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穿书) > 第66章 第 66 章

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穿书) 第66章 第 66 章

作者:痒痒鼠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9-15 11:57:17 来源:就爱谈小说

皇上这个念头一闪而过, 皇上天天喊着“懂了” ,但他承受大明皇家带来的荣耀,还有父母血缘, 他并没有想过有一天, 大明在他手里不存在的情况。

不过皇上大体明白,红石头里面只有元太祖忽必烈,没有元朝皇帝, 可能就是因为,元朝还没有彻底灭亡,北元存在。大明

皇上转头, 看一眼徐景珩,徐景珩站在栏杆边欣赏远山夕阳, 好似和天地融合为一体,要冬日的夕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也有一种别样的柔和。

柔和的仿佛这晚上的西北风,也柔和起来。

风在吹, 水在流。皇上因为自己的身世问题, 还有一丝丝仿徨失措的心灵, 完全平静下来,彻底安定。

皇上冲着打架的鬼鬼,拉架劝架起哄的鬼鬼们大喊“万贵妃不符合乳母的标准,乃是宫女出身的保母。朕知道, 保母、乳母没有区别。但朕认为,宪宗皇帝作为大明好男儿, 喜欢谁就娶谁,很对”

鬼鬼们的动作都停下来,愣愣地看皇上。

皇上气势勃发, 一副大力支持宪宗皇帝的模样徐景珩告诉他,发乎情止乎礼,皇上只记得感情珍贵,儒家的话他完全不在乎。徐景珩告诉他这不合乎世俗礼仪,皇上才不去管礼仪规矩,朱载垣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皇上天生骄纵“老百姓不区分乳母和保母,说礼仪房是奶口房,都有道理。宪宗皇帝笨笨,宠妾灭妻不对,又没有强大到册封万贞儿做皇后,还不养小娃娃。”

众位鬼鬼们,吓坏了。

皇上的表述他们听懂了,一开始宪宗皇帝是要万贞儿生小娃娃,册封太子,对其他子嗣,比如当年的孝宗皇帝,就不在意宪宗皇帝如果在意,孝宗皇帝当年不会受那样的苦,万贵妃没有那么大的势力。

可是天不从人愿。万贞儿好不容易生下一个儿子,早夭了。没有办法,真情和礼法,真情和传承,宪宗皇帝再次选择放弃真情,去和其他女子生小娃娃,要知道,大明十个皇帝,宪宗皇帝的子嗣数量,是仅次于太祖皇帝的,堪称后期高产。

鬼鬼们一起看着小孩子。

天下男人骂万贵妃恶毒,一个受宠后宫站住脚跟提携娘家的女子,不可能没有手段。天下女人羡慕嫉妒万贵妃,有宪宗皇帝一番真情,一生非常值得。

可是有徐景珩教导皇上,感情没有错误,事情的发展,要看掌权的宪宗皇帝,不要去看一个小女子。

于是皇上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宪宗皇帝不够强大,还笨笨。既然娶妻,你就不能宠妾灭妻。既然不想娶妻,你有本事真废后封万贵妃做皇后,有本事万贵妃不生娃娃直接过继子嗣你还生小娃娃不养,任由满宫人欺负

皇上昂首挺胸“大明好儿郎,就应该顶天立地,护着想护住的人”

众位鬼鬼“”

鬼鬼们自己做皇帝的时候,那自然是想怎么就怎么来。都做到皇帝了,还在乎那些礼仪规矩在乎礼仪规矩的人,做不到皇帝。可是他们此刻面对朱载垣,自觉作为长辈,就希望他可以完美,希望他按照世人的规矩礼仪来。

毕竟,那是一条最安全的道理。

一个人,即使是皇帝,要和这天下的礼仪规矩,和天下人争斗,就会成功吗宋仁宗一辈子不能册封他的贵妃为后,明宪宗一辈子不能封万贵妃为后唯一的一个唐高宗李治,面对自己的“成功”,面对武周改朝,真情还剩下几分,悔恨有多深

