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化宋 > 第111章 再加画一次

化宋 第111章 再加画一次

作者:九州月下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17 23:05:29 来源:就爱谈小说

回到老爹的房间里, 正在灯下翻看小报的老爹看着终于舍得回来的儿子,面露不屑“怎么,终于把人骗到了”

赵士程摇头“王洋去的, 我没开口, 那人正在犹豫,估计还要花上一两天。”

赵仲湜轻哼一声,翻开小报换了个版面“王洋这小子, 还是缺了些城府, 那张叔夜怎么说是也国公之后,想官复原职, 只要低个头就可,又何必去上他这小船。”

赵士程于是上前殷勤地给老爹捶腿, 天真地问道“那爹爹, 你要不然也上这船好了,有你这大帆,必能让我们乘风破浪, 直济沧海呢”

赵仲湜嫌弃地把儿子推开“走走走有那么多兄长还不够你祸害, 居然还你亲爹也不放过,我怎么生出你这个冤孽来。”

“爹爹你这么说真伤人, ”赵士程不悦地坐到他椅子边上,“咱们家再过一代就是远宗了啊,这不是为了将来嘛。”

“我操心你们这些小儿辈就够了,暂且管不了那么远。”赵老爹断然拒绝, “好了,臭小子, 你想明天怎么出去玩都行, 允你了, 别烦我便是。”

他明天还得去淘海货呢,自从市舶司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市舶务后,新镇这边已经形成一个不错的海商市场,甚至有一些没有进入宫廷的好货,他已经迫不及待了。

赵士程得了允许,满意地走开了,都没有再给的老爹捏一下。

在赵士程看来,张叔夜是一个很典型的宋朝士大夫,做为名门之后,他受到的教育一直都是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这种思想钢印已经烙进了骨血,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打动的,百姓的生活离他们很远,在他看来,为天子牧民,只要百姓有衣有食,遇到灾荒及时救灾,让一地安宁不生事,就算是好官了。

当然,如果能把一地治理好,那也是政绩,能像他的老师蒋之奇一样一生结束时有个美谥,就算是人生不枉了。

而宗泽不同,他是底层出身,见惯了普通百姓的困苦,知道民生之多艰,所以宗泽会站在百姓那边,帮着对抗朝廷与权贵的各种横征暴敛。

但宗泽这种不好找,一般的被压迫者,遇到跨越阶级的机会,大部分会努力融入进去,而不是帮助从前的同类。

正是明白这点,所以赵士程要求并不高,如张叔夜这种,不与蔡京等人同流合污,有着自己的操守,不会为了恢复权位而折腰,那就已经是很不错的官了。

所以,要让张叔夜心甘情愿地上船,那就得让他看到有成为名臣、名留青史的机会。

王洋第一次做这种事,有点太心急了,相信他很快就能调整过来。

自己只要在一边看着就好。

天色渐明,张叔夜早早地起床洗漱了,也没叫儿子,而是揣着两个炊饼,慢悠悠地游荡在新镇街头。

他也是在西北军中待过的人,对吃食要求并不高。

清晨的街道很是繁华,汤饼、稀粥的小摊吆喝着,沿途的大小店铺已经摆好了货物,毛料的气味散发在空气里。

街道顺畅,昨天还有的积水,今天已经完全清理了,路上也不见牲口的粪便,挑着菜叶贩卖的小贩不时被人叫住。

这繁华的模样让他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东京城里。

年近五十,漂泊半身,他似乎还是一事无成。

他与家中关系并不好,作为第三子,他的兄长们都依附主脉,几乎毫无自己的主见,而在兄长们看来,他这个弟弟志大才疏,总要和他们对着来,所以亲缘淡泊,自从父亲去世,分家之后,他与张家的交流,就越发少了。

如今朝中局面混乱,官家轻佻,他这样不喜攀附的官吏,路在何方

当年胸中有大志,欲踏破贺兰山,灭亡西夏,也曾出使辽国,探察虚实,献上山川、城郭、服器、仪范以求北征。

然后便是蹉跎在一任又一任的知县知州上,临到老去,反而贬官发配,不知此生还可否被起用。

这世事无常

他正反思自己这人生呢,突然被人撞了一下。

却是一群人拥挤地跑了过来,他一时不解,拉住了一个人,问道“这是做什么呢”

