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233章 王妃露峥嵘

大晋衣冠 第233章 王妃露峥嵘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一日,石虎闷坐府中,苦思冥想破敌的两全之策

石遵大步流星进来禀报

“儿臣这些日子看父王操劳军务,也未敢打扰,今日父王得空,特来禀报。大晋新任的征北将军是谁,父王可知”

石虎头也没抬,轻蔑的笑道“征北将军真是可笑之极,我大赵还没开始征南,他却设了个征北将军。司马小儿,他就是派十个百个征北将军,还不是像王导一样,能奈我何”

“父王,征北将军可不能小觑,他和父王还曾过过招。”

“哦,是嘛。”石虎来了兴致。

“他是谁”

“就是芒砀山的那位白袍蒙面之人,父王可还有印象”

“是他”

石虎警觉起来,那帮山匪的实力,他亲眼得见,尤其是那个匪首,差点让自己一世英名扫地,要不然也不会警觉。

他不由惊叹道“如果这帮山匪被大晋收编,再招兵买马,假以时日,对我大赵将来的南征将大为不利啊”

“父王说得没错”石闵凑了过来,言道。

“儿臣曾见过此人,那还是在七年前的青州,此人当时在坞主苏峻手下供职,只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后来才投奔郗鉴。想不到几年下来,已经成为大晋的征北将军。此人确实智勇双全,不好对付”

当然,石闵隐瞒了在山崖边以及后来芒砀山北两次放他一马时的情节。

“是啊,父王,再加上徐州的郗鉴,两地互为犄角,这道障碍,我们今后更难逾越,对父王的大计不利,得赶紧拿个主意”

说起大计,石虎当然知道是什么,心中暗骂石遵,小子比老子还急,巴不得我早点行动,他好捡现成的。

“父王,儿臣倒有一计,不知父王意下如何”石闵总能在关键时刻有锦囊妙计。

“说吧”石虎期盼的等着他的妙计。

“乘他羽翼未丰,两地尚未形成战力,早日一举铲平。至于秦人,鲜卑人,毕竟是肘腋之疾,暂退一步,放他一马,来日方长嘛。”

“这怎么行”石虎恼道“两个异姓王白日做梦,他们居然提出脱离大赵,自行称王的要求,怎能答应”

“父王,咱们即便不同意他们的要求,可他们现在和称王有什么区别不过是个名号而已。大争之世,靠的还是武力。父王忘了,他们当年就不属于大赵,最后还不是在我们的兵锋之下乖乖臣服了。”

石闵见石虎脸色松弛,继续劝说。

现在临漳实力不济,疲于应付,不如先来个缓兵之计,暂时先答应他们,能拖延则拖延。

但只要大赵拿下淮河以北,打到长江岸,那么疆土丁口还有物资将会成倍增加,实力大长。到那时候,什么秦王燕王,统统让他们跪伏在地,负荆请罪,任由朝廷处置

石遵闻言,大为称赞,力劝石虎莫再固执。

石遵的意见难得和石闵一致,当然,他是要早日得到太子之位,还有让自己神魂颠倒的慕容婉儿。

石闵继续怂恿,说道“所以,现在就让他们暂时做一会称王建国的美梦吧,到头来,不过是黄粱一梦而已”

真正令石虎寝食难安的是梁郡城发生的蛛丝马迹

石勒、石虎父子,甚至胡人的君主、单于,都有一个相通的习俗,麾下若有骁勇之将或是投缘之人,喜欢认养为义子,再加上亲生之子,因而,很多雄主常常会有十几个乃至于几十个儿子的盛况。

如石闵之于石虎,石聪之于石勒。

石聪就是石勒收养的义子,是个汉人。

只可惜石勒之所以收养他,并非其是骁勇之将,而是石聪长相英俊,而且善于吹拍,深得石勒欢喜,因而早早就封为梁王,镇南将军,镇守梁郡。

王导第一次北征后,桓温北上鲜卑采购战马,石遵奉旨偷袭芒砀山,被刘言川打了个落水流水,石虎就曾在朝堂参奏了他一本。

石聪自恃受宠,当场顶撞了石虎,有石勒在,石虎也无可奈何。

王导第二次北征时曾攻入梁郡城,若非秦王苻健率兵解围,梁郡就要成为大晋的州郡了,又被大将军石虎召至临漳,劈头盖脸斥责了一番。

石勒健在时,石聪非常得宠,从未受过如此公然的指责。

石聪非常害怕,因为当时石勒表面上已经驾崩,但还未下葬,就遭受如此屈辱。

他失去了护身符,如同没娘的孩子一样无助。

然而现在形势更加不同,石虎执掌了生死大权,肯定会老账新账一起算,自己今后不会再有好日子过了

其实,一两次败仗并非杀身之祸。

真正的原因是,石虎闻听程遐曾为石弘出过一个主意,即,石勒驾崩,石弘登基后,计划由石聪取而代之担任大将军一职,彻底将石虎排除在权力之外。

如今,石虎专权擅政,石弘形同木偶,自己更是惶惶不可终日,担心石虎迟早要对自己痛下杀手。

这才是石聪决心倒戈叛逃的关键。

秦人和鲜卑人都不可靠,毕竟,他们名义上还在石弘的治下,万一石虎强逼石弘下旨捉拿,那燕王或秦王定会把自己交给朝廷,成为石虎的砧板之肉。

只有南方的大晋,是大赵的死敌,他们绝不会和大赵媾和妥协,况且,石聪知道梁郡对大晋的价值所在。

于是,他悄悄派出心腹,送信给寿州刺史,由他专呈建康朝廷,请求派兵接应,里应外合,拿下梁郡。

成帝君臣所议之事,正是寿州府衙送来的紧急军情。

“见过母后”成帝离朝后来到崇德宫,拜见庾文君。

“皇儿,听说北方来信了,商量的如何,几个舅舅什么意见”