众位鬼鬼一起看徐景珩,一起看大明太祖。

大明太祖的千言万语都憋在心里,面对打定主意的徐景珩,面对这太聪明,太强大的子孙,凝目注视他那双盛载满天星光的大眼睛,沉默好一会儿,只有一句“载垣说得好。男子汉大丈夫,重情重义。”

大明太祖一句话出口,心口钝痛,好似又看到他的老妻马皇后,看到大明江山艰难传承。人生岂能两全

其他鬼鬼们都理解大明太祖的心情,只面对天真烂漫的小孩子,只能一起附和“载垣说得对。好男儿,就是能为红颜折腰,也能纵酒狂歌、策马山河。”

皇上果然眉眼弯弯,一副憧憬的模样“美人儿好好,朱载垣喜欢,朱载垣是柳下惠”

咳咳咳,咳咳咳。鬼鬼们今儿实在是打击太大不愧是皇帝朱载垣,就是有“雄心壮志”。

隋文帝作为一个深受妻妾之苦的皇帝,感怀颇深、大力赞同“皇上的志气好。古往今来皇帝有多少柳下惠只有一个。”隋文帝一说完,就被拖进红石头里,众鬼鬼一起围殴他。

皇上疑惑地看着他们打架,又看徐景珩。

徐景珩的目光从夕阳上,落到皇上的身上,面对皇上这双大海浩瀚般的眼睛,笑着鼓励。

“皇上详查案卷,好好。”

皇上因为徐景珩的鼓励,斗志昂扬,小大人地安慰徐景珩“保母、乳母没有区别。些许小事徐景珩无需详查。”

“皇上没有被世俗约束,很好。”

“朕脱俗。朕知道,八十老翁娶十八娇妻,宪宗皇帝纳大十八岁的妃子,都一样。”

“”

徐景珩实在说不出那句“皇上说得对”,默默地牵着骄傲的小孩儿,走下来高台,一步一步台阶,走的忒安静。

皇上眉眼飞扬,一蹦一跳的数着台阶。徐景珩知道,皇上的天性,加上后天学习,看事情已然有自己的观点。

徐景珩恍然,他六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他只庆幸,他二十六岁了,也没有变得一身腐朽圣人味儿,开口闭口礼仪规矩约束身边的小孩子。

徐景珩蓦然开心起来。

两个人回来院子,皇上盯着徐景珩用完奶汤,调理的药膳,简单地讨论一番大明的盐铁业,洗漱沐浴,早早休息。

元月末的月牙儿弯弯,繁星璀璨,皇上的小肚子一起一伏,睡得香甜。

至此,皇上大约了解千古以来乳母的“哺育之功”,也知道大明宫廷内的女子们,为何有那么多封赏。

带“圣”字头的封号,是皇帝的乳母保母。带“奉”字头的封号,是伺候太皇太后、皇太后有功劳的宫女。带“恭”字头的封号,是尚宫局、尚艺局、尚服局有重大功劳的女官。

其中,以皇帝的乳母保母最有势力,老百姓统称乳母,世人都统称乳母。只到了皇上,因为文臣们的动作,皇上和他的乳母们有感情,但并不深。

皇上也没有祖先们的辛苦童年,被逼到和宫人抱团取暖。皇上的祖母、亲娘都是皇后,都爱他。皇上每次吃完奶,老师伴读太监抢着照顾他。皇上早慧,天生的性子霸道骄傲,从不因为吃奶闹腾,吃两年奶,和乳母们也几乎没有沟通

等皇上一断奶,老臣们都说,皇上长大了,“应该”放七个乳母出宫和家人团聚布拉布拉,皇上一听,很应该,很愧疚。

皇上不光立即放人出宫,老臣们说给一个月一百两银子,皇上给一个月三百两银子。当时皇上不知道赐诰命、冠服、封地的事儿。按照他的理解,猪肉每斤七八文;水鸡每斤四五文;柴每银一两,可买三十担;鱼虾每斤七八文

