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穿书) > 第61章 第 61 章章

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穿书) 第61章 第 61 章章

作者:痒痒鼠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9-15 11:57:17 来源:就爱谈小说

六位阁老都在家里烦恼, 烦恼自己,烦恼家人。事情的导火索夏言,面对如此情景, 想起好友张璁临去湖广留下的话我们都还太不经事,也是沉淀沉思。

他们都想的太简单。他们作为寒门士子,好不容易钻出头了,就想着要给天下的寒门争取利益, 打破世家大族文人的官场或、书本、土地等等垄断。可他们却忽视了,他们也是文人。文人和勋贵外戚、武将、工匠也是不同的利益群体。

勋贵外戚们借着他们的动作, 一出手, 直接帮助皇上开始工科学院, 深入土地改革, 清查科举之人的名下土地, 更要朝廷正式承认工匠们的功劳下一步, 是不是就是科举改革科举改革科举改革有了工科学院,学出来的工匠们自然要一个名分

夏言“腾”地一下子站起来工匠们有了正经名分, 最有利的, 是定国公折腾的官办作坊夏言双眼大亮,这就是勋贵外戚们的下一步计划大明的民间工匠, 一大半都汇聚在勋贵外戚的家里

夏言起身, 抬腿就朝费宏费阁老的府邸跑。

距离宵禁时间还有半个时辰, 夏言拿出武人的功夫跑得飞快, 到费宏的府邸的时候, 正好卡着宵禁。费宏费阁老正要熄灯休息, 听到门房通报,沉吟片刻,要门房请进来。

外书房里面, 费阁老一身黑色便服,夏言恭敬地给费宏行礼,言语也是谦逊“下官夏言,见过费阁老。”

“夏给事中免礼。请坐。”

“谢阁老。”

一盏青铜蜡烛灯燃起昏黄的光芒,两个人分主宾落座,费阁老不动声色,直接问道“时间已晚,老夫不多客套。夏给事中夜晚来访,可是有事”

夏言面露惭愧“阁老海涵。下官有愧。下官记得阁老在朝堂上说工匠们手握天下利器,不可放纵。”

费阁老看他一眼,轻轻点头。

夏言是真心担忧“阁老看得明白。勋贵外戚们此番折腾,目的之一,是要提起来工匠。然工匠们之技艺终属于小道。圣人曰君子不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工匠们不能参与治国,此乃自古道理。工科学院,若引发科举改革,下官认为,于国有害。”

费阁老还是轻轻点头,手抚胡须,目光鼓励。

夏言鼓起勇气“阁老,下官担心,工匠们有了学院,下一步就是要科举名分。”

费阁老眼里一丝满意一闪而过“夏给事中分析的很好。可知道,此番勋贵外戚们的动作,有何人牵线促成”

夏言疑惑“不是定国公和武定侯”为了文人的未来,内阁六部九卿的文臣们,都想着提前出手。

“是也不是。”费阁老停顿片刻,看一眼夏言,想起其他五位阁老对夏言、严嵩、桂萼、张璁的欣赏,干脆也指点一番。

“他们当中,还有一个魏国公。”

“魏国公阁老,魏国公已经回去南京。”

夏言不敢相信。费阁老满色略凝重“夏给事中是江西人,出生在北京城,但也回去过江南和沿海。明白南北不同。魏国公此举,就是要工匠们有一个正当名分,和文臣分庭抗礼。”

夏言“”

“阁老所说,可是涉及到江南,南京会有的土地改革”

费阁老对他的敏锐满意,微微叹息“江南必然也会开始土地改革,魏国公不会阻止,也不打算阻止。可江南的未来如何老夫琢磨,魏国公在考虑,江南经济发达,本就有一半人不靠土地生活。不若干脆,直接给江南一个机会,再一次提高江南的手工业和商业。”

夏言惊得站起来,又呆呆地坐下,好一会儿,他回神,却是心神震荡之下,直接问出来“阁老所言,下官不明白。江南若不以鱼米之乡为主,大明的粮”

