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夜阑京华 > 第七十八章 华夏万古长(3)(何未被腰后的暖意惊醒,谢...)

何未被腰后的暖意惊醒,谢骛清以手掌轻推她。

她跨入书房门,一个六岁的小男孩正在斯年怀里,勾着女孩子的脖子。斯年十来岁的年纪,抱如此大的男孩子已是吃力。斯年用两手兜着弟弟的腿和腰,不大的手掌努力撑着弟弟“你搂右边,这里,对不然掉下去了。”

斯年背对房门,看不到何未,小男孩倒是先觉察,一双神似何未的桃花眼睁得大了。

“放弟弟下来吧。”她轻声说。

小男孩趁斯年反应时,手脚麻利爬下来,站稳。

莲房为他做了合身的衬衫和长裤,两条细长的背带吊着长裤,短发黑浓,像谢骛清何未仔细看儿子的每一个细节,和照片相似,又不同。

她忽然迈前数步,弯腰的同时紧抱住继清。

眼泪不断掉落,尤其感受到小手臂环绕住自己,听到小男孩怯怯地、带着期盼地叫了声“妈妈”。她哭得更厉害了,多年分离的愧疚如涨潮的江水,淹没了母子两个。

“继清”她哭着摸继清的短发,“是妈妈,我是你的妈妈。”

谢骛清走到母子身后,手按在继清的头顶。

小男孩仰头,辨不清这个是不是父亲。

在香港,莲房经常拿父母的相片给继清看,何未变化不大,谢骛清和在香港合照时差了许多,白发明显,让小男孩不敢确认。

谢骛清微颔首“我是谢骛清,你的亲生父亲。”

何未满面泪痕,把小男孩推到谢骛清身前。一大一小两个男人对视。

“叫爸爸,快,继清,叫,这是爸爸。”斯年着急地催促。

继清低低叫了声爸爸,谢骛清单臂搂他到怀里,另一只手伸向红着眼的斯年,斯年几步扑上去,抱住谢骛清,刚催促弟弟的人消失了一般,闷闷地只剩下哭声。

小孩子哭起来刹不住,谢骛清没当过父亲,凭直觉任由他们抱了十几分钟,等两个孩子由哭到抽泣,才松开他们。

他蹲下来,给两人擦泪,擦着擦着,笑了“倒是会哭。”

满手的泪。

“随了你。”他微笑着,抬头看立在那儿抹眼泪的何未。

谢骛清远途南下,何未劝他先盥洗,早点休息。

“给孩子们洗个澡,”他说,“难得一次。”

在一旁的莲房低头,把泪意藏住“少将军说的是,只是男孩子和女孩子不好一起的。”

谢骛清一愣,笑着道“说的是。”

莲房在浴缸旁挂了个布帘子,谢骛清把继清抱到浴缸里,为小孩子解开背带。

何未背对帘子,先在清水盆的架子旁,给斯年解开辫子。

帘子后,儿子话少,反而是平日不苟言笑的谢骛清说得多。何未和斯年有意没出声,听一面绸布后的对话。

“我们在香港见过一面,你一岁前后。”

“嗯。”

“今晚你我父子难得一见,给你讲讲谢家。你祖父是贵州生人,祖母是广西桂林人。”

谢骛清从谢老将军,说到两个哥哥“你的大伯父,经历过甲午战争,在后来的天津保卫战,中炮殉国。你的二伯父,于中越边境阵亡。”

“少将军说的,弟弟听得懂吗”斯年担心耳语。

何未笑,耳语回“斯年可以叫爸爸了,和弟弟一样。”

从两三岁起,斯年对着相片叫了无数次的爸爸,但没真切开口过。

斯年腼腆低头,把拧成水波纹的黑长发理了又理,一抬头,对何未羞涩地笑了,轻摇头。

“妈妈。”布帘子后,男孩子叫她。

谢骛清拉开帘子,两手湿着走出“他想要你洗。”

继清被谢骛清挡住视线,他歪过头,从谢骛清身后,对姐姐笑。显然,儿子和姐姐更亲姐,把斯年的话记到心里。

两人换了位子,一个给儿子冲洗身子,一个为女儿洗长发。

何未用白浴巾裹住继清,抱他出浴缸。小男孩像后知后觉地醒了,突然两只手紧搂在她后背上,埋头不肯动了。

“陪他睡吧,”谢骛清道,“我要出去一个小时。”

何未轻点头,抱儿子去了隔壁客房,斯年不愿打扰父亲休息,随何未一同换了房间。

谢骛清取下毛巾,擦干净手上的水,重新换上军装。

楼下的军用吉普车上,坐着邓元初。

这次要释放一批,名单保密,邓元初眼见过,低声复述给谢骛清“前天释放了一批,在武汉办事处登记领了衣服,已经送去西安再转延安。今晚的这一批有几个要留在国统区工作,也有要回沦陷区的。其中一个,回北平。”