大米一石四百文一石等于十斗等于一百升,大约一百二十斤到一百五十斤,一两官银可以买三石粮食,一个月三百两,养一个家庭完全够,还有余钱供孩子读书,七个乳母都会过好日子。

此刻皇上才了解,当时老臣们都是故意的,提议一百两,也是坐地讨价还价的手段。

皇上第二天早上起来,看徐景珩。徐景珩回答“一家团圆,更好。过年过节宫里都有赏赐,在外头没有人敢欺负。日常三百两银子,合适。”

皇上懂了,给太多银子,是祸不是福。现在不是以前,祖先们的乳母,包括他爹的乳母,名下的土地都叫改革了,他的七个乳母,这样过太平日子更好。皇上因为文臣们的“防患于末然”小小的拧巴一下,随即释怀。

对乳母的心结解开,皇上就专心折腾他的工科学院、盐业改革盯紧湖广丈量土地的进展;更惦记着,怎么要内阁六部九卿答应他的路线安排。

如果离开北京城那么长时间,必然要安排好身边的人,首先是老师伴读玩伴们。还有徐景珩提议的,去内廷官学选小太监他爹养八虎,他也要养。

皇上忙啊。元月二十八,礼部新定棉花的生日,皇上在紫禁城里新开辟出来的菜地五谷地,给棉花过节宫里人口越发少了,文臣们就开始折腾。

礼部举行小型庆祝仪式,占卜今年的棉花收成,皇上举起一个小荆筐,用力扔到稻草屋顶,礼部尚书高喊”收花不收花,但看正月二十八。筐口朝上,棉花丰收,皇上龙恩浩荡、福泽绵延”画院的人才们挥笔泼墨,翰林院的人才们吟诗作赋

皇上没有表情地抬头看天,礼仪官接着喊“皇上天生威仪、神人之姿”

皇上收拾碎了一地的心情,午休用膳,好不容易有一会儿空闲,兴王求见。

兴王经过那次的“死里逃生”,锐气受挫,不敢再挑衅皇上,却还是不甘心。

兴王见到皇上,大礼参拜,大声喊话“宗室朱厚熜拜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赐座。”

“皇上,宗室朱厚熜不敢坐。皇上天纵圣明,仁爱万民。朱厚熜愿意拿出八千亩土地,支持湖广土地改革。和四川蜀王一个心愿,行走大明。”

皇上小小的惊讶。

兴王手里的土地,根据桂萼和张璁的汇报,有三万亩,之前拿出来两千亩换名声,现在一下拿出来八千亩不过皇上也没有多问,皇上作为天生爱自由的人,如果是皇上,一亩土地不要,也不当猪圈里的猪崽。

“恩准。”

“朱厚熜谢皇上大恩。皇上,朱厚熜另有请求。”

皇上表示,你别得寸进尺。

兴王“皇上,臣押送粮草去边境,臣不要求进入朝堂做官,臣请求,随皇上南下。”

皇上眼睛眯起。

兴王这是要,一门心思追求长生皇上不想打击兴王。但皇上确认,兴王此番重生,和章怀秀、山西庆成王一般,都是机缘巧合,和他的修行无关。

“朱厚熜,朕很不想告诉你,朕不想你失望”

兴王态度坚定“皇上,朱厚熜都明白。但朱厚熜不甘心。”

皇上点小脑袋,这才是兴王。

“恩准。”

“谢皇上大恩。”

兴王恭敬地起身,退下。皇上看看滴漏,准备接见内阁六部的老臣们。

七位阁老、六位尚书,按照次序进来乾清宫偏殿,行礼落座,皇上就开始问话“有关于工科学院,各位有何章程”

