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240,吐蕃犯唐

中华世纪谈 240,吐蕃犯唐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670年680年唐朝盛极而衰。吐蕃、突厥、新罗等轮番作乱。tj精兵强将不再,疲于应付。

灭亡高丽使唐高宗的武功达到极盛。但随即惨败于吐蕃标志着唐高宗的武功盛极而衰。

连年征战不仅使国力受损也使百姓的厌战情绪高涨。百姓不乐意参军也不乐意参战。参军参战对他们没什么好处,只有害处。

唐朝能征惯战的战将也出现断层。唐高宗让七老八十的李世勣出征高丽说明唐朝实在没人了。苏定方也老了。两人在灭亡高丽后不久先后离世。唐太宗时代留下的战将只剩下薛仁贵一个。

唐太宗时代名将如云。唐高宗时代几乎没有新面孔出现,只是在吃唐太宗的老本。

讨伐吐蕃时唐高宗给薛仁贵配备的副将郭待封倒是个新面孔。但那家伙简直就是一个蠢货,害得薛仁贵全盘计划落空,惨败于吐蕃。

打仗不光看主帅的本事,也需要将士们同心协力的配合。主帅下令没人执行、将士出工不出力都没办法打胜仗。

唐高宗病魔缠身也不想再开疆扩土,只想守住现有的领土就得了。但是缺少精兵强将守住已有成果也是不易。

从东北到西边一直不很太平。吐蕃人在西边明里暗里跟唐朝争夺西域控制权。高丽人不断反叛让tj占领军疲于应付。

新罗很不仗义。在受到高丽、百济威胁时向唐朝摇尾乞怜,大敌刚去便忘了唐朝的救命之恩,开始跟唐朝反目。

很多高丽百姓不愿意接受唐朝的统治,举家逃往新罗。新罗开门笑纳。并且,新罗还允许高丽叛军在新罗建立流亡tj指挥高丽叛乱,册立高丽叛军首领为高丽王。

新罗出兵进攻百济旧地,一气攻陷82座城池。

高丽、百济现在属于唐朝,新罗招降纳叛攻城略地无异于与唐朝为敌。

唐高宗终于忍无可忍,派大将高侃领兵东征高丽。

高侃曾参加过灭高丽之战,对高丽的情况比较熟悉。

671,年,高侃率军在安市辽宁鞍山海城市击败高丽叛军。次年,高侃进军白水山大约在韩国全州境内,再次击败高丽叛军。新罗派军救援白水山,也被高侃击退。高侃的副将李谨行又在瓠芦河韩国临津江西岸击败高丽叛军。残余的高丽叛军逃到新罗。

高侃花了三年时间重新收复了高丽。

新罗公然派兵与tj对战,等于公开向唐朝宣战。唐高宗不能不做出反应。他下令废黜新罗王,派刘仁轨率兵护送新罗王的弟弟金仁问回国即位。

刘仁轨率军横渡瓠芦河与新罗军决战,击败新罗军,攻克新罗重镇七重城大概在韩国首尔附近。与此同时,李谨行也杀入新罗,三战三捷。

新罗王眼见有亡国之忧,赶紧向唐高宗请罪服软。

武则天向唐高宗提出十二条建议,其中一条就是息战。这十几年来唐高宗连年用兵,民力财力兵力消耗太大。再加上水旱灾害、封禅泰山,百姓负担过重,社会矛盾加深。武则天希望停止战争,与民休息。

唐高宗也不想打了。收复高丽就打了数年。再打下新罗又得需要多少年如果把军队都调往新罗,吐蕃肯定又会趁虚而入。

唐高宗就坡下驴,宣布赦免新罗王的罪行,恢复了他的王位,召回新罗王的弟弟金仁问。同时唐高宗命令刘仁轨率军撤出朝鲜半岛赶赴西北防御吐蕃。

唐高宗“风眩”病越来越重,头昏眼花,无法理事。他想让武则天摄政。朝臣不同意。有太子不用,让皇后临朝听政,自古以来都没有这样的先例。

唐高宗于是便打算禅位太子李弘,自己去做太上皇。

李弘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长子,在武则天做了皇后之后被立为太子,现在已经23岁。唐高宗病重期间曾让太子监国,感觉太子办事还行。

可唐高宗刚有禅位的想法,还没来得及去做,太子就突然得急病死了。

因为太子死得蹊跷,坊间传言皇后武则天毒死了太子。资治通鉴说“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大家都认为是武则天毒死了太子。但是大家只是怀疑,谁也没有证据。

