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278章 蜂死遗毒针

大晋衣冠 第278章 蜂死遗毒针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庾亮刚到知天命之年,就撒手人寰,作为个人来说,是不幸的

他把庾家带入了第一门族的光环之中,用的是阴谋诡计,勾心斗角,手段毒辣,可谓无恶不作,伤天害理。

但于朝廷来说,又是一件幸事

他一死,就像王导一样,庾家失去太后和尚书令的权力资源,门族衰落就在眼前,衣冠凋零近在咫尺。

如今大晋朝廷,就他们两个门族之间明争暗斗,破坏了朝堂秩序,阻滞了家国兴旺,影响着朝廷选才,霸占着社会资源,总之,是百害而无一利。

庾亮之死,来得突然,其实也在预料之中。

哀莫大于心死,庾亮这样的人,眼中是利益,心头是算计,只能活在光鲜之中,绝对不能失去地位,失去权柄。

而他,顶着尚书令的高位,却被成帝活活晾在一旁,既不罢官,也不差用,领着尚书令的俸禄,天天在府里面壁。

就像一个新嫁的倾城艳妇,幽居在洞房而丈夫从不来触碰她。就像一个被阉割的内侍,徒有男子的表象,却无男子的实质。

失去权柄,在山陵旁又被诛心,这样的苟活,毋宁死

三个月前的那个傍晚,桓温从太后山陵离开后,雨越下越大,把庾亮淋了个透。

他挣扎着爬起来,浑身泥泞,狠狠的瞪了一下山陵,重复着太后那句寓意神秘的临终之语

“离他远点,离他远点”

一边在机械的念叨,一边心里也很得意。

“终究你还是没有说出来,你还记得自己的姓氏。从此今后,这个秘密就只有我一个人清楚,世人永远不会知道。等世人知道了,已经为时已晚,哼哼”

被淋成了落汤鸡,浑身哆嗦,牙齿控制不住的打颤,庾亮踉踉跄跄,爬上马车,狼狈回府去了。

回到家就高烧不退,开始胡言乱语,神智难得有清醒之时。

太医令董伟对他比自己的亲爹还亲,亲自出马,上门诊治,都找不到病症所在,不见好转。

无奈之下,庾家开出重金,遍访名医,郎中请了不少,诊金花费无数,却一日不如一日。

最后那几天,庾亮滴水不进,粒米不沾,瘦的像皮包骨头一般,面目可憎,连自己的家人都不敢轻易靠近。

庾希在府中咬牙切齿,嚷道“父亲,伯父身体一直好好的,只去了一趟山陵,回来后就成了这样,定是那桓温给伯父下了什么药。”

“为父也是这样想的,恨不得活剐了他。可几个月下来,御医、方士、包括游方的郎中至少请了几十位,都没有中毒的迹象,找不到姓桓的加害的证据。”

庾冰也非常愁闷,他委托董伟仔细查找,的确没有下药的迹象。

庾希对伯父的感情甚至比父亲还亲,急着要为庾亮报仇。

总之,自己的伯父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这笔账就要算在桓温头上,休想脱得了干系

“父亲,有没有可能是一种慢性毒药,无色无味,也没有症状,累积到一定的时日才发作”

“这个,为父不曾听闻过这种神药。不过大千世界,伏迹民间藏身江湖的高人大有人在,很多事或许皆有可能。”

庾希怒道“即便无此高人,无此毒药,但桓温那厮一定用言辞激怒,用动作挑衅,才使得伯父气急攻心,心性大变。好啊,桓温,你等着,迟早有一天让你加倍偿还”

病床上昏昏沉沉的庾亮突然睁开了眼睛,他背对着庾冰父子,竖起耳朵听着。

神药这两个字眼让他醒了,好像想到了什么事情。

可惜他嘴唇哆嗦,却发不出声音,只能用手指无力的指着一个方向

兄弟连心,只有庾冰知道庾亮手指的方向是哪里,而那里有庾家深藏不露的秘密

中秋将至,京师建康没有一丝的秋意,相反比盛夏时更加火热,大街上行旅稀少,闷热到呼吸急促。

季节的反常,或许意味着什么,预示着什么。

庾家仆人从地窖里取出一整块大冰块,放在厅内,刺刺冒着白气,冰块的消融,渐渐消除了暑热,空气稍微凉爽了一些。

不大一会,刚刚还辗转反侧的榻上,响起了轻微的鼾声,庾亮竟然睡着了。

这可是他患病以来的稀罕事,庾家的管家仆人也松了口气,几个月以来,终于可以缓上一缓,歇一歇了。

在这难得的酣睡中,一幅幅画面交替呈现,漂浮在庾亮的梦境中。

高高的城墙上,一桶桶滚烫的热油,泼在乞活军身上,瞬间,他们的脸上血肉模糊,鼓出一个个密密麻麻的水疱;

两个被檑木砸断双腿的流民动弹不得,痛不欲生,央求身旁的兄弟给自己来个痛快的;

行军司马难以置信的看出自己腹中的利刃和汩汩涌出的鲜血,痛苦的诅咒着“你嫉贤妒能,不得好死,迟早会遭到报应的”

当然,还有一张他更加畏惧的面孔

影影绰绰似有似无,依稀可见的是长着黄色的稍稍弯曲的头发,还有满身的赤红斑点,仿佛在声嘶力竭的斥责

“颍川庾氏无好人,尔等兄弟大逆不道,蛇蝎不如,终将被灭门”

“啊”