“朕准备下旨召集朝臣商议此事,正要先听听母后的意见。”

“军国大事,母后就不参与了,还想留些精力考虑考虑儿女之事,你们斟酌着办吧。”

太后凤体有恙,头脑清楚,她不想落下后宫干政的嫌疑,而且,征伐之事她也不感兴趣。

成帝早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也不想勉强,只能自己拿主意。

“皇兄,臣弟赞成此事”

成帝回头一看,是弟弟吴王司马岳,差点乐出声,神情有些愕然。

“吴王何时关心起朝廷大事了,你从来都是不问国家,只修道家的啊,甚是稀奇不过也好,群策群力嘛,你说说理由吧。”

司马岳被成帝揶揄,未免有点紧张,他哪里懂得什么军国要事,连梁郡城在哪他都不清楚,这些都是昨晚吴王妃叮嘱他的。

褚蒜子告诫他,不要成天缩在道宫炼制丹药,研习道经,堂堂皇子,要以家国为怀,替皇帝分忧解难,瞅准机会在大事前露露脸,否则会让皇兄和母后瞧不起。

司马岳被媳妇软硬兼施,来到崇德宫恭候皇帝,鼓起勇气发表了吴王妃的看法。

自己的媳妇还真聪慧,成帝惊讶的态度印证了褚蒜子的判断,司马岳暗自为王妃叫好。

成帝正儿八经问询他的意见,他先是一愣,然后努力回忆褚蒜子的交待,慢腾腾当起了传声筒。

“军国之事臣弟确实孤陋寡闻,但道家讲究顺势而为,既然南北迟早开战,现在机会难得,送上门的肥肉不吃,太可惜。而且,臣弟还听说,征北将军下辖还不到一万流民,就让赵人无可奈何,所以北上也是顺理成章,大有可为。”

就这么一点见识,成帝已经很高兴了,夸赞道“虽说有些牵强,也还说得过去。吴王能帮着朕忧怀国家大事,朕很欣慰”

笑容还没有彻底绽开,成帝收住了。

他的余光发现,有人在有意无意的朝这边偷偷窥探。

不远处,褚蒜子探头探脑假装很忙碌的样子,其实正朝那边张望。

她当然知道兄弟二人在交谈什么,她不放心,担心夫君出洋相。

成帝看在眼中,心里有了底数。

他不露声色,心想这位女子不同凡响,嫁到皇室刚刚月余,就能支使吴王破天荒的关心军国大事,看来不是等闲之辈,心思深沉。

她撺掇夫君关心政事是公心还是私心,是有意还是无意,还有待查证。

这时,褚蒜子又把太后搀扶出来,慢慢朝这边走过来,摆明了是要以此为由打探方才的谈话结果。

成帝讨厌活在别人的偷窥之下,故意岔开话题。

“吴王,大热天的,你怎么还穿这么厚的衣裳母后,你看他奇怪吗别人都是汗涔涔的,他身上一点汗也见不到。”

“没事的,臣弟在清修道家仙功,清心寡欲,了无世情,自然不觉得热。况且,臣弟觉得浑身清凉,估计距离葛天师教导的琴心三叠越来越近了。”

司马岳一脸虔诚的样子,却惹得太后不快了。

“清心寡欲固然是好事,但日日仙丹夜夜静修,身体却不见好转,还怎么益寿延年蒜子,今后你得多规劝规劝,让他别没日没夜呆在什么练功房,要多出来走动走动,活络活络筋骨。”

“母后教训得是,蒜子记下了”

自知道北方来信之后,除了对夫君耳提面命之外,昨晚她还请褚裒以探视为由来到吴王府。

“蒜子,国家机密,可开不得玩笑,此事当真”

“千真万确,皇帝已经召集几个舅舅商议了。女儿想,之后肯定还有廷议,所以女儿把爹请来,到时候你一定要赞成北上。”

褚裒不解,问道“却是为何”

褚蒜子解释起她从中发现的巨大机会

因为眼下,王导已经病入膏肓,估计大限已近,今后庾家将一柱擎天,所以褚家要紧跟不放。

还有,殷浩曾经在芜湖进献锦囊妙计,说庾家唯有依靠军功才能在风头上压过王家,在功绩上胜过王导。

褚蒜子断定,庾亮兄弟不会错过驿卒的这封来信,肯定会支持北上,他们想立下军功。

褚裒担忧道“可是大晋估计不是赵人对手,万一失败,黎民必遭涂炭”

“黎民遭涂炭,关褚家何干”

褚蒜子的回答如当头棒喝,让厚道又软弱的褚裒呆若木鸡。

“再说了,如果是大胜,我们紧跟庾家跟着沾光,万一失败,那是庾家的罪过,又与我褚家何干”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