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239章 悲风愁杀人

大晋衣冠 第239章 悲风愁杀人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这哪是军情如火,这哪是出其不备,分明是给赵人报信,说石聪已经暗通了大晋”

山寨众兄弟愤愤不平,粗言劣语问候庾亮,瞬间炸开了锅,桓温则陷入窘境,不知该如何应对。

进,则违令,退,此时再回山,一来一往,兵马疲惫不说,还容易暴露行踪。

“去他娘的,老子山匪流民,管他什么狗屁持节、混账军令”刘言川暴脾气发作,毫不顾忌的骂道。

“恩公,要打就打,由着兄弟们的性子,你下令吧,俺一马当先。”

沈劲闻言敦劝道“言川,咱们现在不是山匪流民,吃得是朝廷的军饷,就得遵从朝廷的军令,怎可造次”

“吃吃吃,是你们要吃,俺可不稀罕”刘言川气得虎目圆睁。

老三也恨恨的骂道“吃了别人的嘴软,拿了别人的手短,大当家早就说过,朝廷的饭菜没那么好下咽。以自由和尊严去交换,这种嗟来之食,我们宁可不要。”

“老三,你这样冷嘲热讽可不对,难道大哥这征北将军也错了,不该当吗”

沈劲板起面孔,指着三当家,脸色非常难看。

“我可没有嘲讽恩公之意,就是看不惯刚才使者的那副嘴脸。颐指气使,作威作福,连恩公都不放在眼里,他算个什么东西”

老三怼了沈劲一句,接着又瞅瞅沈劲,言道“唉,对了,沈劲,你可别挑拨离间。我就纳闷了,你现在一官半职都没有,为何对朝廷那么忠心,对那个什么狗屁的骑将军百般维护”

沈劲又羞又恼,脸红脖子粗,腾地站了起来,愤愤回道“胡说,我怎会百般维护他我这是替大哥着想”

此言不虚,沈劲的确也是在为桓温着想。

他俩在徐州郗鉴帐下呆过,深知军纪的威严,战场上违抗将令可以当场处死,更何况,持节之权赋予庾亮对将军有先斩后奏的资格。

当然,他这样做,不全是为了桓温,但桓温还是领下了他的情谊。

尤其是沈劲旧事重提说起三年前的惨痛教训,那时候在建康城和自己共同抵抗苏峻的白头公司马宗,正是因为没有按照庾亮的调遣,给对方以打击报复的理由。

司马宗被杀,桓温下大狱,险些死在叛军之手,最终略无军功还落得个浪迹天涯的下场。

而一同从徐州前来勤王的殷浩顺应形势,战功没自己大,却屡受褒奖,混得风生水起,大展头角。

背后的原因非常明显,关键一条就是不能开罪庾亮那样的上官,犯在他手里没好果子吃,那时的伤疤犹在

一身戎装的桓冲大踏步走到近前,他得知了事情的经过,特地从阵前回来,要说说自己的想法。

他认为,特使之言不无道理

若是按照原计划攻城,拿下城池还则罢了,一旦有失,那所有的罪名都会加在桓温的头上,还会连累山寨兄弟们,绝不能等闲视之。

桓冲来芒砀山时间不长,已经迅速融入进来,和山寨兄弟们相处甚欢,除了练就了强健的体魄之外,还有日趋成熟和理性的判断。

更让桓温欣慰的是,他处处维护大哥的地位,保护桓温的安全。

“大哥,小弟估计,骠骑将军这么做,只有一种可能,他是要把第一个进城的机会留给他自己。人尽皆知,进入梁郡的功绩会载入国史,扬名万载的。”

桓冲猜的没错,庾亮之所以冒着贻误军机的巨大风险,就是如此打算的。

不过,他是要把机会留给自己的侄儿庾希。

桓温返朝以来,第一次感受到,征北将军的桂冠,除了光鲜之外,还非常沉重和艰巨。

桓冲和沈劲说的都对,谨慎为宜,不到生死关头,不可再像从前一般冒险,即便是有必胜的把握。

如果不汲取前车之鉴,重来一次亡命天涯的故事,那代价太大了,自己承受不起。

这是战场,战场有战场的规则,为何要卷入朝堂私计之争桓温虽然做出了决定,内心其实是不甘的。

他以为,拿下梁郡当然是主帅庾亮的功劳,为何还要拘泥于谁先进城这样的细枝末节

那样做是舍本逐末,把战场当作儿戏。就像上次王导北征时自己说过的一样,你藐视战场,藐视对手,就会付出血的代价。

桓温内心泛起巨大的悲凉,望着眼前这些出生入死的兄弟,用鲜血和生命筑成的生死之交,感慨万千。

在那些人的眼里,难道山寨兄弟就如同可随意驱使的卒子,身卑命贱的蝼蚁

还有,最让桓温忧心无助的是,他隐隐感受到,自从返朝以来,芒砀山的兄弟之间出现了一丝不和谐的变化。

先是刘言川等人同声反对编入征北军,这次又发现,沈劲和他们之间发生了争辩,从原来的调侃和打闹,逐渐成为挖苦和嘲讽。

是沈劲变了,还是言川他们变了,抑或是自己变了

总之,这样下去,迟早会寒了兄弟之情。

打完这一仗,自己要好好盘算盘算,理理思路,不管如何,多年前的誓言不能忘记。这帮兄弟,自己要担待一辈子。

“弟兄们,后退三十里,那里有处高地,还有密林,咱们今晚就在那宿营,马不卸鞍,胄不离身。”

