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31章 南望王师人

大晋衣冠 第31章 南望王师人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老者见到汉人,不再担忧,反而很热心的讲解起梁郡一带的情况“此地名唤两丘铺,老者乃土生土长的梁郡人,世代住在这里。”

老者所言,和桓温在洛阳南郊见到的情况一模一样。

中朝倾覆,赵人南下,镇里一些家境宽裕的人家有钱有马车,趁着大乱举家南逃,而贫苦之家无力承担川资,人老又特别留恋乡土,老者也就留了下来。

再说,逃到南方照样贫苦,在哪不是过日子。赵人来了,难不成把所有的汉人都杀了,不可能的。没有百姓,他们也要饿肚子。

赵人攻下梁郡后,开始大肆杀戮,对不服管束的还有企图南逃的统统砍了头。中朝遗民敢怒不敢言,还是忍气吞声活了下来,后来赵人放下了屠刀,把遗民单独纳入版籍管理。

命保住了,遗民开始还在庆幸没有举家背井离乡,以为日子可以安稳了。

渐渐的,他们发现,这里,赵人是主子,遗民是奴隶,低人一等,见到赵人都要行礼,和赵人发生纠纷,官府都向着赵人。

而且税赋沉重,普通百姓家半数的收成都要缴纳租税,能落入自己口中的少得可怜,年成好的仅仅维持温饱而已。若是遇上年成不好的,只能四处挖野菜摘山果充饥。

可恨的是,这一带以土丘为主,难得的西北两座山林也被官府封禁,说是王亲权贵要围猎,百姓进山打只野兔都要下狱问罪。

这也就罢了,这两年赵人变本加厉,不断侵占耕地,改为牧场,庄稼变成了牛羊驴马,还要强迫百姓穿胡衣胡裳,饮胡酒,跳胡舞,用粮食换他们的肉干奶酪,那种东西腥膻刺鼻,汉人实在难以下咽。

桓温顿时想到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和这有点类似,赵人这种做法更像是要把治下的汉人改造通化成胡人。

这也太异想天开,泱泱华夏文明怎会被几十万羯族人同化

眼看天要黑了,老汉意犹未尽,乘他进屋添水的机会,朱军头萌生了个想法。

“大伙既然来了,不如到梁郡城再走上一遭。”

要搁往常,桓温还真不愿意冒然赴险,此刻,看老者家徒四壁,面有菜色,不时飘浮在半空的白茅草,赵人铁蹄下生民的艰涩,心里起了悲怆之意。

桓温把身上仅有的十几枚铁钱塞到了老者的手中,老汉不肯收,好说歹说,以今晚在此歇宿为由才勉强手下。

越是到了郡城附近,反而觉得更安全,官道上行客来来回回,有赵人的面孔,也有汉人的长相。

太阳即将落山时,东城门遥遥在望。“大家下马吧,进不去了。”朱军头指着城门口巡查的军士,他们正在逐一检查入城之人的行李,挨个盘问。

桓温望着这座城,明显不如徐州城高大巍峨,几处跺口残缺不全,城砖犬牙交错,外墙也斑驳不堪,应该还是十余年前的规模,大概陷落后从未修缮过。

赵人和鲜卑人一样,都是马背上的民族,逐水草而居,靠弓马骑射制胜,凭牛羊奶酪果腹,像云朵一样在草原上游走,筑城固守画地为牢,不是他们的强项。

三人端详了一会,没有发现什么明显异样,城门的样子却引起了桓温的注意。

“怎么了,城门有啥好看的”没有收获,朱军头正抱怨不该来这一趟,催促桓温离开。

桓温却道“你们仔细看,那扇门和徐州大不相同。”

军头仔细望去,一拍脑袋“还真是,寻常城门都是两扇对开,要么是厚木涂漆,要么是裹以铁皮,这城门竟然是道闸,而且是铁闸。乖乖,这要想破门而入,得费多大气力”

“军头,这是他们新改建的,你看,原来两扇门的痕迹还在。这足以说明,城内守军并不多。”

“对啊,你小子聪慧。守军肯定分拨被调往河南去了,赵人调兵遣将是要准备开战,怕城内力量空虚,失了城池,才耗费大量财力打造铁闸。这样一来,刺史大人更放心了。”朱军头夸赞了桓温一句。

大垂耳很少发声,忍不住问道“放心什么,跟咱徐州有什么关系”

“愚蠢赵人境内,紧邻咱们的大城就是它了,刺史大人一直担心赵人会以这里为中枢攻打徐州。现在他们这么防备,说明兵力空虚,自顾不暇,哪里还能打咱们徐州的想法”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反之亦然。”桓温补了一句。

“小子,成心欺负我肚子里没墨水,说话能不能别文绉绉的”大垂耳听桓温这口风就自惭形秽。

“不是,不是,我的意思是说,赵人修筑这道铁闸,不仅仅是为了眼下防守之用,估摸着还是从长远打算,今后兴许他们就会从河北调兵,在这里聚兵屯粮,目的当然是觊觎徐州还有淮河之南。”桓温解释道。