他说到一半,脸色“刷”地惨白,瞳孔收缩。

费阁老点头“就是湖广和西南。大明有了红薯,还有了土地改革,湖广和西南将会成为新的粮仓,北方的粮食也会增多,说不定等出洋的人回来,大明还会有其他高产作物”费阁老也为魏国公的作为感叹“魏国公已经回去南京。魏国公是大明的魏国公,也是,江南、南京的魏国公。”

魏国公是大明的魏国公,也是,江南、南京的魏国公。夏言已经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思考,就感觉脑袋昏昏涨涨的。

夏言恍恍惚惚的,实在无法接受这一切。

“阁老你是说,魏国公是要江南再上一个台阶,直接朝工商业方向发展。阁老下官出生在北京,下官祖籍江西,下官也是南方人,下官是大明的臣工,下官也希望江南好”夏言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目光倔强地看着费阁老,“阁老,魏国公作为勋贵外戚打压文臣,为何要提起来工匠”

魏国公那样的身份,再怎么土地改革对他也没有影响,他既然有这个手段促成这件事情,为何不直接把权利揽过去

费阁老“这就是魏国公。他不要这份权利,因为他知道,勋贵外戚们爬起来,到这一步已经正好。文臣手里的权利过大,但不应该给有兵权的勋贵外戚,这才是大道平衡。”

夏言“”嘴巴张张,喉咙堵住。

费阁老因为他的模样,安抚道“夏给事中切莫认为,这是打击。吾等文臣,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上来。”

夏言轻轻摇头,已经开始怀疑自己。

“阁老是下官”是他给了魏国公这个机会。

费阁老却是微笑“夏给事中这几年一切顺利。可为官者,为人,最忌讳,把自己看得太重。今天没有夏给事中,也会有其他人。夏给事中若因此自误,才是大错。”

夏言猛地抬头,看费阁老。

费阁老脸上的笑容依旧,目光落在香炉旁边的青铜蜡烛灯上“这是江南生产,类似汉朝的长信宫灯。灯盘中心有插蜡烛的钎,灯中有过滤灯烟减少污油的设计,避免熏黑墙壁和其他器具。蜡烛综合白蜡和石蜡的优点,耐燃烧,火焰更明亮,其中所用的蜡芯,也不需要经常剪。”

“江南很好。魏国公的计划,大气,堂堂正正阳谋。即使夏给事中还是不能原谅自己,也当自豪于,败在这样人物的手里。”

夏言的双手,慢慢握成拳,一字一句,好似从喉咙里挤出来“阁老,这里面,有指挥使的原因吗”

“有又如何没有又如何”费阁老一点也不在意,“指挥使是大明的指挥使。可他不可能因为北方落后于南方,就拉下来南方,要南方倒退一百年。”

“可是如此这般,北方怎么办山东开始营建市舶司,河南河北、陕西甘肃一带又当如何大明和蒙古的互市,并不能改变那里的落后面貌。”

夏言是真心不能理解,指挥使会撇下这几个地方“阁老,下官在边镇呆过,山海关一带,山海关以北,大明和朝鲜的边境,真的穷困。和西南四省的区别并不大。”

费阁老看他一眼“既然如此,夏给事中,你认为,指挥使会怎么在北方布局”

他们没有说皇上会如何做,为人臣子,不能揣测圣意。可是夏言和费阁老都明白,问指挥使,就是问皇上。

夏言眼睛睁开,还是那份倔强“朝廷已经派官员去大明和朝鲜的边境。山海关几个边镇土地改革后,军户们的生活改善,大明和关外女真终会有一战,待大明收复辽东,重建奴儿干都司,山东的市舶司,可以包括金州卫。”

费阁老摸着胡须,微微点头“这个提议很好。可是辽东的人口和贸易在哪里当年朝廷之所以放弃奴儿干都司,一个原因是北元崛起,另外一个原因是,北方草原人口太少没有税收,朝廷连年补贴负担巨大。

大明的发展,只能一步一步地来,先要现有的人口吃饱肚子。西北互市,还是落后,但有了和平,得以休养生息。西南和中部有了粮食,江南进一步发展,北方稳住大明蒸蒸日上,盛世可期。你们啊。都太着急。”

