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穿书) > 第57章 第 57 章

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穿书) 第57章 第 57 章

作者:痒痒鼠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9-15 11:57:17 来源:就爱谈小说

atu csstentua

桂萼和张璁的书信说, 他们到达湖广后,根据不同情况划定区域,现在土地兼并最严重的地方, 流民土匪最多的地方, 剿匪、丈量土地, 挖出来所有隐瞒不报的土地, 世家士族们超额占据的土地, 宗室皇亲们挂名的田庄

本来进展很好, 即使遇到几番下毒刺杀,可都是安全无恙,侍卫们仆从们也都没有伤亡可是他们遇到一些忠心于世家的奴仆,他们情愿顶罪, 也不愿意分土地, 他们情愿做奴仆

此其一,这是世人的一贯想法, 宰相门前七品官,平头老百姓, 还不如一个大家族的奴仆好过日子,要不那么多人要做皇家奴仆,抢着自宫即使谁都知道奴仆是为奴为婢

桂萼和张璁建议,此事牵扯到民风,土地改革的进程不放缓。但方法要变, 需要宣扬一些思想, 整顿一些民风要老百姓知道,大明平头老百姓的日子,也是可以好过,可以有希望读书科举、做工做商。

皇上对此模糊明白, 书本贵,笔墨纸砚贵,求学的机会更贵一般人家供应一个读书人不容易,贫困人家压根供应不出来,大户人家垄断的,不光是土地,还有书本、老师琴棋书画等等各种教学资源。

皇上又想到大明贫富差距拉大的事儿。针对思想文化方面,皇上就又想到,徐景珩说大明理学日落黄昏,对心学不予评价的事儿。

当然,这对于皇上来说不是大事儿。而是信件的末尾,桂萼和张璁说,他们在湖广听到一种声音,说王守仁在河套打仗,很可能打一年半载,因为王守仁担心皇上“鸟尽弓藏”,王守仁也要阻止湖广土地改革

皇上相信王守仁老师,但皇上担心王守仁老师为难。

皇上“咚咚”小跑。徐景珩在书房外间,正在看一副字,桌子上也有几封信。皇上一眼看到那副狂草,眼睛一亮。

这是一首闲居秋日“逃暑因能暂闭关,未须多把古贤攀。并抛杯勺方为懒,少事篇章恐碍闲浮生只说潜居易,隐比求名事更艰。”

皇上看得模糊明白,小眉头一皱,随即松开。

祝枝山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都是好友,且都嗜酒如命。尤其祝枝山和唐寅意气相投,玩世狂放。只唐伯虎主要精力在画上,祝枝山能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

而祝枝山给皇上的印象,更喜欢哲理的思索,对传统理学的批判也更深刻,也更理性和果敢。偏偏他也是大大方方的,所著浮物一书,竭力非议儒家六经,思想的锋芒显露无疑

他和徐景珩说“隐比求名事更艰”皇上看看这幅手书,看看徐景珩,看看徐景珩,看看手书

那个小样儿,叫徐景珩脸上全是笑儿。

徐景珩满面笑容,放下手书,牵着皇上的手在圆桌上坐下来,拿过来皇上手里的书信皇上立马眉眼欢笑,拿过徐景珩的其他书信,一封一封地看眼睛瞪圆。

都是大明当今的名人大家寄来的,有书法,有画儿,有酿酒师,有瓷器、医学除了各自领域的一些事情外,都是类似祝枝山的意思,甚至还有人劝说徐景珩,回去南京闭关禅修

还有一个给徐景珩推荐老道炼丹

皇上气啊,横眉竖眼的,小眉毛一根根竖起来。

余庆在里间探头,从里外间隔断的纱帘中,隐约看到皇上和指挥使的身影,感受到皇上的那股子“杀气”,一动不动地装乖。

皇上气鼓鼓地转身“送过来”余庆立马端着托盘进来朝鲜今年又提前来贡,送来一些好人参,皇上就吩咐给指挥使用,还根据太医的说法制定一个少食多餐的方法,一日五餐徐景珩,到了用午休前的参汤时刻。

