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40章 意恐迟迟归

大晋衣冠 第40章 意恐迟迟归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恶事做绝,必遭天谴,这种跳梁小丑成不了大事,他终于也得到了报应”郗鉴毫不掩饰自己的好恶,对苏峻的遭遇幸灾乐祸。

这一点,桓温和他出奇的相似,痛恨宵小,憎恶奸谋,眼里揉不得沙子。

“圣上以青州刺史作为交换,让他率军勤王,他两面三刀,梦想左右逢源。结果怎么着,青州老巢被鲜卑人给占了,成为丧家之犬。”

这就解释了韩晃为何从徐州西城经过

真是天道昭彰,苏峻多次派人到兖州,乘赵人袭击鲜卑人时趁火打劫,杀人抢马,还蒙着面。鲜卑人不可能永远蒙在鼓里,兴许早就发现,一直在等待报复的机会。

“夺得好”桓温替鲜卑人鼓劲,这个民族活得不易,既要躲着赵人的明枪,还要防范苏峻的暗箭,不由自主想起了那个鲜卑小女孩,她一直在拨弄着自己左耳后的七颗痣。

“那朝廷是怎么安置他的”

“苏峻这小子运道好,本来胜负已定,没他什么事了,结果他在采石矶偏偏遇上准备逃往赵地的参军钱凤,逮了个正着。

这钱凤是王敦的心腹谋主,朝廷悬赏三千户侯,功劳白白送给了苏峻。不过他又倒霉,还没得意多久,青州丢失,圣上顺水推舟,封他历阳太守,历阳嘛,是他的福地,他就在那抓住的钱凤。”

“这似乎不妥,苏峻野心很大,怎会甘居历阳那弹丸之地”桓温惊呼道。“而且,历阳毗邻京师,万一他有了不臣之心,可是很大的隐患呀。”

郗鉴欣赏的看着他,赞许道“你小子还算有见识,我也是这么想的,可卫将军庾亮恰恰相反。他以为越是有野心,越应该放在眼皮底下看死盯牢,这样更放心,所以才奏请圣上,想想也有几分道理。”

桓温摇摇头,对庾亮这种浅见不以为然。

“好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咱就别杞人忧天,操那份闲心了。”郗鉴止住了话题,从怀中掏出一张纸笺。“有位故人,托我给你带封信。”

故人桓温疑道。“我在京师哪有什么故人”接过一看,眼泪顿时夺眶而出“是父亲”

郗鉴带来桓彝的亲笔信,事出凑巧。

桓彝举家南渡还是温峤向朝廷举荐的,到了京师之后,二人便参预平叛机谋,难得聊及家事。明帝封赏大会结束,桓彝和温峤这对老友才得以话起衷肠。

“温峤贤弟”桓彝迎上前,手挽着手,对方比自己还小十来岁,鬓角竟泛起微白。“你有白发了。”

“愚弟是蒲柳常质,望秋先零。哪如贤兄松柏之姿,经霜犹茂。”

桓彝感慨道“洛阳一别,已十余载,还没来得及喝上一杯,以慰相思之苦,转瞬之间又要分别。”

“怎么,圣上不是说将息两日再去赴任的吗,现在就急着去宣城”

“哎呀,哪还有心思歇着宣城百废待兴,修城、抚民还有安置流民,我没什么经验,希望勤能补拙吧。”

二人谈及朝事,摇了摇头,不想再提。

“温儿可好,这名字还是我给取的。”

提及儿子,桓彝伤心落泪,便说起汝阴山道上走散一事,每次重提,都心如刀割。

温峤赶紧安慰道“别担心,温儿机灵着呢,不会有事的。对了,郗鉴对北方很熟,可惜外出公干,明日就回京,你索性再等一等,当面向他提及寻找温儿之事。”

“不等了,我草书一封,你转交他便是。”桓彝不想耽搁,找来纸笔,简单写了几个字。“也行,反正我和郗鉴老交情,他又是热心人,这点忙不在话下。”

“再说一遍,叫什么名字”

次日,温峤拜见郗鉴,说起此事。郗鉴听到这个名字,还在纳闷,怎会有这么巧的事

他接过温峤递来的书信,念叨着“桓温,十四岁,长六尺,长相清秀,左耳后有七颗痣”

“哈哈”郗鉴眼睛眯成一条缝,呵呵笑道。“他此刻就在我徐州帐下,几个月前孤身前来投军,现在还是个游骑。原来是桓彝的公子,真是无巧不成书。”

“郗伯伯,我要回家,我要回京师”桓温听完,噗通一声跪了下来。

“可是你父亲受封宣城太守,已经赴任去了,这路途遥远,你一个人,我不放心。”

“再远再苦,我也要回去,一年又半载没见到他们了。”

“思亲之情,我怎能阻止。我家愔儿打小就不曾离开过我,苦了你。你何时启程,我派人护送你到淮河渡口,到了寿州境内就没问题。对了,你怎不问问你爹为何会远赴宣城”郗鉴叹道。

“唉,你这年纪,又怎能清楚那些大人物们的心思”