那人看了他一眼,答了一句“下新区了”,便飞一样的跑了

张叔夜目露疑惑,也跟了上去。

张叔夜看着这处“新区”,确实很新,这里都是些低矮的茅草棚,连屋舍都是新修的很多棚上的茅草甚至还是青色的。

道路是坎坷不平的泥浆小路。

与镇上的新屋不同,三三两两的人蜗居在棚外,把前日让大风吹塌的窝棚再重新扶起来。

妇人背着孩子,正用瓦罐煮着一点稀粥。

张叔夜已经询问过,知道这些人是哪来了的,他们都是今年黄河水溢出,逃难到新镇来的灾民。

黄河之水啊,如今已经成为大患,分为两流,各入东海,水缓而沙淤,年年修堤,年年决口。

尤其是仁宗、神宗、哲宗,每隔二十年,就有一次改道决堤,仁宗年间,六塔河决堤,淹没了大半河北路,神宗年间,曹村决堤,淹没良田三千万亩,哲宗年间,内黄口决堤,京东之北,尽成泽国

到如今,修修补补,也总有小段堤坝溢水,也不知下一次大的改道,是去哪里。

不远处,那王洋正走被簇拥着走在泥泞的道路上,周围的人十分虔诚,用极为期盼的目光看着他。

王洋笑了笑,大声道“各位乡亲,今年新镇的新地皮已经划下来了,你们只要录入户籍,就可加入新镇,暂时安置。”

有人问道“为什么去年来的人就可以修大屋,我们不用建么”

王洋朗声道“因为去岁百废待新,人流极多,你们这数百人,我在已有的屋中划出一半外街区,不需要再新建街区。”

话音一落,立刻有人问道“王里正,那咱们要去哪个坊”

王洋大声道“我已知,各们都是自黄河而来,曾被征去回河,家家都是修河堤的一把好手,准备让诸位在密州兴修水利,在新镇修建盐田海堤,到时,工钱绝不会亏待大家。”

“修河堤有什么好”立刻就有人反对了。

“对啊,修河堤辛苦又危险稍有不对,还会被问罪。”

“三易回河都折腾修了几十年了,我们不修”

“对,就是不想修了我们才逃荒的。”

下边的人纷纷鼓噪起来。

“水利万物,这今天的河道,就是咱们子孙的将来,”王洋并没有用大道理来打动人的意思,他提了一句,便直接了当地道,“凡是我新镇河工,每日工钱四十文,面食管饱,还有一两肥肉可吃。”

此话一出,先前还纷纷反对的众人立刻就换了阵营。

“既然王里正您那么看得起我们,这河堤,我修了”

“对,河堤利民,为了咱们子孙,就该辛苦些”

“修河堤有什么不好,我最喜欢修堤坝了”

“就是,王里正,我是妇人,但挑土也不比男儿差,能算我一个么”

王洋面带微笑,一一答复,然后让他们准备一下,过几天就推举出一个街长,还有五个队长,准备弄五个河工小队。

已经熟悉新镇规则的贫民们立刻踊跃起来,交头接耳,有些有心气的,已经准备大干一场了。

王洋折腾了快一个时辰,命助手登记后,这才踏着有些疲惫的步伐离开。

张叔夜也缓缓接近了他,疑惑道“王里正,你为什么要修河堤呢,老夫看了这新镇离海岸还有些距离,也不适合修堤筑坝。”

王洋随意道“这是为了将来治理黄河准备的。”

张叔夜惊呆“治、治河”

王洋点头“不错,有何不对么”

张叔夜忍不住笑了出来“王里正啊,你可知朝廷为了治河花费多少,又有多少名臣损在这治河一事之上,当年朝廷停止回河,又河北路民夫们是何等欢天喜地。”

当初真宗年间,黄河下游决堤,分为两条,一条流向北边燕京,一条走了南边,朝廷为争议如何将黄河导入正途,耗费无数,却依然糜烂,文彦博、王安石、司马光,都在这里边栽了,你一个二十来岁的小辈,居然想着治好黄河

不知道黄河水清,那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么

“前人不行,后人就不行么”王洋很平静地道,“黄河之路,无非两条,一条是加高堤坝,束水冲沙,一条是止住西北采伐林木,以林治沙,我辈若想有所作用,自然应该一开始就做。”

张叔夜疑惑道“护林育土,我尚且知晓,这束水冲沙,又是何意”

王洋回想了老师的以前提过的教导,淡定道“水急可带走污秽,黄河至下游后,水道平缓,自然淤积,若是水道湍急,自然会将泥沙带入大海。”

“只是如此简单”张叔夜神情大震,忍不住追问。

束水冲沙简单几个字,却仿佛给张叔夜打开了一扇大门。

这些年来,他任开封府尹时,开封段的黄河治理也归他管辖,见过太多的失败,这些年来,朝廷一直都是力主改回故道,屡屡失败,而这个办法,却是从未见过的

“当然不是。位置,配合的水坝,还有财源,都是成功的关键,”王洋这次就没急着表现了,这个饼可比西北赚钱大多了,得继续画,他看车架来了,便道,“但这些事,太遥远了,还是等我把密州的河堤修好吧,张监司,在下尚且有事,先走一步。”

张叔夜却不想等了,他伸手追了上去“且慢,王里正,你何时有闲暇啊”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