会了吗只要有一个机会,哪怕再小的机会,女儿也会牢牢抓住,绝不放过。要么没于水下,深藏不露。要么破水而出,令世人惊艳”

褚蒜子看着庭院中一株出水芙蓉,坚定的说着。

崇德宫里,成帝高兴道“还是母后高明,当初朕还在犹豫,是母后力劝给丞相留个台阶。”

“看皇儿兴奋之色溢于言表,肯定有好消息”太后眉开眼笑。

“是啊,京师周边州郡纷纷奏报,不仅百姓不再捱饥受饿,连府衙官仓也有了余粮。要是过两三年,估计也会出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不可食的盛况了。”

庾文君赞赏道“那我们的皇帝也可效汉武帝北伐匈奴,直捣龙城,自此漠南无胡虏的伟业”

太后高兴,成帝更加欣喜。

“是啊,现在中军初见规模,各州郡也拟定了募兵方略。朝廷只要有粮有兵,就能站稳脚跟,稳固根基。那时候是战是和,是谈是打,我们就能占据主动。唯一遗憾的是,就缺卫霍那样的猛将奇才了。”

庾太后很满意,又叮嘱了一句。

“皇儿能这么想,母后很高兴,古话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操之过急,出点意外那也是丞相极力推行新政所致,至于侵占一点山泽,抑或任用一些私人,只要不影响新政大局,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世事纷纭,但所有的朝堂似乎都有一个铁律

当臣子立下赫赫功绩时,引起了皇帝的好感,皇帝就会忽视他所有的瑕疵。

而当臣子犯下滔天大罪,引起皇帝的厌恶时,皇帝就会抹杀他所有的功绩,重则杀头抄家,轻则贬黜罢退。

事情往往如此。

王允之眉开眼笑“朝堂之上,离了叔父你,新政怎能收此大功圣上也想得透彻,所以才会亲临乌衣巷,给了我们王家莫大的荣耀和恩宠。”

王导却忧道“可我担心,新政功成之日,就是黯然归隐之时。这就好比战阵,良将攻破了敌国,好的下场就是鸟尽弓藏,萧瑟谢幕。坏的下场就是引颈就戮,抄家灭族。”

“叔父,为什么会这么说”

王导恨恨言道“因为新政推行伊始,政事庞杂,耗费巨大,将来能否见成效,谁也无法预料。因而,不会有人惦记。现在,半年下来,新政收获颇丰,假以时日,还将有更大的收获。而这时候就会有人惦记了,想横插一脚,分一杯羹。”

这一点,王导深有体会,王敦败后,他第一次推行新政,获得成功,一年后果实就被庾亮摘走,庾亮成为尚书令,自己却黯然隐退。

这一幕,至今还如噩梦,挥之不去

王允之疑道“圣上会有这么深的心机”

“常言说得好,功大不赏。因为你的功劳太大,君王已无法给予臣子更大的封赏,总觉着亏欠。时间一长,就变成愧疚,而不愿面对臣子。”

王导语重心长,还举起了战国时秦国白起的杜邮之赐,汉朝景帝周亚夫的例子,都是前车之鉴

“而臣子呢,因为没得到封赏,心里会有想法。时日一长,就积累为埋怨甚而愤恨。君臣原本和睦相知的佳境就会被打破,转而相互猜疑,最终酿成事端。”

王允之不以为然“可圣上的恩宠,远在芜湖的庾亮这辈子都无法企及”

王导摇头叹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距离远一些,只能看到轮廓,模模糊糊,但还留有幻想。若距离太近,成日面对面,相貌固然能看得清楚,可脸上的瘢痕也看到真切,日子长了,不免觉得厌烦。”

这大概就是距离产生美的缘由

王导不自然想起朝堂晕厥的那一刻,恐怕从那时起,山基已经松动了,必须趁此君臣相得的好机会,早点为自己,为今后作准备。

王允之灵机一动,低声道“那叔父何不效仿空城计”

“诸葛孔明的空城计”

“没错,但不是效仿孔明,而是效仿司马懿。当年在西县城下,他明明知道城内没有伏兵,但还是慌忙败退,留下诸葛孔明一条性命。因为他知道,杀了孔明,魏帝就会对他举起屠刀”

“此言甚合我意”王导沉吟片刻,大体有了算计。

当下对王家而言,为求自保,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阻挠新政,让其不得善终;要么借新政之风,让王家更加强大,别人要加害时须得仔细掂量掂量。

就像司马懿,深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自己实力不足以抗衡朝廷,因而纵放了对手诸葛亮。

而等到诸葛亮谢幕,当朝廷要举起屠刀时,却发现他羽翼已就,在军中的威望难以撼动,魏帝也不敢随意诛杀。

新政是王导的心血,也是大晋的希望,他不会选择阻挠,不忍心荒废。那就只有借新政之东风,强王氏之筋骨,唯有如此,方能进退自如。

如何自强筋骨,王导想起了那句十多年前传唱京师的童谣王与马,共天下

那时,琅琊王氏正值巅峰,权势炙手可热。一个掌军,一个秉政,门生故旧遍布朝堂,无人能够比肩。

而如今,不仅没有了兵权,还处处受庾家的威胁,王家现在的窘境,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王导回忆起南渡后家族的兴盛和挫折,不禁汗颜。

现在就要着手布棋子

首先想到的当然是自家兄弟。

堂兄王舒长期主政会稽,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军心。以他的名望,在会稽郡一言九鼎。明年新政,朝廷将会允许各州郡适度增招些兵士,呈报尚书台留存即可。

要让王舒把握机会,好好经营会稽,成为王家的一个堡垒。

“允之,先给你爹去封信,把我的想法告诉他,让他早做准备。等明年新政跟进之后,你再抽空去一趟。还有,你的宣城也要如此。”

豪门就是占尽先机,郡里的差事可以交给属下去做,而身为太守的王允之,一年到郡衙去个三两次就足够了。

朝堂上的棋子,王导胸有成竹,已经有了人选

“老丞相,朝中已有定制,凡太守以下官员均由尚书台直接委任,以上者统一报朕,为何丹阳尹一职要单独告朕”

成帝看到王导的奏表,难以理解。

“启禀陛下,丹阳尹虽位同太守,却地位尊崇,享有殊遇,非寻常太守可以比拟。”

“有何尊崇殊遇,爱卿详细说说”

成帝对过去的典章旧事不甚了了,只有王导能如数家珍。

南渡之后,因建康城隶属丹阳郡辖境,为提高京城地位,显天子之尊,参照两汉京兆尹、河南尹之故事,将丹阳太守职位更改为丹阳尹,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但可参与朝议。

王导果然了如指掌。

“后来叛乱频仍,先帝龙驭上宾后一直没有承袭此例。如今,我大晋外无战事,内有新政,正是锐意改革,启用贤才之际。老臣连日来茶饭不思,一直在筹划此事,遴选贤人。”

成帝欣慰道“有劳爱卿了,可有合适人选”

“启禀陛下,臣已有了绝佳的人选”

“谁”

“何充”

“何充”

成帝一下子愣住了,这个名字有点耳熟,却又想不起那个人的模样。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