费阁老瞧着夏言不甘心的模样,语重心长,不吝教导“你们有成大事的决心,也有做事的果断。老夫很欣赏。老夫只认为,你们一出头就遇到皇上执政,开始改革,太顺利。大明两京十三省,光是传达一份诏书就需要半个月,一项政令下达,从上到下执行完善,又需要多少时间”

“老百姓不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要老百姓心服口服,不是容易,不是你一心报国,一心为民,就可以达成”

费阁老的言下之意,内阁阻止改革派的一些行为,不是不改革。一个是,几方势力争斗难免;一个是,湖广的改革,四川的改土归流,工科学院筹建带来的冲击,南海收拢人心都需要时间,就是京畿地区也要缓一缓。

而阁老们认为,他们的动作太冒进,脱离本心。武人打仗贪功冒进会遭遇大失败,他们也是,大明的改革也是。

夏言一瞬间,好似看到皇上因为三位工官的不争气,发怒的模样。皇上认为,大明的子民,都应该是骄傲的,即使一个工匠,也应该是昂首挺胸的。可事实上,并不是。

筹建大明第一个,华夏几千年来的第一个工科学院,不是大好事吗为什么工匠们不敢冒头为什么内阁六部,甚至魏国公、指挥使他们,都不敢有大动作,只能一步一步地来

查处贪污,整顿官场风气,可以看做是打压科举士人,也是给工匠们出头做出铺垫。华夏士农工商几千年,如何要大明从上到下一下子接受大明的读书人不答应,大明的工匠们也立不起来

宵禁时间已过,夏言不好出府,干脆就住在费阁老的家里。夏言一夜里都没有睡好,脑袋里翻江倒海的闹腾不休,第二天起来眼睛里全是红血丝。

武定侯精神焕发,领着手下的兵将们,和户部人员一起,从顺天府开始清查土地,也算是再一次清查人口。就好像费阁老说的那般,朝堂上做出决定,诏书颁发全国,光路上的时间就要半个月,等各地方按照命令清查完毕,那至少是大半年后。

而在这大半年里,还会因为这个事情引发其他各种问题,都需要及时处理。

内阁六部九卿一起商议,如何处理瞒报土地、挂名土地的问题。科举士人不是勋贵外戚,勋贵外戚就那一伙儿人,土地多,人口少,摁住主要的几个就可行,反正怎么处罚也饿不着他们。可是科举士人,万一哪个家贫,你再一罚,罚的他无法维持生计,这如何办

而且科举士人多,遍布乡村府县。还都是读书人,一张嘴巴,一支笔,看似不成事吧,可他们能鼓动其他人啊。朝廷首先要做的是,稳住读书人的心。

还有大明律的修订,还有工匠们要出头,该怎么出头,可以到哪一步内阁六部九卿天天忙得脚不沾地,皇上天天按部就班地学习练功,处理要紧政务。大明的读书人闻风骚动,工匠们因为皇上的一道命令,泪水涟涟。

读书人可以安抚讲道理。可你要工匠们埋头做活儿行,写书就是他们识字,他们自己也说不清其中的道理。

章怀秀对此感触太深。

章怀秀和王文素,当世最好的算法大家一起翻译西洋数学,就感觉头疼,胃痛,胸口疼。光王文素的一本算学宝鉴就能看疯他。他和王文素说“这个定理,我们直接写太麻烦,我们用符号代替。比如这个勾三股四玄五,这样,用字母一代替,多清晰”

王文素小老头白眼一翻“我们大明岂能用西洋字母”

章怀秀两眼发直“那你设计一个符号,成不”

王文素勉强同意,满脸警惕地看着他“如此大事,你我一起设计符号,统一大明算法中的各种原理定理,有皇上定夺。记得,要结合风水八卦天文地理。”

章怀秀“”咬牙抱着白猿献三光图易经等等等等书籍,硬啃。

工部的工官们因为章怀秀是皇上的伴读,也觉得他平时为人和气,都找来。章怀秀一听他们要写书,当时那个激动啊,呱呱呱好一通建议。

“比如那当年,神奇工匠易开占修建嘉峪关,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物经过他的计算,可以将用工和用料计算无误,尤其是方砖可以精确到个位数,甚至一块不多一块不少非常节省建筑材料。这个计算,到底是怎么计算的有过程吗这就是写书”