朱军头欣赏的望着桓温,这家伙年纪不大,至少从这一点而言,就很有眼光,比自己有见识。而且又机警,要不然,刚才在山丘后就成了赵人的俘虏。

“走吧,城门口好像有人注意到咱们了。”桓温牵着马,掉头就走,后面二人不敢落后。

回到两丘铺,老汉已经备下几样简单的菜品,湛清碧绿的。桓温一端详,瞧得清楚,里面有一道是凉拌的荠菜,还有一道就是开水煮过的野藿而已。

“老伯,天黑了,怎没见这孩子的爹娘呀”桓温这一问,老汉忍不住浊泪簌簌

“今春少雨,春苗空华,夏收肯定受到影响,官府不仅不减租,听说又要大战,还额外征募苦力。儿子去年就被官府征去做苦工,儿媳妇也去给兵营帮厨,家里就剩下老夫妻俩带着小孙儿度日。”

老汉用衣襟擦了擦泪,幽幽说了一句。“要是刚刚大乱的时候逃掉就好喽。”

大伙现在才明白,赵人学会了汉人的那一套。

官府下令,县镇村落一概施行连坐,村上有一户人家逃跑,全村人都要受到株连,搞得人人自危,现在再逃希望太渺茫,除非这两丘铺十几户人家一夜之间皆能逃走。

“唉这两丘铺原来有百余户人家,战死的,逃走的,抓了壮丁的,现在十室九空,只有这一隅靠着官道上的营生还能凑合度日。”

老者抹了一把泪,望着窗外。“司马家的皇帝躲到了江南,把咱们这些无辜的子民扔在北方。活,活不好,走,走不掉,像丧家之犬一样。”

这些遗民活得真苦,过着非人一样的日子。桓温现在庆幸自己家还有木兰家去年能逃出来,还算有先见之明。可是他们这些人呢,不知还有多少

有向北逃往青州的,有渡江向南逃生的,就连军头都说了,徐州城里那些拥挤着前来投军的人几乎都是逃难之人。能安然逃出来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只能选择留守北方。

只要一有战事,官道小径就有逃难的百姓,沟壑荒郊就能见到他们的尸骸。

桓温回忆起父亲讲的,还有在青州偷听到的,南渡之后,君臣将相还在明争暗斗,争权夺利,哪里还顾得上这些旧日子民的死活,早就抛之脑后了。

百姓对他们而言,不过是蝼蚁一样,弃之如敝屣。

次日天刚蒙蒙亮,大伙便辞别老者,离开了这荒凉的院落。桓温跑出许远,回头张望一下,那老者还拄着杖,久久向南张望着。

老人家向南遥望,是想回到南方回到晋室的怀抱,还是希望王师有朝一日能北伐中原,救他们出苦海

“军头,咱们这条路似乎不是来时的路。”桓温不仅记得来时的路,而且梁郡城的模样也印在脑海。

“当然不是,昨日赵人没抓住咱,兴许还在守株待兔,换一条小道,保险。”

“还是军头稳妥。”桓温长了见识。“对了,军头,昨日在山丘后,话说一半就断了。你说刺史大人准备领兵,是吗”

“嗯,是这样,回去可不准到处胡嚷嚷。今年年初,徐州来了一个姓韩的将领,据说是从青州那边来的。”

桓温一听,就猜出了是谁

朱军头又道“咱家刺史向来是不苟言笑之人,说话干净利索,可是对姓韩的却十分恭敬,好吃好喝的伺候着,还陪他阅兵马,上城楼,推杯换盏,长谈竟日,极为巴结,临走还送去重礼,亲自送出城门。”

军头就如同当日陪在身旁一样,绘声绘色描述着,那吃惊的神色让桓温心生疑惑。

韩晃虽然受路永排挤,美妾也遭苏峻欺凌,但他们三人沆瀣一气,都是靠着不光彩的手段成为青州的主宰,绝非善类。

郗鉴这么巴结逢迎,用意何在难道他们之间存在什么交易

朱军头显然没有注意到身旁少年的心里变化,还以为听着了迷又摆乎道

“我估摸着,他们是要联兵南下,干什么大事。要说咱们刺史大人,治军有方,御下有术,守土有责,孤身镇守孤城,战功赫赫。

嘿朝廷也真奇怪,多年不予提拔,就这样把他甩在这里不闻不问,听说那国舅庾亮未立寸功,就凭着裙带关系,一跃成为大权在握的卫将军。

你们说说,你们要是刺史大人,心里如何想能不寒心吗,能不生气吗”

桓温从他口中了解到不少徐州的情况,还有朝廷的形势,对郗鉴的看法和印象也模糊不清了。

一路上,说着听着,不知不觉走了百余里。

在攀上面前一座土坡时,远处依约听到了哭喊声,大伙立马警惕起来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