徐景珩放下书信,面对小瓷碗里乳白色的参汤,闭眼,一口气喝完,皇上果然欢喜起来。余庆机灵地端着托盘和碗退下,皇上小鸟儿一样叽叽喳喳“太医说长白山的人参好,性温。先吃着,慢慢地进补。”

徐景珩笑出来“皇上,臣吃了一年了”

皇上理直气壮“要再吃。朕有看皇帝内经和普济方,朕知道。”

徐景珩“皇上的医术学的越发精进,大善。”

皇上骄傲,一时又生气,无他,皇上学医术这般用心,全因为徐景珩的伤势。

皇上一时又想起徐景珩不乖乖,刚养好一点就因为情绪波动剧烈而吐血,眼睛就红了。

徐景珩因为皇上最近的模样心疼“皇上,臣真的好了。皇上来看桂萼和张璁的疑问。有关于王守仁先生,臣相信,王守仁先生,会做出来他自己的决定。”

“皇上还记得,臣告诉皇上,天底下的好女子,不是需要保护,而是要尊重。大明的忠臣良将,也是。皇上理解王守仁先生的为难,尊重王守仁先生的决定,认同王守仁先生一腔忠正,足以。”

皇上瞪大眼睛“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

徐景珩失笑,皇上耍赖。

“臣很高兴,皇上问出来。”

皇上傲娇。

“于文臣而言,茹太素在太祖皇帝时期,很好。于武将而言,也有很多人都很好。可是,蓝玉大案还是发生,太祖皇帝也杀了不少文臣。

军权都是双面刃,有了军权,就有了身不由己,所以有宋太祖黄袍加身,也有鸟尽弓藏。皇帝知道,将军们知道,人人都知道。既然身在其中,那就做好准备,无怨无悔。”

徐景珩的声音冷漠,皇上呆住。

“文臣也一样。既然进了庙堂,那就为国为民为君为自己,拿命拼”徐景珩面对皇上天真烂漫的眼睛,到底是心软。

“文臣武将之功不可集于一人,皇上要记得,人性不能试探,也不要存有侥幸之心。杨一清领兵后,进来内阁;王守仁先生领兵后,也进来内阁,总是给予一个退路。”

皇上的心里生出来一股气。徐景珩看得更心疼,微微一叹妥协“皇上相信王守仁先生,在天下人的压力面前,该怎么打仗怎么打仗。王守仁先生也相信皇上,不会鸟尽弓藏。皇上,无需烦恼。”

皇上当然需要烦恼

至今为止,皇上都不明白,“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这个故事,或者说内阁企图养歪他性情的背后,还牵扯什么,为什么徐景珩那天会吐血

皇上的心里,徐景珩不是大明子民中的任何一个。徐景珩是不一样的。皇上生气徐景珩一直回避问题。皇上只要一想起那天的情景,身体就害怕恐惧地颤抖,只倔强地忍住,要一个答案。

徐景珩伸手,轻轻抚摸皇上的眼睛,皇上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全是对未来的恐惧。

皇上在害怕,他不能带着他游玩大漠和大海,丢下他一个人吗

徐景珩轻轻眨眼,这次,没有躲避皇上的质问。

“皇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魔障。同一个问题,臣的父亲担忧,臣可以安慰,可以去解决,到臣亲自面对,难免也是困于其中。”

“朕知道,不在其位不知其受,不在其身不知其痛。”

徐景珩眼里带笑“皇上说得对。所以人都说,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皇上因为徐景珩绕开话题生气“徐景珩也是普通人。”

徐景珩哭笑不得“臣也是普通人。”又瞧着皇上要哭出来的模样,再次妥协“臣这几天一直在思考、剖析,发现自己的软弱,冲出自己的魔障。臣的身体真的好了。明年臣带皇上去南京,去南海,去南疆”

顿了顿,面对皇上强忍着眼泪的模样,心里酸楚“是臣自误。臣既然带皇上玩耍,那就好好地玩耍。只要皇上开心,就好。”