徐杲不明所以“易家的祖传测法,如何能写下来给外人知道”

章怀秀眨巴眼睛“现在不是要打破家传,建学院,教导学子们”

徐杲一腔骨气“那是我们徐家。易家的算法,有易家做主。而且我们做计算,一般都是心算,算盘算,从不写下来。”

章怀秀“”不死心章怀秀“就没有一点笔墨留下来吗那么大的计算量。”

章怀秀想都不敢想,华夏老祖先们都是神仙投胎不成可是徐杲觉得,章怀秀才是奇怪的怪人。

“章工官,嘉峪关乃是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的建设,在现在有难度,在当时更是。那个时候,嘉峪关周围,一片荒漠地下水源补给都没有,地下打井,所有材料就地取材,建筑用砖现场烧制。易家这些工匠,都有军队监工,大兵们日子也苦,就盘剥工匠,刁难、责罚、敲诈勒索就是想写下来,也没有笔墨纸砚,没有那个条件。”

章怀秀眼睛瞪圆。

嘉峪关,长度达到一万五千里,人类军事防御工程史上难以超越的奇迹。经过易开占的计算,千辛万苦完成城楼主体部分,最终竣工,仅仅多一块砖。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能够将数据整合到如此地步,堪称一个奇迹。在有计算机的后世,也不一定能做到如此周密。

可是,大明的工匠认为,这都是应该的,这就是做工匠的本分,这哪里算是知识

章怀秀内心崩溃,抱着徐杲浑身沮丧。徐杲就担心他,大着胆子说道“章工官在皇上跟前做伴读,还如此热衷于工匠之事,吾等感动于心。但章工官的主要职责是陪伴皇上,正务不能荒废,更不能太不注意礼仪”

章怀秀想晕。

章怀秀打起来精神,学着太祖皇帝大大方方地,用大白话写一个章程给皇上。皇上看完,揉揉眼睛,看着眼前的,春秋墨子的墨经,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北魏的齐民要术、北朝时期的洛阳伽蓝记、大唐营缮令,宋朝的营造法式,元朝的经世大典。

元代疆域扩大,东西方的佛教与伊斯兰教建筑技术大量涌入中原,与华夏传统建筑布局、技艺融合,居然没有书籍留下来。元朝大家郭守敬、王恂、耶律楚材、扎马鲁丁等等,只有三本算学启蒙四元玉鉴授时历。

皇上语气沉重“大明要写书。”

老师伴读玩伴们一起重重点头,大明要吸取教训,多给后人留些东西。

皇上看他们一眼“大明目前没有一本营造方面的书。”

老师伴读玩伴们一起惭愧。

皇上“北京城的天文观测台已经荒废。”

老师伴读玩伴们一起低头。

皇上小胖脸严肃“都去帮忙写书。厨师、裁缝、马船、医术等等,都属于工科,都写书。”

老师伴读玩伴们“”一个看一个,唐伯虎鼓起勇气问道“皇上,医术也算”

皇上的小胖脸更板“医术当然算。医术除了诊脉,还有外伤包扎救治。”

