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129,张衡作地动仪

中华世纪谈 129,张衡作地动仪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公元135年144年 地震频繁。张衡发明地动仪。东汉吏治变坏,天下渐乱。

汉顺帝在位时期虽然灾害渐少,但并没有恢复到正常时期。

东汉时期是地震的历史高发期。有人统计东汉的二百年地震了82次,其中光武帝1次,章帝1次,和帝8次,安帝27次,顺帝13次,桓帝16次,灵帝8次,献帝8次。与之相比,西汉的二百年统共只有两次。

安帝邓太后时期是地震次数最多、地震强度最大的地震活跃期。东汉82次地震里,65级以上强震7次,其中有3次发生在安帝时期,其余大多数是中级地震。

史料记载发生强震时天崩地裂,房倒屋塌,城墙崩坏,“压死人”,只不过没有具体伤亡数字。相对东汉以土坯为主的建筑来说,中级地震也能造成房倒屋塌,人员伤亡。

地震频繁促使朝廷重视地震预报工作。于是张衡发明了地震仪。他是汉安帝的太史令,负责记载历史和天文历法等工作。

不过他的地震仪并预报不了地震,只是报告哪里已经发生了地震。预报地震直到现在都没人能做到。

现代科学能做到地震30秒预警。但预警不等于预报。预警的原理跟张衡的地震仪没什么区别,都是地震发生后仪器测到震动然后报警。只不过现代侦测仪器更先进,地震的震波还没传到地面就已经能侦测到。

不过,科学家在地震预测方面已经取得突破。中长期地震预报能达到20的准确率,并且能把预计地震发生的时间缩短到一个月内。虽然预报的价值还不大,但已经看到希望。

张衡的地震仪还相当原始。地震仪是铜铸的,形状像一个酒桶,四周铸了八条龙,龙头指向八个方向,龙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着一个铜制的蛤蟆朝上张着嘴等着接铜球。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里的铜球就会掉下来,落进蛤蟆嘴里。

张衡地震仪的工作原理并不清楚。现代复原的张衡地震仪都是根据历史文献对地震仪的形状描述做出来的,根本实现不了显示震源方位的功能。

张衡发明的最著名的东西是浑天仪,能预报天体运动的情况。但是不幸的是,他认为天体都围着地球转。当时全世界都这么认为。人类发现这个错误还要等一千多年以后哥白尼的出现。

东汉时期不仅地震灾害多,水灾、旱灾、蝗灾也非常多。

各种灾难最多的时候就是汉安帝时期。汉安帝上台时人口是5300多万,到他死时减少到4800多万。绝对数减少500万,考虑到人口自然增长,损失的人口肯定不止500万。

汉顺帝时期灾难其实也不少。按照古代“天人合一”的说法,天灾属于天子做了错事。朝臣常常借机劝谏皇帝。

不过,朝臣的注意力都在权力斗争上面,劝谏皇帝时通常都是抨击皇帝宠幸非人。例如洛阳地震时,群臣批评汉顺帝给他的乳母封爵。汉顺帝不予理睬。不久,洛阳再次地震。汉顺帝“特问以当世之敝,为政所宜”。群臣要求“权去外戚,政归国家”以及“罢退宦官,去其权重”。言外之意,希望汉顺帝把权力交给朝臣而不是外戚、宦官。对于抗震救灾,群臣都只字未提。

宦官更是关心自己的权力和荣华富贵。他们挑群臣的毛病,然后借皇帝的手报复群臣。闹得欢的都被宦官枪打出头鸟,或下狱,或免职。群臣跟宦官更是誓不两立。

来年大旱,从春到夏一滴雨没下。汉顺帝亲自出面求雨。他问尚书周举,我这样做如何啊意思是求点赞。

周举是个敢讲话的人。他说你抛弃文帝以来俭朴的传统,去学秦朝的奢侈。你搞来那么多美女充斥后宫,让外面的百姓娶不到媳妇。大旱一年了也不见你有丝毫改过的表现。你在这做这种表面功夫有什么意义呢

汉顺帝自讨没趣。之后再有灾祸,汉顺帝索性连表面功夫都不做了。

汉顺帝一朝,从君到臣都没有把吏治清明和百姓安居乐业当做大事来抓。国内开始越来越乱,不是这造反,就是那叛乱,从边疆到内地没有安静的地方。

与天灾相比,汉顺帝一朝最为严重的还是战乱。

西域、羌人、乌桓、鲜卑、匈奴,频频在边境闹事。汉顺帝还嫌不够乱,自己还搞出点事来。

武陵蛮湘西少数民族早已归附东汉。东汉对武陵蛮一直实行税赋优惠政策。但地方认为,武陵蛮已经归附日久,没必要再实行优惠政策,应该比照汉人增加赋税。汉顺帝同意。这一同意不要紧,武陵蛮反了,认为朝廷说话不算数。近三万武陵蛮人进攻湖南。朝廷不得不组织兵力平叛。

刚平息武陵蛮之乱,越南蛮人又反了。原本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官府调兵去打,士兵惧战发生哗变竟然反戈一击进攻官府。这下麻烦了。等官府从别处调兵平息了哗变,越南蛮人已经势大,不好打了,也不敢打了。朝廷只能转而安抚,跟越南蛮人讲和。

