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明新福王 > 第54章 新法

大明新福王 第54章 新法

作者:飞翔的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8 01:32:11 来源:就爱谈小说

纺纱上初步机械化研制成功为何让常洵大喜很简单,这时纺纱一个人只能纺一支纱且动作分二步走的,如珍妮纺纱机为八锭并非是只提高八倍产量,具体产量还要看它的转速以及节省二步走与一步到位的时间。

当然也要减去梳棉及制成棉条的时间,不过梳棉与制作棉条的时间并不白白浪费的,将棉花梳顺了纺出的纱就会均匀。还有一个好处之前纱的质量考验纺纱人的技术,有了这全套机械关键在于动力了。

如果动力充足后世纺纱女工一个人管那么多纱锭,她的工作主要是给满锭的纱取下来换上空锭。还有就是棉条没有了换上满棉条桶,纱的质量其实由棉花与机械负责,不存在手巧问题至少手巧造成的质量问题并非是纱的匀度。

由此可见全部机械化对纺纱业影响多大,只要有动力而且畜力、水力也可以就可以提高几十倍劳动生产率,至于后世一个人管几百锭还是高速纺纱机不必讨论了。就算是人力用脚踩,纺纱全套机械化初步成功常洵就看到了巨额收入了。

还有纺织业方面纱最费劳动力,织布机改良反倒是重要性不如纺纱机。清末中国纺织业有过一个阶段就是机械化纺纱后卖给农民织布,这个办法常洵一样可以借用。

比如他在大员岛建造纺纱厂,以这时代几倍以上生产率生产纱,将纱卖给各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闲散妇女织布后供应市场。甚至是还可以直接卖到松江等这时棉布大产地,如此会降低棉布价格提高质量的。

而且大明纺织品虽自给为主,纺织业仍然每年有几百万到上千万两的市场外,这个市场弹性大,这时刚需虽然这个规模,只要大明稍微富裕一些纺织业市场一个亿两银子也不算什么,人均才添几条衣服

这时的布很窄,长度也不大,与后世一匹布的概念根本两码事。但这样的一匹布此时也要二两左右,好的四五两,所以常洵能以几倍以上纺纱生产率进入这个市场每年几百万不是梦。

何况这东西还有外销,虽此时松江那边只销往日本,降低成本提高产、质量之后向朝鲜、南洋、西方人销售一样可以。

英国人发家就靠纺织业与冶炼,而且是钢铁主要是自己用,向殖民地销售主要是纺织品。这一点常洵也是准备学习039039先进经验039039的,也准备先向南洋销售,然后才是满世界销售。

只有一点不同,因为纺织业并非是巨额投资、周期长、高技术产业,乃是劳动密集、机械仿制容易、经营策略权重大、细分市场多的产业,常洵这时费劲发展它其实只是想借它二十年力而已。

二十年后即便是纺织业方面常洵仍然占据技术领先、管理先进、有规模效益、有完备广阔渠道,他仍然会逐渐放开,让其它资本介入。

为什么如此到那时常洵成为统治者了,再将所有的好处都占了那怕凭本事也是惹人生恨的。所以到那时常洵将巨型冶炼、机械、造船等控制,至少不会将股份出售到自己作不了主的地步。

正是如此获知纺纱机获得突破常洵马上下令进行试生产,这试生产一方面为机械,一方面为实际纺纱。还有先把纺纱机运去大员岛办厂,因为常洵考虑再三觉得在灵山岛对面办厂不利于保密,也不利于向大员岛移民。

还有捕鲸成功了;甘蔗种起来了;纺纱机研制成功了,今年不行明年就是一下断了039039财政拨款039039常洵仍然可以维持发展局面,这比他预计要早一些原来他以为要五年,那知只要三年。

当然朝廷的钱不可能全不给了,拖欠明年开始肯定会成为常态。那知常洵来钱的路子多,还是暴利的产品多,除了上述三样,他的肥皂、玻璃等都在大扩张之中,暂时还没什么几年之后都是少不得每年几十万甚至是几百两的产业。

要说阻碍他发展最大的因素在于人太少了,大员岛还不到三万,灵山岛主要是土木工程人员,中左所一万多人,加一起还没有五万。

因为人少大员岛今年才种了一万多亩甘蔗,产不了百万斤白糖连一万石也没有。如果移民多十倍种十万多亩甘蔗有十万石白糖,廉价一些也是七八十万两的营收了。

常洵要三岛为封地好处为自由,缺点就是一开始人少。好在这时到了青黄不接之时,缺粮的人到这时最为艰苦。正是如此今年目前为止最大的移民季开始了,预计在二万人左右。

这个消息让常洵很高兴也很尴尬,因为这似乎是有点幸灾乐祸,希望别人活不下去,太邪恶了。可大家生活安定常洵怎么移民所谓安土重迁也是对外界不了解,只怕离开家外面愈加不如。

知道这种心态常洵将开始一个新办法,那就是让一些来到自己辖下改变了生活的人,自愿回家乡去039039现身说法039039,宣传移民到三岛生活怎么安定有前途。

只是这样的人不可能有多少,还需要他们有一定人望;有大批亲友;能说会道等等。这个办法在大员岛的工作小组也提到过,确实是有人觉得来大员岛虽然辛苦,生活有希望常洵的政策也是整个大明再找不出宽厚,及为移民考虑。

主要也是自己在大员岛生活有希望了,想到亲友乡邻等人尚生活在水深火热、朝不保夕之中。常洵制定的制度上下间勾通方便,也不大讲尊卑地位,这一来有人提出了是否可以带信给那些人。

这个要求明显不现实,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文盲,识字三瓜二枣字写不了信认不了信,送信让人相信不大可能。

可大员工作组的人也是看到垦荒顺利却是后续人少心急,他们的业绩他们的功劳都与安置工作好坏有关,也与发展规模有关,他们见移民不理想也是有心无力可这些个要求不现实,却是可试让几个人回去直接接触看看效果。

于是他们提议让人可靠有家庭的可以试一下,连大员岛也有这样的建议常洵当然采用。反正一个来回一个人也就十几两银子,只要一个人带来几个人就不亏了。

还有不少人离开时无人知道去向,回去一下效果再差也广为宣传了这个路子。有些人来时其实还有更多人犹豫纠结,毕竟仅凭常洵一方的人讲得再好也是陌生人,但同伙去了觉得好再来告诉他们那就是实证了。

还有这并非必须是男性,一些妇女也可以。只是来回一趟实在时间太长了,此时决定大员岛那里将人送回来要等这次移民船队送移民过去返回时才可以,他们返回家乡到动员成功带人到移民基地一个多月算是快的。

好在这事不急,于常洵移民乃是长期任务,花几百两银子试验一下也亏不到什么地方。而且这事还真是可行,后世那个传销之类久禁不绝也是因此原因的不少。

对于移民收集困难常洵的办法只能马上开始实施新措施,这新措施就是沿长江、黄河去中上游找人。这方法他早已考虑过,为什么之前没有行动那乃是他手上缺人又缺船。

之所以要船那怕只有几百人横行数千里来到下游的移民基地,穿城过镇的花费不用说,关键在于声势不小造成地方上误会就不大好办了。

还有几百移民管理人手少已不好办,如数千人一起走管理者少更麻烦。如果沿途弄出误会、发生内部纷纭就更难善了,如经有心人一挑发生抢掠什么,常洵以后移民更不好办了。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