老师伴读玩伴们不敢吱声,麻利地下去。

他们也不懂这些,虽然平时因为爱好略有研究,那就是一个雅兴。他们也知道皇上的意思,有他们跟下去,就是一个态度,也是一个学习帮忙。

汉朝阳城延,北魏李冲、蒋少游,隋朝宇文恺,唐朝阎立德将作大匠,都没有书籍留下来,都是家传,传着传着,这技艺就失传了。不说人,宋朝那本木经都失传。

再想想墨子和他的弟子,写了那么多书,就保存下来一个残本,就更是遗憾。

皇上心里头遗憾。可皇上看着面前厚厚的一堆书籍,皇上也想晕。皇上跟着徐景珩学习,三百六十行都学一个入门,要看什么书都不难,可这么多书啊

皇上吸吸小鼻子,安慰自己,未来的后人要学习更多的书,朕要工匠们写多多的书

“做皇帝难啊,徐景珩。朱载垣要罢工。”皇上在心里委屈,打开建筑方面最全面的书籍营造法式,皱着小眉头开始阅读。

太祖皇帝一干鬼鬼们,看着皇上专心致志读书的模样,老怀大慰。实在是,这些书本儿,太吓人。

这三天,他们跟着皇上看完一本寰宇通志,还有一些关于大明十三布政司图、九边图、漕运图、海运图、藩国地理图的书籍地图,看得头晕眼花。

皇上还说只等出洋的人回来,制一个大圆球的全球图。又说如今大明的印刷术、造船术、航海术、水利工程等等方面都有新的成就,他都需要了解

他们从来不知道,当皇帝,居然要这么辛苦。

这哪里是做皇帝,这是做圣人啊还是三百六十行的圣人。

鬼鬼们心有戚戚焉。可皇上这么懂事地学习,他们不能说,朱载垣啊,你不需要学习这些心有不忍的鬼鬼们只好根据个人爱好,轮流陪着皇上读书,好歹不要皇上那么寂寞。

大明的老百姓欢欢喜喜地准备过冬,大明在湖广的土地改革进展顺利,山西也好,四川的改土归流也没有大的反抗,户部和武定侯清查科举士人稳扎稳打

内阁阁老们商议一次,决定先整顿大明的官风,惩治贪污,找来刑部大理寺的人一询问,发现大明律真的不适应大明的现状了,就更愁。

修编一本律法,岂是容易六位阁老又感觉,自己老了,实在是没有精力了。而且大明官场经过几次折腾,留下来的都是精英,可精英就这么三四千,事情却是越来越多,急需大量人才。

内阁又想到那个,各方势力还没有宣之于口的科举改革,就更头疼。

秋末的北京城,树叶飘零,天气转凉。文渊阁里,五位阁老决定投票决定。毛纪毛阁老最近叫国子监的学生气得火大,一进来先灌三杯茶,听完这个问题,气哼哼地提议“徐景珩惹出来的事情,去找他。”

杨一清犹豫“上次张璁提出来,大明人才,有科举、推荐、考校等等方法灵活提拔。若问徐景珩,徐景珩必然提议打破秀才举人进士的选才办法,统一到民间征收人才,民间有些人学问好,但不会考试。可这不是正中了魏国公的意这样的人才,大多在江南。”

毛纪生气“那你说怎么办这么多活儿,我们做的过来”

费阁老打圆场“两位说的都有道理。我刚刚想说,也是这个顾虑,不过这个时候也顾不得了。画院、工院、翰林院等等闲散官员也都忙得两脚打绊,不说锦衣卫里都是教导好的人才,就是那东西厂里头,也能人不少。”

费阁老看向其他三位阁老,蒋阁老第一个反对“东西厂不可行。”

谢阁老沉吟片刻“可行不可行,我也觉得,把这个难题甩给徐景珩最好。省得他闲得慌,又不知道折腾什么。”

杨阁老笑眯眯的“有理。我们相信,指挥使一片公心,必然不会偏袒任何一方。”

六位阁老派人去通知徐景珩,正在香山赏枫叶徐景珩懵。

徐景珩一句“徐某在休养中,锦衣卫的事情,暂时有余庆做主。”余庆就更懵。余庆和皇上报备后,一面通告两京十三省,朝廷要“不拘一格收人才”,一面调派手下愿意帮忙的人,再去询问东厂江斌,西厂张永,哪知道司礼监张佐给他一个好主意。

张佐说,御马监的人都有空,可以帮忙做一些事情。余庆直觉不对头,可他自己实在是太忙,也没顾得上多问,领着御马监五百精英,都来帮忙。

内阁阁老们那个气啊。那谁谁,那当年不就是刘瑾的结义兄弟那谁谁,不就是刘瑾的干儿子好哇,就知道先皇都保护他们活下来

老臣们气得跳脚,奈何没有名目闹起来,只能干憋气。

余庆摸摸鼻子装聋作哑。皇上倒是知道一些,御马监的老人,当年都和刘瑾有关系。都和文臣们,尤其是杨廷和一伙儿,不和睦。现在都是老人了,自然不会和当年一样闹起来,但他们光露面,就够杨廷和他们憋屈的。