集体沉默。

内阁因为王守仁的加入,大体分成两伙儿对立,连带着下面的文臣武将,也开始隐形地战队。

徐景珩并没有要打压内阁的权利,只提醒皇上,不要出来党争;下一任司礼监东西厂的亲信们,要开始培养。

皇上也自觉大度能容,只要不闹的影响国家大事,随老头子们闹腾。

可是皇上和徐景珩的态度摆出来,老头子们反而不争了。

皇上“”

内阁六部还是沉默。

他们已经大体明白皇上的做派,也知道皇上的决心能力,他们能怎么阻止

沉默中,只有香炉里的沉香袅袅,金刚小鹦鹉在窗台上扑棱小翅膀。皇上耐心地等待,杨廷和终是开口。

“皇上,大明如今的情形,和汉昭帝刘弗陵当年相同。汉朝,可以说是战国后期,百家争鸣,各家学说争斗不休,连带工、商业也顺势发展,范蠡和商祖白圭,都是弃官从商。

大明如今,即使士农工商,依旧是商人关系天下钱粮,不可纵容。匠人掌握天下利器,更不可纵容。”

皇上没有反驳。

杨廷和接着说他们内阁达成的意见“即使打压工者商者两千年,依旧是这般,可见武器和钱财动人心。官员们做官,也离不开他们的支持。更有,匠人、商人,万一叛国,给国家造成的伤害太大。”

皇上还是没有反驳。

商人携带巨大利益,万一出海,大明要怎么追回来匠人手握天下利器,万一叛国,大明怎么挽回

“朕明白。匠人、商人,和这天下的武器、银子一样。从来都是两面,端看在谁的手里。大明如今没有退路,必须发展工、商。就和人要吃饭一样,只能想办法,吃得更好,更健康,但不能不吃。”

内阁六部的老臣们一起叹气。

他们也知道,就因为知道,才为难这些日子。

蒋阁老起身“皇上,臣等明白。大明要闭关绝贡,那就代表苟且偷安。大明要打开国门,就要面对各种随之而来的问题。大明人不退缩,不能因噎废食。臣请问皇上,计划在江南怎么开始”

皇上“匠人有墨家墨子。商人有商祖白圭。这很好。朕知道做生意不光是捕捉商机,把握时机,还要上下打点,要疏通关系。和匠人要听从达官贵人的要求,要吃饱肚子一样。”

“可是,这又好比大明的士族,历朝历代那么多的贪官,百分之九十都是贪官。可总有一些人,是清官,是忠臣,好比在座的各位。朕相信,工者、商者会知道,武器和银子不分国家,工者商者有国家。”

老臣们听出来皇上的杀气,也听出来皇上的重点。

天下钱粮、天下利器,都掌握在人的手里,是朝廷管不住工者和商者还是大明不是值得他们留恋的国家

谢阁老心生一股豪情,起身奏道“皇上言之有理。是臣等失措。江南的工商业,目前以家族小作坊为主,作坊里都是家族的手艺人,更是专心研究工艺提升的匠人,这是好事儿。

另有一部分大作坊,官办的,刻板没有活力。商人办的,除了大师傅,其余之人往往月俸偏低,维持一家温饱。江南本就自由发展这一百五十年,臣等建议,慢慢来即可,暂时不适合再给予更多自由。”

皇上早和徐景珩了解到,实诚地点小脑袋。

谢迁因为皇上和气的模样,心里一跳,当下就不再犹豫“皇上,目前大明的匠人云集江南和北京。商人大体分为三大部分。

晋商,因为盐业的开中法崛起,加上山西矿多,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徽商,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成化年间,徽商加入盐业竞争,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受到严重打击,三分天下。

最后一个就是沿海,目前来看,以松江到宁波一带,从福建到广东一带。”

“臣记得,正德三年,广东市舶司决定对藩属国贡舶实行抽分制,征收实物十分之三作为入口税,目前降为十分之二,依旧设置牙行,由当地官府指定的官牙当中介人,将余下货物作为民间贸易。

广东商人之富裕,富甲天下有名有实”