皇上吸吸鼻子,眼泪小河一般,皇上知道徐景珩的身体没好,“哇哇哇”“哇哇哇”哭得气势汹汹,水漫金山,可算是把这些天的憋屈哭出来。

徐景珩叫皇上哭的什么烦恼都没有了,给擦眼泪,用冰包敷眼睛,一通忙乎,最后瞧着皇上的兔子眼,真笑出来。

皇上“”兔子眼皇上也是理直气壮“还没说完。”

徐景珩“王守仁的事情,皇上不必要担心。太祖皇帝时期,大明的情况太复杂,乱世用重典,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而当时大明之所以有那么多贪官,还有一个原因若贪污一万两和一百万两一样的罪名,谁不去可劲儿贪污人性本贪,既然要贪,既然大贪小贪都是死,那自然要多多贪污。”

皇上“”泪眼朦胧的皇上,瞧着可怜兮兮的。徐景珩只笑“世情如此。反过来,于皇帝也一样。如果皇帝不以强权做武器,不妄用生杀予夺的皇权,文臣武将,也不会去用自己的脑袋拼一个忠心,这是为一个镜子的正反面,也是上行下效”

徐景珩细细地讲解,皇上终于明白,他不是太祖皇帝,他不是他爹,所以太祖皇帝和他爹的情况,也不会发生在他身上,他真不需要去烦恼魏国公或者谁,牵扯到徐景珩。

皇上鼓着腮帮子“还有。”

“先喝杯水。”

哭得嗓子哑的皇上乖乖地喝水。

“理学日暮,心学不适合推广,大明需要新的学说,大明人自己也有感触。”

“自古以来,诗词文章最能表达世人的想法。大明建国,刘基、宋濂等人以文名世,高启所著诗词更是脍炙人口,此时的诗词,多是忧国忧民。永乐北迁后,诗文大都趋向文笔工整,词章藻丽,内容多歌功颂德,点缀升平”

永乐一朝后,大明基本稳当,文人中的解缙、三杨提倡台阁体,帝王宫廷都支持。

到正统时,大明文人仍以台阁体相标榜,但也都知道台阁体大都为应制、应酬之作,缺乏活力。至弘治时,被称为拟古派的复古运动应运而起。

拟古派的文学复古运动掀起**,人称七子时期,从弘治时开始,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朝野上下,以李、何为首,树起“复古大旗”

徐景珩赞叹“文称左迁,赋尚屈宋,古诗体尚汉魏,近律则法李杜这也是民间人士跟风穿魏晋宽袍,东坡帽的原因之一。大明的文人,立志文必秦汉,诗比盛唐,但远远不够。”

他的目光落在皇上的身上,安安静静“皇上,大明的第二次文化复古要来。”

皇上吸吸小鼻子“是和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达芬奇画鸡蛋一样吗”

“是。”

“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是中下层文人。江南四大才子,唐寅、文徵明、祝允明,也都是中小阶层,还是民间在野派。”

“皇上说得对。”徐景珩目光温柔鼓励,皇上骄傲地表示,自己气还没消,还在生气。

徐景珩脸上的笑容更大,看看滴漏,起身,牵着皇上的手出来书房。

“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名声起来后,变成保守派。如今的江南四大才子不同,他们狂放不羁,更因为江南经济发展,新兴市民的阶层勃兴,在极力摆脱传统理学束缚,冒出朦胧的个性”

“江南,和北方很不一样”

“很不一样。”

“祝枝山病了,唐伯虎老师也老了,江南还会有人出来吗”

“有。翰林院的文伯仁、郑晓,苏州府新科案首归有光、唐顺之、吴承恩都好。”

“还有文嘉他们。”

“对。还有敢于去丈量西域的文嘉他们。估计,都在回来的路上。”

“还有昆曲乐工魏良辅,改出来的昆曲好听。”

“好听。皇上要不要学”

“学”

皇上如今头上虱子多了不愁,反正他说不学,徐景珩也会要他学,皇上委屈,又想哭。

徐景珩宠爱地笑“臣昨天听说,江南出来一种苏钢冶炼法,不用坩埚,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且那新式鼓风器也有大改进,活塞推拉的木风箱,风压和风量都更大”

