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147章 举贤不避亲

大晋衣冠 第147章 举贤不避亲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陛下怎么忘了,何充不是别人,乃是太后的妹婿”

“哦,朕似乎有些印象,听先帝说过,他为人耿直忠正,曾被王敦挟持,没有附逆,还差点遭了毒手,此人现在何处太后似乎从未提及过他。”

王导笑道“也难怪,何充多年来辗转各地,居无定所,而且很早就丧偶,所以和太后不常走动,没有之前那么亲近。”

何充现任东阳太守,苏峻叛乱后,就在三吴组织义兵,和会稽太守王舒一道,讨伐叛军,对朝廷有大功。但他从未以此为晋身资本,多年来一直在东阳安心任职。

王导还介绍说,东阳治下百姓安居乐业,新政推行有方,人望极高。如果能调任丹阳尹,既上追先帝之恩德,又可辅佐皇帝之宏业,再合适不过。

“老丞相举荐得当,好,准奏”

何充不仅是太后的妹婿,庾亮的妹夫,也是王导姨母之子。二人幼时曾形影不离,感情交厚。

王导宦海沉浮多年,洞察人走茶凉之落寞,朝堂冷暖之肃杀。

他也知道,一旦哪天自己离开朝堂,以当前情势来看,庾亮必会重返建康。有太后的支持,重登执政之位不是难事。

若何充能提早楔入朝堂,等庾亮回来再想大权独揽,排挤报复王家,有了何充的掣肘,那就困难得多。

而且,何充和皇室、庾家、王家三方都有亲戚关系,谁也不会对他下死手,谁也不会藐视何充的意见。

更关键的是,何充和桓彝还有郗鉴都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公允,正直,做事不偏不倚,不徇私情。

这一步棋,王导布置得很成功,何充没有让他失望,当然,何充的耿直,后来也让王导碰了好几鼻子灰

六月将尽,郗鉴从徐州匆匆返回建康,带来了一则举世震惊的消息,建康朝堂闻之而疯狂痴醉

“天道昭昭,天道昭昭匈奴主也有今日,真是死有余辜”

成帝还在猜测,到底什么军情能让郗鉴专程来京师一趟

他察觉到,郗鉴的神情喜忧参半,接过奏表仔细御览,阅后,兴奋而起。

“恭喜陛下,此乃我大晋之福。中朝两位先帝被匈奴掳掠,龙御北地,今日此仇得报,苍天有眼”

王导被成帝的喜悦所感染,笑容满面。

殿内议论声声,群臣喜气洋洋。

八王之乱后,匈奴人乘机起兵,建立政权,不断进犯中朝洛阳及长安,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中朝两位皇帝怀帝和愍帝皆被匈奴俘虏,受尽折磨后被毒杀,死状极为悲惨。

尤其是晋愍帝,被掳至匈奴宫廷,竟然被授车骑将军职务,穿着戎服,手执戟矛,在前面为匈奴皇帝开路。

宴会时还让他行酒令,洗酒杯,如厕时还让他服侍。百姓聚在路旁看热闹,晋朝遗民故老看后抽泣流涕。

最终,愍帝惨死北国,中朝晋祚断绝,广大疆土沦陷敌手,大批士人百姓逃亡南渡。

提起匈奴人,晋朝臣民无不有切肤之痛,恨不能食其肉寢其皮,比起恨赵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得知匈奴末主城破身死,晋室群臣,就连殿上的宫人内侍都扬眉吐气。

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似乎是大晋屠灭了匈奴,毒杀了匈奴末主,报了中朝大仇一样。

君臣眉飞色舞,普天同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打破了欢乐祥和的氛围

“陛下,这绝非大晋之福,而是大晋之忧啊”

众人皆醉,郗鉴独醒,这一声,犹如三冬之际兜头一盆冷水,浇得君臣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挂罥在眉梢的洋洋喜气倏忽无踪。

王导都对亲家翁产生了不满,怪他扫了所有人的兴,大为不智。

“朕就知道,郗爱卿远道而来,并非只是来给朕道喜。常人都是报喜不报忧,爱卿反其道而行之,报忧不报喜,可谓正直高古之士。说说看,大晋忧在何处”

成帝饶有兴致,想听听他的高论,为何对天大的喜事无动于衷。

“陛下,匈奴灭我中朝,戕害我先帝,如今身亡国灭,确有可贺之处,但隐忧不可不察”

郗鉴简短叙说了北方情势,继而又忧心忡忡的说起心内的不安。

“如今,石勒剿杀匈奴一统北方,疆域辽阔,兵强马壮,势力大增。以石勒之雄心,石虎之骄狂,岂能不觊觎我大晋膏腴之地。胡虏挥师南下,就在朝夕之间,我大晋要早作准备,临渴而掘井,危矣”

成帝泛起了忧思,王导则趁机解围。

“陛下勿忧,大晋北有淮河之隔,南有大江天险,任他赵人骑兵再锐,能踩在水面上驰骋吗三吴之地,兵将皆擅长舟船水战,大赵弯刀劲弓能逾越这浩浩水波吗”

石头城的经历,让王导深深悟出一个道理。主子在无助时,臣子就要赴汤蹈火为其解忧,哪怕是虚掩敷衍,也要让主子开心

王导悟出的这个道理确实是官场的法则,皇帝也是人,需要安慰,需要好听的话,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臣僚都这么想,都这么做