皇上只看着谢迁。

谢迁愣怔片刻,一狠心“晋商主要在于边贸,首先是和九边戍所的官军做粮食生意,换盐引等等特殊物资。然后是和蒙古后金走私交易臣认为,不可不防”

皇上了解到,山西商人的宅子,气势、结实,从来不讲究好不好看,统一灰蒙蒙的,有一种压抑感。山西人发达后也不造假山假水,种花草树木,处处彰显权力、等级的森严,家长的权威,商号的肃穆、匠人的严谨。

他们的家中窖银几千万两,堪比国库五年税收,“抠”。再有钱,也是老羊皮袍子、大馍馍夹大葱大蒜,死了以后在地窖里留大箱子元宝,只舍得花二两银子给自己买棺材

目前在徽商的刺激下,最舍得花钱的地方,就是筹办书院,开始追求仕途经济,争取在朝堂上有代言人。

而徽州盐商,住宅修的园子一般,轻松、开阔、愉悦,千户生女当教曲,十里栽花当种田。商人和雅人集于一身,半商半儒,还鼻子特灵,南海市舶司一开,去南海的徽州人,有五六万。

费阁老的看法是“山西资源丰厚,且靠着边境,机遇也多。然而,太容易发的财,必然导致失去一部分东西。徽州人,臣记得有一首歌谣。”

费阁老当场唱出来“前世不曾修,出世在徽州。年到十三四,便多往外溜。雨伞挑冷饭,背着甩溜鳅。过山又过岭,一脚到杭州。有生意就停留,没生意,去扬州”

皇上听得欢喜。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徽州,山多岭众而人口稠密,穷则思变,和山西完全相反,老天爷夺取一些东西,补偿一些东西。

气氛变得欢乐。

毛阁老站起来“说起扬州,臣有看法。大明开国至今,盐业上,最有价值的是淮盐引。朝廷规定,谁把粮食从江南运到西、北边界处,就能获得朝廷发放的淮盐引,大约三十斤粮食兑一份淮盐引,一转卖,就能获得大量盐利。

陕西、山西距离边塞地区较近,陕商就近把粮食运过去,从而获得大量淮盐引。江南商人因此吃亏,江南距离边塞太远,粮食运输成本太高。

到孝宗时期,一位户部尚书叶淇,认为此法对江南商人不公平,规定江南商人不用运粮食北上,交出银子即可兑换淮盐引”

除了皇上,在座的人都明白,叶淇之所以这么做,因为他乃南直隶淮安人,是江南商人在朝廷的代言人。在座的南人,同出身浙江余姚的谢迁、王守仁,南直隶苏州毛澄,镇江杨一清,齐齐眉心一跳。

山东人毛纪特耿直“臣查到,当时陕西、山西商人对这个规定意见非常大,但他们自认实力雄厚,一番折腾后,说那就去扬州卖盐,反正我们不缺钱。于是乎,成百上千的商人扎堆扬州,大约有一千家之多。

发展至今,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陕商、晋商、徽商”

因为地理和文化风俗相近,陕商和晋商走到一起,一加一大于二。徽商在三角大战中处于劣势,但徽商属于南直隶,最懂扬州士人的心思,左儒右贾,不疾不徐,稳扎稳打。而且徽州与扬州近,各种物资可就近运往扬州。

最吸引人关注的是,徽商商而兼士,贾而好儒,与江南文人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急公议叙”“捐纳”和“读书登第”尤其注重学院学风,作为程朱故里,虽为贾者,咸近士风,严格督促子弟应试为官,江南文人称呼“儒商”,就是徽商。

徽商会花钱,刮起来园林建筑大风,养活江南大批的花匠、瓦工、木工;喜欢灯红酒绿,于是扬州出现发达的戏曲和戏院;喜欢山珍海味,出现大量酒楼和名厨;喜欢悠闲,出现大量的茶馆和澡堂;喜欢逛妓院,妓女又好打扮,扬州香粉业发达