徐景珩的声音慢悠悠的,一口吴侬软语特好听,皇上小胖脸板着,小耳朵一动一动。

“下午臣带皇上去军器局、兵仗局转转。”

皇上“”

“好好吃饭。”皇上一转头,提条件。徐景珩的笑容轻轻的“好,今天中午吃半碗饭。”

皇上欢喜,克制自己不露出欢喜的模样半碗啊,等徐景珩吃一碗饭,再高兴。

徐景珩因为皇上的模样,也欢喜地笑。

皇上因为徐景珩,对江南心生一丝丝向往。下午的时候,皇上根据徐景珩的建议,给桂萼和张璁回信,给杨廷和、严嵩回信,还真的和徐景珩去工部下属的军器局,内府监局主管的兵仗局转转。

一身短打布衣粗草鞋,好似一个小民工。徐景珩试验苏钢方法,皇上蹲在火炉前拉风箱,待证明这样方法,缩短炒炼熟铁的时间,降低成本眉眼弯弯地乐。

夕阳西下,两个人出来兵仗局。皇上用着兵仗局的大锅饭觉得亲切,又想起徐景珩曾经要人做的,一个大锅炉不停地烧火,鼓动热气,带动上方空竹响的翅膀飞高高对活塞推拉的木风箱感兴趣。

“徐景珩,活塞推拉,烧大锅炉。”

“皇上的提议好。臣第一个想到的是,澡堂里烧热水更方便。”

皇上好奇“要去澡堂洗澡。”

“去”

“去”

两个人灰头土脸的,还有一身的汗,皇上闹着要去看大澡堂,徐景珩也宠着皇上。

大澡堂当然不是皇上的小池子,人多,热闹,忒热闹。皇上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光屁股,嘴巴张大就合不上。

搓背的、按跷的、刮脸的污泥浊水 、污手垢面、吵吵嚷嚷皇上眼瞧一个人的指甲里乌黑乌黑的,一个人的后背一搓一手泥团儿,眼睛瞪得溜儿圆。

好在皇上和徐景珩一个小单间儿,澡池子里热气腾腾,脱得光溜溜,泡在温热的温泉汤池里,皇上狠狠地松一口气。可皇上给徐景珩搓背、按跷徐景珩身上没有泥巴珠子,也没有几两肉肉皇上又没有成就感。

“要吃饭长胖啊。”皇上在回来的路上,还满心遗憾。第二天上午,四位阁老来和皇上议事,皇上问“你们洗澡,身上有泥巴珠子”

到晚上沐浴出来,张佐给皇上修剪手脚的指甲,皇上问“张佐,你洗澡,身上有泥巴珠子”

得知身边的人身上都没有泥巴珠子,都干干净净的,每天洗澡熏香,皇上拍拍小胸膛,放下心来,却在临睡前忍不住问出来“为什么他们不天天洗澡”

徐景珩“从养身方面讲,洗澡属于泄元气。入秋后,天气凉下来,不动弹汗就不多,不是必须洗澡。一般人家烧水麻烦,有些人家,柴火都没有,舍不得经常花铜钱去澡堂子。”

皇上眨巴眼睛。徐景珩就笑“不一样。一出生就习惯洗澡,每天洗澡很好。等冬天来临,臣带皇上冬泳。”

于是皇上对冬天有了期待,堆雪人、滑冰、冰上蹴鞠、冬泳

北京城,金秋季节,皇上的生活回归日常,每天盯着指挥使用药用饭,痛并快乐地学习,北京城的人,因为皇上的五岁生日来临欢闹;又因为各藩属国来贡,送贺礼,各地方宗室也都来京,各家客栈满人,热闹非凡。

南海,杨阁老刚发出去自己请求回京的信件,收到皇上的信件,那个叫为难。皇上说,有关于大明和西班牙、葡萄牙的合约签订,可类比大明和西部蒙古的满速儿汗。还说西洋人肤色不同,然大明大国风范,不以外貌歧视任何人