东汉最大的麻烦是羌人。

本已平息的羌人叛乱因为地方官的暴虐刻薄、征调无度而再次爆发。一拨又一拨的羌人不断冲击汉朝边境,一度打到长安附近,烧了西汉皇帝的陵墓。朝廷不得不调兵十万前去征讨。

但是汉军的战斗力似乎差了很多,迟迟不能结束战争,鲜有痛快淋漓的歼灭战,倒是常常损兵折将。

这一方面是士兵连年征战怨气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领兵之将无能,将熊熊一窝,连累了部队的战斗力。

汉顺帝要求大家推荐“武猛勇猛善战的将领”。别的宦官都推荐了很多人,只有宦官良贺没有推荐一个人。汉顺帝问他怎么回事良贺说,我久居深宫,跟外界没有交往,不清楚谁是武猛。并且别人也不见得以得到宦官的推荐为荣。所以,我不想推荐。汉顺帝觉得良贺这个人不错。

但是汉顺帝没有反过来想一想,别的宦官为什么那么积极推荐武猛他们怎么跟宫外那么熟

很可能汉顺帝心里也明白,“宦官竞卖恩势”,很多人都托宦官的门路花钱买官。汉顺帝懒得管而已。

花钱买官的人,花了多少钱,肯定想办法十倍百倍地赚回来。

大臣上书汉顺帝反映军队问题,批评军队指挥官贪污成性,欺软怕硬。将领贪污军费势必影响士兵的军饷,进而影响到部队的士气。将领见到强敌就胆怯,见到普通百姓就欺压,那不仅消灭不了敌人反倒会制造出更多的敌人。

这可能是汉军战斗力越来越差,越来越难以平定叛乱的原因之一。

不仅军队如此,地方也是一样。贪官污吏没事找事,搞出事来又没本事平事。国家不乱才怪呢。

广陵郡扬州人张婴聚众数万造反。官兵围剿十几年不能平定。新上任的广陵太守市长张纲只身进入张婴的大营招安张婴。两人谈话间,张婴表示“荒裔愚民,不能自通朝廷,不堪侵枉,遂复相聚偷生,若鱼游釜中,知其不可久,且以喘息须臾间耳”意思是说我们也就是普通老百姓,不堪忍受贪官污吏的欺压,又无处伸冤,才不得不起来造反的。我们就像锅里的鱼,自己也知道不可能长久,只不过苟延残喘罢了。

很多百姓造反都是抱着类似想法,官逼得我活不下去了,造反没准能多活一会。

汉顺帝其实是知道吏治已经变坏了,曾派出八路钦差,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巡视组,下基层反腐。他挑选“素有威名者”担任巡视组组长,其中就有张纲。

巡视组的任务就是调查地方官是廉洁还是**,廉洁的树为典型供大家学习,**的就要进行处理。汉顺帝规定,郡以上官员**报中央处理,县级以下官员的由钦差现场处理。这话用当前流行语来讲就是,“老虎”我打,“苍蝇”你打。

张纲出京城没走多远不走了,说“豺狼当路,安问狐狸”。这意思是说,**的根子在上面,我往下跑个什么劲大老虎在朝里,在地方打再多的苍蝇也没有用。

张纲掉头回京弹劾梁冀。那时梁商已经死了,梁冀接任大将军一职。张纲弹劾梁冀说他就是最大的贪官,贪赃枉法的罪状有十五条之多。

他的奏章在朝廷引起轰动。但结果如何呢“帝虽知纲言直,不能用也”。汉顺帝知道张纲说的是实话,但不能照办。梁冀是他大舅哥。他拉不下脸办自己的亲戚,就把这事压下了。

“豺狼”有皇帝袒护,“狐狸”也打不下去。“八使所劾奏,多梁冀及宦者亲党;互为请救,事皆寝遏”。八位钦差查出来上报的“狐狸”大多是梁冀或宦官的那条线的。但在梁冀和宦官的包庇下,弹劾也都被搁置。“诏遂令勿考”,汉顺帝亲自下令既往不咎。在这种情况下,反腐行动雷声大雨点小。

张纲打虎不成反遭虎咬。梁冀让他去广陵做太守市长,一则将他赶出中央,二则找茬办了他。广陵剿匪是个老大难,十几年都没有成果。把张纲派过去,如果依然不能平乱,梁冀就有借口办了他。不言而喻,梁冀不会为张纲剿匪任何帮助或支援。

张纲犯险孤身进入张婴大营也是无奈之举。并且他也知道这些所谓的匪之前都是良民,是因为官吏“贪暴”而“怀愤相聚”,相信通过说服能够把他们诏安。

果然,张婴当即答应投降,遣散部众,跟随张纲做官。广陵匪患不废一刀一枪解决了。

朝廷振奋,建议给张纲封侯。但梁冀不同意,这事也就没戏了。

有功不赏,有罪不罚。这就是当时的现状。

汉顺帝在位19年,表现平平。在他执政后期,天下开始大乱。 ,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