吉普车在夜幕中,驶向前方。

吉普车停靠在街口,他和邓元初下车后,向内行去。

牌匾上书“太平试馆”。

谢骛清于牌匾下,迈入石门门槛。屋子里面,坐着几个身着灰布袍子的男人,年龄各异,其中一个戴着一副眼镜,在灰布袍子内是一件洗旧的衬衫。他低垂着头,似在闭目养神。

等在后头的几个男人依次按照名册,领了路资,离开屋子。谢骛清走到那个男人面前,在两扇木门闭合后,低声道“召先生。”

召应恪被唤醒,抬头,和谢骛清对视。

召家大公子,而今也过了不惑之年。数年牢狱,使他华发倍增,清俊面容不再,文人气息倒是未减。

谢骛清搬过来一个高背座椅,摆在召应恪面前。昔日两人初见,他为京城贵客,而他则是名誉四九城的才子,受军阀迫害,走上了仕途。

自此,两人皆是身份数变。

1933年是一个命运的分水岭,对他是,对召应恪亦是。

召应恪因在天津监狱释放抗日同盟军将领,而遭逮捕。其后剥夺一切职务,入狱数年。彼时,谢骛清返回南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遭遇了最艰难时期,万里长征去往延安。当他在国共再次合作后,接到去各地监狱营救的指示,于名单上看到召应恪的名字,确实意外,再看到被捕原因,心下了然。

他落座,平视眼前人“先生执意回沦陷区,可知北平如今是什么境地”

“召某在狱中看过报,”召应恪答,“百业萧条,民不聊生。日夜难安,朝不保夕。”

谢骛清轻颔首。

邓元初来武汉前接到延安的指示,送召应恪等十数人深入已沦陷的华北。

其后的人生,只有召应恪自己清楚。

“继清出生,仰仗先生护佑,”他在召应恪临行前的十分钟,以清淡语气叙旧,“今夜,未未也在武汉。”

召应恪的眼睛里,盛了太多东西。何未未必清楚,面前这位谢少将军却是知音。

少时婚约,如前生之念,模糊到只余南洋一个少女背影。

召应恪不敢深想。他于挚友生前,在南洋码头上曾应允,无论如何守住何家航运。自此后,解除婚约为此,迎娶何家大小姐为此每每午夜难眠,他仰躺于黄铜床上,安慰自己的都是,至少在何未曾真心备过嫁妆,想嫁入召家。

“这里叫太平试馆,四九城也有一个同样名字的地方,”召应恪笑着、轻声道,“是过去各省秀才们赶考的落脚地。”

“是吗。”谢骛清答。

召应恪颔首。

过往即是过往,留存心底,足矣。

召应恪和谢骛清并肩而出。

谢骛清把登记簿子递给邓元初,由他负责送去车站。邓元初接了簿子,夹在手肘下,自口袋里摸出一包土烟“西北带来的。”

“我不抽烟。”召应恪笑答。

邓元初点头一笑,收妥烟“我妻子出生在松花江畔,小舅子殉国于关外,对能在早年支持抗战的人,有感情。”

召应恪亦是点头“在狱中,常听人唱松花江上。”

邓元初道“我妻子也常听。”

邓元初亲自驾车,送召应恪去火车站。二人于站台作别。

过去,召应恪供职北洋政府时,和邓元初在宴席上见过两回,在何未的航运公司也碰到过。邓元初初见谁,都给人一种推人出去十万八千里的距离感。而今,隔膜消失。

召应恪知八路军一直武器短缺,担心问“武器补给可好些了”

邓元初摇头“我们有一个师,九千多战士,只有五千多的枪。枪弹严重短缺,发下去的子弹,都要数清楚用。一人二十几颗。”

邓元初笑着补充道“万幸,战士们的枪法都不错。”

他看召应恪忧心不语,反而宽慰说“从31年,我们对日本人就没放下过枪。六年抗战,日子就是这么过来的,没有子弹还有大刀。当初夺回多伦,还不是主帅举刀冲锋”

火车北上的时辰已至。

召应恪竟生出惺惺相惜之感,忽然问“将军为何从军”

“因为幼年喜欢读群英传,”邓元初笑道,“喜欢一位名将,戚继光。”

召应恪恍然“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扫清倭寇是那位明代英雄的心愿,正巧,合了今日时境。

邓元初欣然“我最喜欢的,便是这句。”

又换域名了,原因是被攻击了。旧地址马上关闭,抢先请到点卡目去掉,一定要收藏到收藏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