“丞相果然年岁高,太健忘了。就在半年前,苏峻舟船横渡大江,攻占京师。他渡江时,只有两万兵马,而大赵控弦之士不下十万赵人要渡江,难道比不上苏峻”

陶侃对王导只顾顺着成帝喜好,面对大赵威胁掩耳盗铃之状,甚是愤怒,因而借机嘲讽一番。

王导被怼的老脸红一阵白一阵,甚是难堪,岂肯落了下风。嗫嚅了几句,脑子一转,迅速予以反击。

“此一时,彼一时,当年苏贼轻易得手,一则乘朝廷不备,打了我们措手不及;二则,京师拱卫力量太少,大晋的军士都在一些将军和刺史的控制之下,成为他们的私家兵士,勤王时又姗姗来迟,如若当时京城有十万大军,苏贼何以猖狂”

王导借机报了一怼之仇,还嘲讽了当初陶侃不肯勤王的旧事,心里甚是惬意。

“你指桑骂槐,含沙射影,咱们今天当着陛下的面,你说说,大晋的兵士何时成为将军刺史的私家兵士,成为哪个将军刺史的私家兵士”

陶侃本来就因被削减两万人怀恨在心,此刻更是羞恼万分。

“两位都是朝廷重臣,大晋栋梁,在陛下面前如此形状,未免太失仪了吧”

郗鉴见二位忙于斗嘴,完全罔顾自己千里奔波送来的重要军情,恼恨之下,不顾及同僚颜面,出言呵斥。

成帝残存的喜悦被说得踪迹全无,心有不悦,但不得不清醒起来。

陶侃此次回京,是来奏报荆州边境之事。赵人兵发南阳,大有染指毗邻的襄阳图谋。

两位大臣均是久经沙场的宿将,他们的消息确凿无疑,他们的担忧有根有据。

见王导牵涉其中,成帝打了个圆场

“二位爱卿也是缘于国事,角度不同,难免意见不一。各抒己见,也可以理解。”

成帝此刻生出悔意,赵人的图谋为何要选择襄阳,是知道了荆州兵力被削弱,还是,还是,成帝不敢再往下想。

如果发生战事,蠢蠢欲动的蜀人一定也会出来捣乱,以一敌二,荆州雪上加霜。这点,从陶侃来京时的怒容就能看出端倪。

他想当面宽慰,消消陶侃的怨气,又顾及王导的颜面,话到嘴边咽了回去。

次日,陶侃见朝廷没有增兵的迹象,皇帝也没有示好的样子,便以戎事匆匆为由,满怀怅惘和不甘,辞别皇帝返回荆州。

成帝于心有愧,本想饮一杯饯行酒,表达内心的歉意。

他清楚,没有关键时刻荆州的勤王大军,估计现在端坐式乾殿御座之上的应该是苏峻,而非他司马衍

哪料陶侃没有给他机会,头也不回决然而去。

“陶爱卿,朕对不住你等下次来朝,朕欠你的,会加倍奉还”成帝眼眶湿润,泪眼模糊

功夫不负有心人,芒砀山上,鱼儿终于咬钩了。

桓温设下圈套,连等旬日,不见动静,垂头丧气之时,发生了情况。

当夜二更刚至,山上的兄弟又操练了一天,早已沉沉入睡,刘言川的营寨里,烛火刚刚熄灭。

而不一会,一个黑影出现在营寨旁,猫着腰,悄悄向后山走去。

黑影似乎对地形很熟,能躲过暗哨,还能避开障碍,动作麻利,很快便要抵达后山,而后山洞中隐约透出的一丝光亮吸引他加快脚步。

“啪啪”树杈上跳下两个人,将黑影堵在中间。岩石后又走出两人,不由分说,将黑影一把揪住,扯下面纱。

刘言川大吃一惊“好啊,果然是你,老四”

式乾殿上,成帝焦急的来回踱步。

郗鉴刚回到徐州,便呈来加急文书,奏称石虎陈兵边境,有进犯徐州的迹象。而荆州也有急报,赵人大军从南阳出发,进犯襄阳。

赵人两路大军犯我边疆,野心昭然若揭

朝中除了王导以外,新任的丹阳尹何充、黄门侍郎司马昱帮着协理朝事。事发突然,君臣几人一时拿不定注意,焦急的等待着王导。

王导得知消息,连忙登车入宫,甫一入殿,便道“陛下,赵人图谋破坏新政,侵犯我边境。朝廷应该尽快调集大军,迎击赵人。新政初见成效,不可中道崩塌。”

王导一来,成帝就有了底气

“丞相说得是,赵人此时犯边,就是破坏新政,让大晋不得安生,难以恢复国力,可朝中何人可堪领兵温峤病重,陶侃要应对襄阳之围,这如何是好”

“臣愿领兵抗敌,保我大晋安宁”

王导回头一看,却是武陵王司马晞,初生牛犊不怕虎,血气方刚,年轻气盛。

眼下,中军下辖四万人马,底气十足。

成帝笑道“王叔忠心可嘉然赵人一向强悍,王叔素无戎事经历,岂能领兵还需仔细斟酌,选老成持重之人。”

老成持重,成帝口中的这四个字,令人玩味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