当然,皇上不会去管。

皇上不管。南京魏国公收到北京的消息,摸着保养得宜的胡子,矜持地微笑,麻利地安排江南民间人才进京,甭管有没有秀才功名。

其他省份一看,好嘛,我们虽然比不上江南,我们也有人才啊,皇上

皇上“”皇上自然是希望人才越多越好。皇上自己也忙,仅有的休息时间,都是盯着徐景珩休养,生怕他再喝醉酒爬屋顶吹冷风。

十月初十,皇上收到南海严嵩送来的合约书,一式四份,汉文、拉丁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最主要的是汉文、拉丁文,皇上的拉丁文好,一眼看出来几处翻译对不上,返回去要严嵩再修订。

十月十三日,河套的王守仁和蒙古签订互市合约,进入一个阶段。王守仁发来合约稿子,言说河套一分为二,大明占据三分之二,整个河套作为互市的地方皇上表示这结果很好,皇上只想打败敌人,对开疆拓土并没有执念。

皇上提前从豹房搬回来紫禁城,十月十五大朝会一过,开始元和五年的秋冬祭祀。

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不光是大明的各项改革要祈求上天保佑,还有皇上五岁了,这么一个好消息,不光告诉祖先们,还要告诉老天爷、各路神仙。

皇上看完礼部厚厚的一本上书,直接搬到天坛西天门内南侧的斋宫去住。斋宫由护城河与外界隔开,大明的皇帝每逢出宫祭祀,提前住进斋宫,清净淋浴,食素戒色,以示虔诚。

皇城西侧社稷坛,坛上按五行方位覆盖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社神居东、北向。稷神居西、北向。大明人信奉“社神”为土地神,“稷神”为五谷神,而民以食为天,社稷神就是大明的命脉基础

皇上念着历代一样的祝文“皇帝敢昭告于太社之神、太稷之神惟神赞辅皇只。发生嘉谷、粒我烝民。万世永赖”

围观的五万多老百姓兴奋高呼,忘记说自己名字皇上面无表情。

京郊帝王庙,皇上面对三皇五帝,历朝历代明君、贤臣的十七帝、三十七臣,带着两万人挨个上香,皇上有点沙哑的嗓门高喊“昔者奉天明命,相继为君,代天理物,抚育黔黎,彝伦攸叙,井井绳绳。至今承之,生民多福,思不忘而报”

大明文武官员都激动万分,都梦想有一天能作为第三十八个,皇上还是没有任何表情。

旗纛坛,“旗纛旄麾,飞扬晻蔼。” 这面历朝历代天子亲征时使用的旗帜,象征最神圣的权威。大明皇帝对旗纛的祭拜最为虔诚,目的都是祈愿庇佑。皇上干巴巴地喊着“六纛大将,五方旗神,主宰战船正神,金鼓角铳炮之神,弓弩飞枪飞石之神,阵前阵后神只五昌等众,维神钦天命而无私”

皇上已经累的嗓子沙哑,没有脾气。

山川坛西南,先农坛,皇上祭祀完毕,亲自耕地耘田,以示劝课农桑,以农为本。皇上背书“惟神初兴农事,乃种嘉榖,为民立命,万世永赖。今将东作,亲耕藉田,谨以牲醴庶品”

国子监,先贤先师祭祀,皇上在供奉孔子的大成殿,祭祀“四配”、“十哲”牌位,再去皇上执意添加的百家坛祭祀各家圣人,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华佗

大队人马人仰马翻。然而,回来紫禁城,皇上还要“再”领着文武群臣,全副仪仗,大礼祭祀太庙里的祖先,文臣武将

“再”于内府大庖厨井前,祭祀五神,司户之神、司灶之神、中溜之神、司门之神、司井之神

皇上整整祭祀大半个月,天天一身厚重的衮冕大袍服,天天吃素,人都瘦了一圈。当然,皇上还住在斋宫冬至节日到了。

大明所有的店铺提前三天关门。大明的老百姓身穿彩衣,家酿的美酒开缸,家腌的咸菜开缸,家家户户包饺子,吃圆子,祭祀祖先,走亲访友拜小年送贺礼、迎来送往络绎不绝

大明的皇帝和官员也有三天假期,可是,他们要祭天

所有祭祀典礼中,最为繁琐隆重的仪式。礼部负责祭祀所用牲畜、排演祭天乐舞皇帝、陪祭官员斋戒三天,不可饮酒食荤,陪祭官员不审理案件,不参加宴会,不吊丧,不祭神,不扫墓。整个北京城,各条街道平整泼水、铺撒黄土,所过胡同街口以青布遮挡,各个门头上彩灯高悬,彩旗飘扬。