庾亮的死状可以用恐怖来形容,他死在了极度惊吓中,死在成千上万向他索命的亡魂手里。

他四肢蜷缩,像冻僵的野狗。

脸上肌肉扭曲变形,嘴巴歪斜着,眼眶破裂,眼角出血,瞳孔大而无神,像是见到了真正的死神一般。

岁月无情,转眼秋去冬来,江南的琅琊郡居然有点像冬日的徐州,冷得透彻,冷得心寒。岁末,州郡官长照例要去京师述职,接受皇帝召见。

南康公主边帮着收拾行囊,一边问道“夫君,离陛见的日子还早,为何这么急着启程”

“我打算先去晋陵郡一趟,好久没有见到郗愔了,想去顺道看看他,再和他一道结伴而往。”

“夫君此次进京,我突然想起一件事,心里有点担忧,虽说是公事我不该插嘴。可是思来想去,还是要说说。”

“说吧,夫妻之间还有什么不能说的,但说无妨。”

南康担忧道“是这样,上次舅舅过世,我听几位诰命夫人在一起闲言碎语,议论纷纷,说得很热闹,可她们见我走过去,马上缄口不语。”

“为什么”桓温问道,其实已经猜出了原因。

“我很纳闷,便让晴儿去悄悄打探了一下,才得知她们是在怨恨你清查庄园之事。看来你这次捅了马蜂窝,得罪了不少人,所以此次进京可要当心着点。”

“哼难道她们还能当街把我吃了你不说,我也知道有哪些人,我不会放在心上。”

南康惊讶道“咦,你不在场怎么会知道,能掐会算”

桓温笑道“不是我能掐会算,而是你大大咧咧,我在郡里清查之前,早就摸清了底细。王家的、庾家的、谢家的、还有褚家的,京城不少大人物都有份。”

“褚家哪个褚家”

“当然是你那个嫂子,吴王妃喽。”

南康摇头说道“不会的,蒜子怎会和那些豪门一样,她可不是那种贪婪之人。”

南康不容置疑的样子,她对这位嫂子非常相信,不知道褚蒜子给她灌了什么**汤。

“你不信就算了,不过你别泄露出去,免得吴王找我的茬,天下人都知道我得罪了庾家。吴王和庾亮最亲,他要是以此为由兴师问罪,我可吃罪不起。”

“你又疑神疑鬼,这种事我说它作甚,和本公主又没什么关系。”

南康又把桓温的提醒当作了怀疑,联想到上次在酒肆教训褚华时,桓冲指责褚家家风不正的事情。

褚蒜子很快得知了,桓温以为是南康无意中说出去的,可是南康死活不承认。

“晴儿,老爷的那双棉布靴子找到了没有”

“找到了,夫人。”

晴儿应声闪身进来,把靴子给了公主,随后便转身出去了。

“说起蒜子,还真是重情重义之人,大殓时,她哭得眼睛肿得像桃子,还孝敬了不少丧仪,叫人看了都心痛。”

南康回忆起上次回京参加庾亮丧礼时的一幕,她被褚蒜子的表现感动了。

“她当然得哭,她能嫁入皇家,那全然是国舅的一力举荐,深受太后喜爱不说,如今又正得吴王专宠,百依百顺,呼风唤雨,不感恩行吗对了,你哭了没有”

桓温皱着眉,对褚蒜子非常不屑。

“我,惭愧得很,只是难过了一阵子,没有多少眼泪,比不上蒜子至情至性之人。”

桓温点拨道“他是你的亲舅舅,你都没哭出来,而吴王妃,与他半点血亲关系都没有。哭得那么夸张,你就没有发现她太做作吗”

南康一听就来了火,恼道“你怎么能这么看蒜子我没有痛哭是因为,自小舅舅偏爱二哥,对皇兄和我都很疏远,尤其是苏峻叛乱时。咳,算了,人都死了,旧事不提也罢。”

沉浸在往事中的公主挣脱了出来,仍然不忘夸赞自己的嫂子。

“不过我觉得,蒜子通情达理,和蔼可亲,识大体,讨人喜欢,是个厚道良善之人。”

桓温不敢苟同,但也不想掰扯,否则夫妻俩又要拌嘴了。

他相信,妻子总有一天会看清褚蒜子的嘴脸,可是,他也担忧,在看清之前,妻子会上她的当

晋陵郡是江防重镇,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称霸江东后,为加强长江防御,防止魏国渡江侵略,在北固山前夯筑了铁瓮城,固若金汤,号称“京”,此后便称京口。

大晋南渡后,保留了晋陵郡,改治京口,尤其是吸取了苏峻渡江的教训,朝廷为减缓京师的压力,开始逐步扩展和巩固晋陵郡城防。

郗愔凭借其父的余荫,承袭了郗鉴的爵位,而且梁郡一战中立有战功。

成帝颇为感动,授以晋陵太守一职,投桃报李,算是对郗鉴为大晋立下赫赫大功的补偿。

这一日,太守郗愔正端坐府中,愁绪满肠,抓耳挠腮。不过,他并非是因为郡内出了什么政事而犯愁,愁的是自家的债款出了差错。

算来算去,一笔七八十两银子的账目亏空,翻箱倒柜也没找到缘由,气得郗愔一把扔掉手中的算筹,独自在生闷气。

郗愔可能是天生钱癖,不知满足,在徐州就是如此。

那时,有父亲约束还知道收敛些,但骨子里对金钱对财富的喜爱远超出常人想像。

其实他生活并不奢靡,相反还比较节约,甚至节约得近乎吝啬。

他喜爱钱财,仅仅是出于对钱财的占有

金钱本身毫无意义,甚至是冷冰冰的,但是郗愔偏偏看中的是金钱本身,殊不知,他是为别人做嫁衣裳感谢您的阅读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