皇上人小心胸宽,皇上不了解,华夏人自古以来就是人上人,居世界中心的文化人,中央之国之礼仪大国,华夏人从不歧视蛮夷,而是压根儿就咳咳,华夷之上下之分根植于灵魂。

这头,杨阁老和严嵩,麻利地给皇上回信,力求要皇上明白,何为血统不可混淆,国家没有平等

那头,湖广之地,桂萼和张璁仔仔细细地筛选,亲自打包几分特产,寄回去当礼物。收到皇上的来信后,两个人琢磨一夜,抚掌大笑。

“指挥使果然雅人也。给予湖广人如此大礼,好,好,好”

张璁一连说三个“好”,桂萼更是满脸红光,眼睛大亮“皇上如此有决断,吾等不能落后。张兄,我们出去”

“出去”

两个人一起从巡抚衙门的内书房出来,东边的天空露出鱼肚白,薄薄的雾色朦胧,顿时神清气爽、满怀抱负于胸。

武昌府巡抚衙门口,围堵着上万的人,整整一条大街,都是挤挤挨挨的人群,愤怒的人群。

侍卫们护着他们两个,然人群等了两天两夜等到他们出来,沸腾激荡,仿若大火里浇了油。人群高喊着“我们要给皇上上书,我们要去北京告状”桂萼提气,大喊一声“都安静,皇上有旨意。”

侍卫们运起来内力一声声高喊,人群一听皇上有旨意,果然安静下来。

桂萼面对一张张焦急的,愤怒的,甚至是迷茫的,愚昧的面孔,心里头难受,却又感觉自己更是责任重大,高高举起手中圣旨。

上万人跪下来,一句一句“皇上万岁,皇上我们冤枉啊”声震云霄,哭声震天。

桂萼的眼睛也湿润,双手打开圣旨,声音嘶哑地高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元和五年,大明建国一百五十年,四海困穷,王纲不立,五纬错行灵祥并见,推术数者运终兹世,凡诸嘉祥民神之意,比昭有汉数终之极”

这类似一封罪己诏。

大明建国至今一百五十年,然西南贫困,反民四起,纲常失序皇上心里有愧,皇上想要大明人吃饱肚子,大明两京十三省,皇上挨个来。皇上两只手伸出来,十个手指头有长短,要从最担忧最关心的西南开始

湖广士庶的哭声越来越大,眼泪鼻涕的满脸满身。皇上和他们剖心解腹,叫他们痛苦、不安,也叫他们愧疚、悔恨。

四海困穷,王纲不立,五纬错行皇上的眼里,大明如今是这个样子吗他们以为的盛世来临,其实是危机四伏、盛极必衰的前兆吗

武昌,几万湖广人痛哭失声。皇上还答应他们,湖广丈量完土地之后,统一赋役,限制苛扰,皇上甚至说,计亩征银,官收官解,如此以来,湖广人的税赋一下子减少四分之一,还有了土地

皇上还鼓励湖广人做工,加办工科学院,建造大明第一座,专门培养老师的学院,第一座书籍公开的藏书楼

消息传开,三百万湖广人一起哭。哭声中的民意拳拳直冲霄汉,要湖广的世家大族、宗室皇亲、科举功名之人只能躲在家里默默流泪。

皇上什么都做,银子谁出皇上剥下来他们一层皮,给老百姓实惠可他们不敢和皇上硬抗

一个个在祠堂里哭爹喊娘,要不是桂萼和张璁偷偷告诉他们,明年科举改革,皇上答应给予湖广读书人好处,他们能一路哭去北京喊冤

“皇上还是优待我们的。”一个个哭得凄惨,又是伤心,又是满足。

湖广的土地改革这般开始,谁也没有想到。桂萼和张璁摸摸后背,一身冷汗,却也是激动的手抖,心也抖。

楚王在自己的书房里,凄厉大笑。

清丈土地,湖广两省可以多出来八千万亩纳税田,更要以前占地多者而税减的情况,浮出水面,每家每户的税赋大大降低,国库收入却是大大提高。

统一赋役,限制苛扰,各级官吏就不能和以往那般,巧以名目鱼肉百姓,中饱私囊,丛弊为之一清,户部查账也轻松很多

计亩征银,官收官解,官府除了常备粮食之外,只收取一半谷粟实物,解除一部分官府负担,且各省管各省的,类似边镇的税银改革一般,免除沿途侵蚀分款之弊,也省去长途运输粮食之苦役