天天吃素吃的一脸菜色皇上双眼空洞无神,躺尸一样地躺在斋宫里,闹罢工。

谢迁谢阁老亲自去拽来徐景珩,只有一句话“你带着皇上祭天。”

徐景珩看一眼累惨了的皇上,也只有一句话“只有今年。往后的大祭祀,都有礼部官员代替。”

皇上一看到徐景珩,哭啊。皇上不想哭,皇上自觉长大了,可以自己抗住事情了,可皇上一看到徐景珩,忍不住“哇哇哇”“哇哇哇”地嚎。

“哇哇哇哇,徐景珩,我不要做皇帝,不要做皇帝,哇哇哇哇”皇上哭得忒委屈。

“好。好。”徐景珩只宠着皇上,怎么都好。那份儿没有理由的关心,要皇上更能嚎。

十一月十二日辰时正,朝霞初升,满天灿烂。圜丘天坛大祀殿,皇上带着两万人的队伍,围观的百姓十多万人,浩浩荡荡,走过长长的“天路”,面对内设的日月星辰四坛,外围的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二十坛,要不是徐景珩牵着他,他能当场耍无赖晕倒。

方圆二里大,庄严空旷的圜丘天坛,共三层,每层九个台阶。一层正北向南摆设“昊天上帝”神位,二层是皇上行三跪九叩礼的拜位,三层是祭天位置的“天心石”。

两侧分列引导祭天仪式的“赞引官”,诵读向上天祷告祝文的“读祝官”,呈送各种祭器的“司香官”“司帛官”“赞胙官”王公大臣分列陪祭。皇上担心徐景珩走不完这么多台阶,自己从二层步入一层,三上香后回到二层拜位,带领群臣行三跪九叩礼。

天坛,除中心的太极石是圆形,内圈、外围均为扇面形,龙凤藻井、和玺彩画、地砖、台阶、栏板、望柱都是阳数,象征九重天,象征天帝高居九重天之上。

升坛至三层神位,玉帛、供品献上,行初献、亚献、终献接受福酒、胙肉,再行三跪九叩礼

燎炉焚烧松枝祭品彩旗遮天蔽日,仙乐淼淼,烟雾缭绕,红袍紫带、锦衣华服的达官贵人们一排一排,分不清天上人间。

西北风吹动皇上的衮冕大袍服猎猎作响,皇上站在高大的天帝塑像前,沙哑的小奶音高喊“皇帝朱载垣,敢昭奏于皇天上帝时维冬至、六气资始。敬遵典礼。谨率臣僚。恭以玉帛牺齐粢盛庶品、备此禋燎

所有大明人发出震天的欢呼,嘴巴咧的老大。皇上牵着徐景珩的手,站在太极石前,抬头看天。

天空高远、万里无云,一个晴朗的大晴天。

皇上问“徐景珩,天上的天上,真的有天帝吗”

“有。”

“徐景珩,你等朱载垣带你去看天帝。”

“好。”

元和五年的冬至大节日,皇上亲自祭祀天坛,在大明人的心里,这就是大明承天命,有老天保佑的祥兆。

大明人杀猪宰羊地庆祝。冬至节日,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是大明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这一天,阴气达到顶峰,过了这天,阳气滋生变强,白天一天天变长。

北京城人兴高采烈、载歌载舞。文武臣工满怀期待、欢欣鼓舞,整个北京城都是彩旗和欢乐的海洋。冬天来临,河面结冰。内廷和工部的人祭祀河神,准备取冰。皇上赖着徐景珩,硬生生地睡三天,只等着,去冬泳,春天来临去江南,去南京。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