桓彝在朝中岁余,出谋划策,进谏忠言,明帝倚为智囊,尤其欣赏其忠直耿介的性情。在温峤击败沈充时,他也曾参与其中,立下军功。

明帝想留在朝中任事,庾亮几次上书进言,称他缺乏地方任职经验,还是先到州郡历练一番,再入朝更为稳妥。

明帝想想也有道理,又拿不定主意,便询问王导意见。结果,王导和庾亮这对冤家竟然出奇的一致,甚至直接提出到宣城。

理由是宣城太守一职虚悬已久,民生凋敝,城墙甚至官廨年久失修,若是能将宣城治理好,才是朝廷所需的大才。

到地方任职也不是不好,只是他们两个意见从来相左的人都赞同去宣城,令人琢磨不透。

明帝不理解,郗鉴也弄不明白,对桓温言道“回去告诉你爹,我可是听说,朝中不少大人物在州郡尤其是南方的会稽、吴兴包括宣城都是腹心,就像一张大网一样。所以说,这些地方就是一个小小的芝麻官,甚至都可能粘在这张大网上。

你爹初来南方,毫无经验,今后料理郡务要多留神,别让有心人抓住什么把柄,否则被参上一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多谢郗伯伯教诲,侄儿谨记在心”

“好啊,你我既然认了叔侄,当然是无话不说。你回宣城之后,可以帮助你爹处置郡务,当然,我更希望你能再回来,徐州乃兵家必争之地,早晚会有战事。

你将来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从文嘛,希望不大,品评举荐大权尽操于豪门之手,不会青睐你这样的南渡遗民。功名马上取,只有靠军功。而今王敦覆灭,江南再无战事,到哪去立军功,只有到徐州来,我自会将平生所学悉心传授于你。”

“侄儿绝不辜负伯父垂爱之恩,伯父你歇着吧,侄儿告退。”

“你也早些休息,哎,慢着。”郗鉴叫住桓温。“殷浩和你相识一年多,他是什么情况”

“侄儿只知道他当初也是到江南寻父的,不过他和侄儿一样,讳莫如深,小心谨慎得很,我俩之间也不谈家事。”

“哦,是这样,也能理解。不过他为什么不跟我说说,起码在朝廷里,有头有脸的我都认识,帮助查找方便得多。难道是不方便说算了,他不提,我也不便追问,毕竟是人家私事。好,你去吧。”

“侄儿告退”

是夜,桓温激动而紧张,一宿未眠

“多谢郗公子,多谢诸位兄弟,就此别过,请回吧。”到了寿州渡口,桓温冲着大伙抱拳施礼。

郗愔策马上前,从马背上取下一个褡裢,晃了晃,里面发出金属的碰撞声,慢慢递上来,有点不舍

“喏,我爹吩咐的,给你作盘缠。我说你一个人哪里需要这么多,结果被他呵斥一顿,还骂我吝啬。他对你,可比我这个亲儿子还亲呢。”

桓温想起郗鉴昨晚的谆谆教诲,现在又送上一大笔川资,临别了,还真舍不得,强忍着泪水“郗伯伯的恩情,我此生不会忘怀。”

“好了,别挑好听的说,我爹不吃这一套。对了,他再次捎话给你,好男儿志在四方,切莫将大好光阴虚度于官廨案牍,虚度于酒肆食坊,徐州这个大疆场更适合你。”

桓温使劲点点头,和诸人洒泪作别。

说是寿州渡口,其实是在淮北境内,距离州城还有不少里程。因这里两岸稍窄,因地制宜而设。南来北往的商贩行旅之人通过大小舟船渡河,煞是热闹。

若非中途的那次离散,一年半前自己就应该从这里渡河。

早上天未亮,桓温就兴奋地跃床而起,在朱军头的呼噜声中悄悄离去,快马加鞭一路疾驰,此刻已是正午。

纵然困乏交加,心里却是暖洋洋的,行出四五十里,速度渐渐降了下来,胯下马呼哧呼哧喘着粗气,马嘴里流着涎液。

六月将尽,正是酷热时节,桓温勒住马缰,来至道旁一处树荫下,连人带马稍稍歇歇脚,吃点干粮补充体力。这里是大晋疆土,应该安全。

桓温是这样想的,一路上紧绷的神经也渐渐放松。可他还是能够察觉到,路人向他投来一种异样的眼光。

这些路人三三两两,成群结队在路上晃悠。

瞬即他又警觉起来,这个时点闷热难耐,不管是农夫还是商旅一般都会选择呆在屋内和客栈中,而这些人耕不耕,商不商的,有点游手好闲的味道。

而且那些人指指点点,打量着他,口里还低低说着什么。

桓温不敢再停留,赶紧上马走人,还故意拍了怕腰间的剑柄壮壮胆。这些人讲了什么,自己并未听清,但言谈之中透出的口音让他明白,这些人应该就是南渡的流民。

郗鉴昨晚也说了,这些流民有才学者能寻到正当营生,但非常少,大多是大字不识的农人、做工之人甚至作奸犯科之辈。

人数太多,朝廷又逢内乱,一时间无力安置,他们便在街头乡野出没,为了糊口,自然会做点为非作歹之事。

一路上还真是如此,不仅听到了梁郡一带的方言,甚至偶尔还有青州的口音,总之,种类很多。

不是说流民南渡可以增加朝廷的兵源和税赋,提升大晋的国力吗,怎么反倒成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朝廷应该尽快拿个主意,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桓温摇摇头,一声叹息。继而又傻笑一声,自己咸吃萝卜淡操心,还是赶路要紧。

父亲好吗母亲好吗弟弟们好吗

母亲有没有在倚门北望,有没有在昏暗的油灯下为自己缝补衣裳,桓温巴不得能一下子回道父母身边,前方的路再远,也挡不住自己渴望的脚步。

殊不知,前面几十里之外,他出了点意外,又邂逅了久违的她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