来自徽州的盐商们大肆花银子,扬州本地人在干什么呢徽商附庸风雅、真心喜欢,比赛一般地养着大量的文人清客。家里的一个普通家丁,挣的钱足够养活一大家子,导致扬州盛产闲人没有工作,无所事事。

王守仁朗声笑“臣记得,在南京和扬州的时候,天天泡在茶馆和澡堂,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那是真闲。很多人早上一起床就往茶馆赶,毛巾牙刷都放在茶馆里,洗漱都在茶馆里”

皇上瞪大眼睛。

皇上略懂一点点江南繁华这扬州盐商家的家丁,和达官贵人家里的下人一样,而江南的文人也大方地接纳他们,称呼他们为“儒商”。

“山西”皇上看谢迁,看几位阁老。几位阁老都和谢迁一样狠心山西人手里攒着这么多银子,还有那么多矿产,万一倒向塞外一方,大明危险

杨一清阁老起身“皇上,臣认为,西南四省的盐价之所以高昂,边境的盐价和粮价一样困难,除去江南到边境的距离遥远,还有一个原因,道路不好,运输负担大。

将来湖广粮仓起来,缓解边境粮食压力,只道路还是要修建。臣提议,山西人手里的银子,办学院,开山修路。”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七位阁老一起同意,六部尚书自然不会反对。此事定下来。

这也是山西人着急培养官员的原因之一,无他,事情出来,没有一个人给他们说话。山东人要开市舶司,那毛纪就是再耿直无私,他也要帮着据理力争不是

当然,这次山西人,也不冤枉。

山西商人暂时解决,接着是徽商和粤商。

君臣有了决定,内阁六部九卿一起商议,草拟工科学院的宗旨,新的商税征收方案,关税管理一道诏书颁发到山西。山西商人齐齐哭嚎,却是庆成王也大力支持朝廷的命令。

庆成王实在人说大实话“你们屯着那么多银子不花,留着干嘛能吃还是能喝皇上也没要你们给别人花,你们把山西的路修好,桥铺好,哪里不好”

庆成王觉得他们活该。

山西商人真心喊冤,一面积极准备修桥铺路,一起给皇上上一道上书。

皇上正在听章怀秀叽叽咕咕。

“皇上,那山西商人就是活该。”章怀秀永远记得,当年满洲女真起兵,就是山西商人把屯着的一亿两银子拿出来,各种物资支援。

章怀秀恶狠狠的模样,大吹耳旁风“皇上,山西商人躺在金山银山矿山上,越混越要人鄙视,越发失去风骨。皇上就该狠狠地罚他们,要他们知道疼,知道家国天下那善堂,那慈幼院,那铺桥修路,什么事情不能做”

皇上安静地听着,模糊明白,郑重点小脑袋表示“爱卿放心。朕一定狠狠地罚他们。”

章怀秀大为感动,麻溜儿从袖筒里摸出来一封上书“皇上,臣针对最近宝钞重新印刷,各地方钱庄汇兑业务繁忙且乱,整理一些想法。”

皇上展开一看,眼睛一亮。

大明沿海如今钱庄业大发展,边境互市也是。可皇上一直担心,钱庄业务活跃,除包揽兑换外,还大做存放汇和保管保证等业务,发行钱票和其他票券一旦国家遇到灾荒钱庄投机倒卖,牟取暴利。一旦钱庄关门,形成大批呆账,老百姓苦不堪言。

皇上快速看完章怀秀写的上书,一抬头“魏国公在南京折腾的新式记账法,银行”

章怀秀赶紧讨饶“皇上,魏国公去找小臣,小臣哪里敢不说”

皇上小鼻子皱皱。

魏国公担心江南的未来去找章怀秀,是徐景珩提点的。魏国公和章怀秀见一面后,回去南京就大折腾,还来信说,江南商人主动要加大商税,保证不降低工匠月俸,只求皇上同意江南办银行