次日清晨,庾亮在宿醉中醒来,特使向他禀告了芒砀山之行,他颇为自得。军令如山,料那帮流寇也不敢造次。

用罢早饭,庾亮精神振奋,五万大军乘州府的舰船渡河北上,那里有不世奇功在等待着他。

大军还没渡过淮河时,就注定了危险的结局。

昨夜一张刚刚罗织的大网正等着他,看他如何冲破藩篱,如何挣脱牢笼

当朝国舅又是尚书令,身为群臣之首,此时的庾亮一身戎装,威风八面。

回忆自己饯别建康宫城的大司马门后,乘着高头大马,俯视着大街两侧围观的百姓。

京师的繁华喧嚣和纸醉金迷,官人仕女,商旅小贩,处处充斥着无边的享乐,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着名利。

庾亮在众人的仰视中跨马握刀,瞬时觉得自己特别高大,而那些人是多么卑微

自己是这些蝼蚁众生的保护神,没有他庾亮的北上征伐,哪有他们的安然祥和

思及此处,胸中豪情油然而生,他无比的满足,无穷的抱负,四处扩散。

他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自己就是当年率八千江东子弟逐鹿中原的楚霸王项羽。

在大司马门送行的朝臣队伍背后,一顶官轿掩映在人群中,丝毫不引人注目,轿中之人正是中风多日的太傅王导。

“允之,昨日朝堂尚书令果真是这么说的”

“是的叔父,侄儿没有一句妄言”

王允之诉说起在朝堂上,死对头污蔑说,王导当年北征,梁郡守备并不严实,石聪麾下的军士战力也差强人意,结果还是吃了败仗。

王允之当时以入城也难以坚守为王导遮掩,而庾亮粗暴的打断了他,还反唇相讥,嘲讽王导无能,将唾手可得的胜利化为乌有,白白损失了几万儿郎的性命。

王导当时痰气上涌,差点背过气去,他一阵咳嗽,哆嗦着说道“小人得志,真是欺人太甚老夫如今都成这般形状,他还要穷追不舍,不遗余力。允之,扶叔父起来,这场崤山之战,我要给他送行。”

崤山之战讲的是春秋时期,秦国晋国大战,秦国已经退隐的功臣蹇叔劝阻秦王不要开战,秦王不听,而蹇叔之子也在大军之中。

临行时,蹇叔悄悄塞给儿子一份密简,上书“崤山地险,尔宜谨慎。我当收尔骸骨于此”

后来,晋军在崤山设伏,打破秦军,还俘虏了秦军主帅,验证了蹇叔的判断。

王允之知道王导内心的不甘,王导要亲眼看看庾亮大军的噩梦。

“叔父,你是说庾亮他们回不来了吗”王允之诅咒般的问道,巴不得崤山之战再次上演。

“骄兵必败,我想,他们之中会有很多人回不来了。或许,有桓温和郗鉴从旁协助,情况尚能好些,呜呜呜”

王导想起了自己两次北征,几万大晋儿郎葬身异乡的惨状,不禁悲从中来,浊泪难收。

“叔父别难过,坚持住,看看庾亮到底会是怎么下场”

过了淮河,就是北地了。当庾亮走下舰船,第一脚踩在这片大地之时,明显感觉到了异样。

几日前,江南的京师还是七月流火挥汗如雨的季节,而这里却秋风嗖嗖,寒意阵阵,道旁、野间的杨树叶沙沙作响。

越向北,人烟越稀少,越发荒凉。

远处的山岭荒丘、白草黄沙,还有形态不一的土坷垃就像一颗颗人头,里面如果埋伏了千军万马,谁都看不出来。

酒意渐消,庾亮逐渐清醒起来,内心随着环境的荒凉而荒凉。胯下的高头大马似乎也感觉到不适,不再阔步前行,而是畏葸不前。

“来人”

“请骠骑将军示下”

“传令,留守五千大军驻守淮河北岸,看守好舰船,不得有半点闪失。”

庾亮刚出了淮河,就想起退路的安危。

“还有,将大营安扎在淮北,军士轮番值守,方圆三十里之内派出游骑,一有敌情马上禀报。”

“这,将军,按计划大军要到徐州以西扎营,以便和郗鉴大人相互策应。此地扎营,离梁郡甚远,指挥起来恐怕”

“住口,尔等不知战场瞬息万变,主帅要临机决断的么,快去”

一个时辰之后,大军终于在淮北府扎下营。

一会,游骑纷纷来报,四周未见任何异常,尤其是又去了一次芒砀山的特使回来报信,梁郡一切照旧,征北先锋恭候大军,随时准备攻城。

天苍苍野茫茫,北地从来都是荒凉而萧瑟的,此次前来是接收城池,不是来攻打城池的。

庾亮稳了稳心神,刚才是自己吓唬自己,看看身后的几万大军,前面还有如狼似虎的征北军,有什么可怕的

庾亮庆幸自己掩饰的好,脸上紧张的神情没有被人察觉,连他自己都觉得好笑。

“传令,留五千大军驻守大营,其余人马火速北上,会同徐州大军一道直奔梁郡”

大晋儿郎再次喜滋滋的踏上了深不可测的北方大地,前方会有什么在等待他们呢

是鲜花美酒,还是荆棘毒药

庾家只能以战功压过王家,这是殷浩的分析,庾亮听进去了,石聪又及时送来了机会,有了桓温的帮助,庾家能把握住吗感谢期盼您的支持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