这很好,可这都不是根本。

最根本的,是皇上打破世家大族的书本垄断,给予底层百姓一个希望,一个打破阶级,冲出贫富差距的希望。

“建造大明第一座,专门培养老师的学院,第一座书籍公开的藏书楼很好很好”楚王的眼神简直是疯癫。

内阁六部九卿得知皇上给湖广人的许诺,也都疯癫。

蒋阁老极力稳住,试图和皇上讲道理“这样一来,官商结合,银价大涨,谷子不值钱,老百姓更苦。”

谢阁老直接坐地上哭“皇上,不能这样啊。大明的读书人要闹起来,这还是士农工商的大明吗皇上”

毛阁老黑着脸“皇上,如此一来,税银从收取到进国库,就有一个整合损耗。熔铸碎银的实际火耗为平均每两一至二分,即百分之一二。然,大明的官员,清廉有几人实际征收的火耗必然高得多,这还是老百姓的负担。”

费阁老直接指出核心问题“皇上,臣在南京呆过,臣知道江南和江北的差距,桂萼是江西人,张璁是浙江人都是南方人。他们的提议,于江南合适,但于北方大不合适,南橘北枳,必引发动乱。”

皇上板着小胖脸,有理有据“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老百姓怎么都是苦,朕要他们勉强吃饱肚子,只是略尽心意。蒋阁老的提议很好,有户部规定一个谷子的官定价格。”

“士农工商,国之四柱,永远不变。士族要是能制造大船大炮,朕也说朕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贪官哪里都有,任何时候都有。毛阁老的提议非常好,这两年吏治改革只改革人选,贪污问题,是时候整顿一番。”

“湖南湖北,也属于南方。缺点在于不靠海,但经济也有发展。朕在湖南湖北做改革,自然有考虑南北差距。费阁老也要考虑,南北差距如此之大,当如何治理”

四位阁老一起哑火。

皇上真的长大了。

皇上知道,这天下,就是一个人人博弈争斗的金字塔既然底层的百姓怎么都是苦,那就抬高这个金字塔的台阶,要老百姓苦也是吃饱肚子的苦。

皇上知道人心复杂,人性本贪。也知道人心富贵,人性繁华。不去和人心人性较劲儿,只开始重用工匠,要大明人,要士农工商都过得更好,要南北的差距缩小,大明贫富差距缩小给予所有大明人一个希望

反正谁敢不乖乖,朕就砍脑袋。四位阁老恍然明白,徐景珩把皇上教导的非常好,开天辟地的好。

好的他们哭都哭不出来,一口老血憋在胸口就要晕倒。

他们的皇上有了感情,懂了感情,却只用在指挥使一个人身上。四位阁老瞧着皇上的一身霸道,一双冷酷无情的眼睛,白眼一翻真晕倒了。

徐景珩四位阁老对徐景珩的杀意,卡在喉咙口,随着他们倒下的身体,一起倒下。

皇上的眼睛微微睁开,不敢相信四位阁老今儿这般脆弱;张佐却是看懂了四位阁老的一腔悔恨,捂着心口吩咐小太监赶紧的,搀扶的搀扶,叫太医的叫太医

四位阁老都晕了,剩下的人自然更没有战斗力。

吏部尚书毛澄本就听指挥使的,大力支持改革;新任刑部尚书,颜颐寿,是一个只喜欢断案子的怪人;新任礼部尚书,各方势力角逐下选出来的金献民,是一个耿直的实干派,不参与任何争斗

都察院和大理寺他们的职务是评断朝廷政策的好和坏,评断官员合格不合格,再给出建议。不参与具体政务,也不参与具体人员任命。

如此这般,皇上在屋里看太医给四位阁老诊脉,就感觉,“胜利”来的太容易,不敢相信。皇上打起来精神,准备应对四位阁老哪个要跳湖,要撞柱子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