江南商人当然不会无缘无故地,同意增加商税,还保证不降低工匠月俸。除非有更大的利益。

皇上不是不知道,朝堂上的江南世家大族代言人,几次要求减少商税,增加农税。而当年刘瑾改革,如今内阁改革,都是试图增加商税,降低农税。

原因大明的国库收入,除了海贸,大头就是商税和农税,匠税很低,还有士族花国库。大明建国,国库空荡荡,太祖皇帝心疼农户,着急之下抄家富商沈万三,这就是“国有需,掠之于商”。

太祖皇帝是出身原因,天然地对农户好,也是知道,掠之于民,万一激起民变,那就是大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舟是皇家,这个水,是农户,不是商户。

皇上一眨眼间想了很多。又想到,如今的大明商人都警惕朝廷宰他们,平时挤破头地拉拢、交好官员;每次国家有需要,想方设法地主动表示诚意某方面,又加重官商勾结、串联

“凡事都有两面。”皇上小大人地感叹。章怀秀没听明白,司礼监张佐送来一道上书,皇上一看,山西商人要大开钱庄银号虽然没有章怀秀的想法超前,但更贴合大明实际情况。

皇上要章怀秀看奏疏,章怀秀大体浏览完,满脑袋都是,“乔家大院”提前出现了

章怀秀记得,历史上的山西银号,是在那个道学皇帝废除宝钞后,天天折腾不同的铜钱,折腾的老百姓眼花缭乱,借势兴起。如今,是因为海贸发达,大明经济有腾飞之相,眼光独到的山西商人又要提前分一杯羹。

二月初十的紫禁城,依旧寒冷。前几天刚下一场小雪,洁白的梅花盛开,雪花落在梅花上,皇上在等章怀秀思考的时候,也学着徐景珩数梅花。

“居安思危,欲通思变,欲进思退。千古以来,一代人重复一代人的矛盾和问题,个人有个人的做法,谁都没有答案。”这是徐景珩评价内阁最近动作的一句话,用在大明的晋商、徽商、粤商身上,也合适。

官员做官,商人跑商,到顶峰的时候,能退就是大进。山西商人要从盐业里脱身,至少不再全部依赖,就要发展其他,趁着边境互市,贩卖南方的茶叶和丝绸,做转口贸易;借手里屯的几千万两银子,发展银号生意

皇上又想起徐景珩,徐景珩,是不是,也需要一个退路

皇上看着雪花躺在梅花花心的安静模样,眼前是内阁要拖着魏国公进水师,进而逼迫徐景珩的那天

章怀秀因为皇上身上的杀气惊醒,大喊一声“皇上”皇上回神,眨眨眼睛,水洗葡萄的大眼睛慢慢有了焦距,安静地问“有何看法”

章怀秀心惊,却也不敢多问“皇上,臣还是坚持,官办银号。”

皇上“你认为,官办银号就安全如果大明这艘大船要沉,好比树倒猢狲散,官员投降塞外,不比商人慢半步。”

皇上的表情,似乎在说,今儿的梅花真好看,还伸手喜爱地安抚风中颤抖的小梅花,满满的小儿天真稚气。

章怀秀心里翻江倒海,好一会儿,憋出来一句“皇上,大明这艘大船不会沉。”

皇上回头,小胖手拍拍他的胳膊“章怀秀不怕。拿着这封上书,去找内阁。告诉内阁,江南同意增加商税。再告诉内阁,朕要从海路南下,经过南海、南疆,去南京。回途要去山西、陕西。”

章怀秀“”

章怀秀再笨也知道,皇上要借助巡行大明,要全大明开始修桥铺路,打破地域分隔,加强山西、陕西和内地的联系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章怀秀想不出来。

他满脑袋都是沥青路面、水泥路面,虽然他不知道怎么做出来水泥,但工部人才多,沥青也是天然的

“臣遵旨。”章怀秀激动的满脸通红,行礼退下。

皇上注视梅花的目光安静。

看看时辰,拐去进学的文华殿。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