唐高宗亲笔写的悼词里面说太子听到父皇将要传位给他时悲痛不已,痛哭流涕,以至病情加重,最终不治。也就是说,太子原本就有病,受到刺激,病情加重导致不治身亡。

太子究竟是怎么死的,这是一个历史之谜。

太子死了,唐高宗只得立武则天的次子李贤为太子。禅位的事只能先放放,唐高宗勉为其难地干下去。

676年,唐高宗接到了吐蕃侵犯鄯州青海海东乐都区、廓州青海海东化隆县、河州青海临夏、芳州在青海东南部等州的军报。

唐高宗不想用兵,但面对吐蕃威胁也不得不做出反应。长安地处西北,唐高宗不能不关心西北地区的安危。

唐高宗请老将契苾何力领兵去迎战吐蕃。谁料想,契苾何力还没动身就得病死了。反击吐蕃的计划受挫。

吐蕃扩张势头很猛,吞并青海之后又染指甘肃,入侵叠州甘肃跌部县一带、扶州四川九寨沟一带。唐高宗忍无可忍,决心讨伐吐蕃。

在讨论主帅人选的时候,刘仁轨主动推荐中书令李敬玄。中书令相当于宰相。

刘仁轨推荐李敬玄不是因为李敬玄能干。恰恰相反,李敬玄根本不是做主帅的料。刘仁轨推荐李敬玄是想看李敬玄的笑话。刘仁轨坐镇西北,向朝廷提出了很多治军的建议,都被李敬玄嗤之以鼻。那时刘仁轨已经77岁,在李敬玄眼里已是半截入土的老糊涂。李敬玄觉得没必要拿一个老糊涂的话当真。刘仁轨心怀怨恨,推荐李敬玄去战吐蕃。我老了,不中用了。你牛叉,那你去打啊。

刘仁轨因为私怨拿军国大事当儿戏。

唐高宗也是糊涂,以为刘仁轨说的是真话,当真拍板让李敬玄挂帅。李敬玄连忙推辞还惹唐高宗不高兴了。刘仁轨也是文官,带兵打仗不是打得挺好吗你怎么就不能去呢为了国家,你怎么能推三阻四呢

李敬玄没辙了,只好硬着头皮率军出征。

678年,李敬玄率军18万西征吐蕃。

tj在龙支青海海东乐都区南遭遇一股吐蕃军队,一战而胜,取得开门红。

李敬玄于是开始轻敌,派兵深入青海腹地寻歼吐蕃军。他的前锋刘审礼很争气,很快就找到吐蕃军的主力部队。吐蕃军仗着自己人多势众将刘审礼包围。刘审礼急忙向李敬玄告急。

按理说,李敬玄达成作战意图,应该立即加速前进与敌决战。事实正好相反,李敬玄听说刘审礼遭遇吐蕃大部队,突然心生怯意不敢交战,于是乎按兵不动作壁上观。

刘审礼以寡敌众,最终不敌吐蕃全军覆没。

李敬玄闻知大惊失色,鞋都顾不上穿就仓皇逃走。负责带兵的两位将领王杲和曹怀舜也是惊恐万状,把粮食都扔了,狼狈而逃。军中编歌讥讽他们“洮河李阿婆,鄯州王伯母。见贼不敢斗,总由曹新妇”。暗讽他们都是娘们。

tj后撤至承凤岭青海海东乐都区西南,挖壕沟固守。

吐蕃军很快就追上来把李敬玄团团围住。

李敬玄想跑又怕跑不了,想固守待援又苦于没有粮草,左右为难,无计可施。

危急时刻,百济降将黑齿常之挺身而出。他率领五百敢死队夜袭吐蕃,杀散吐蕃军,护送大部队安全撤退。

这次出征寸土未收反倒损兵折将大败而回。

唐高宗得到战报大失所望,让群臣献策如何对付吐蕃。

大家说什么的都有,有说和亲的,有说防守的,有说进攻的,莫衷一是。

有人上书唐高宗评论此次战事失利。他说治国的关键在于选拔合格的文武官员。但现在选拔文官只看他的文辞是不是华丽而不看他是不是有治国的才干;选拔武官只看他是不是擅长骑射而不看他是不是擅长谋略。这样选拔出来的官员难免平庸,对于治国是非常不利的。其次,无论治国还是治军都讲究赏罚分明。有功不赏,有罪不罚,治国治军都不可能成功。现在对有功将士的奖赏非常吝啬。苏定方、李世勣两伐高丽,朝廷都没有对有功将士进行赏赐或者升职赐爵。薛仁贵、郭待封打败仗,朝廷也没有按照军纪处罚。如果依律处死薛仁贵,之后的将领谁还敢打败仗选官务虚不务实,赏罚不明,如何能指望打败吐蕃

唐高宗认为这个人讲得太好了,把上书人提拔到中书省任职。但对于他的建议,唐高宗并没有认真实行。

唐高宗欢迎进谏,但没有照做的勇气。

其实类似的建议刘仁轨当年在百济也提过。唐高宗也认为说得很好,但就是没有实行。所以说什么都是白说。

败兵而回的李敬玄没有受到任何处罚。败兵之将都没受到处罚,推荐无能的人做主帅的刘仁轨自然也不会被追究连带责任。

唐高宗让李敬玄驻军鄯州防御吐蕃。但李敬玄已经被吓破胆,一刻也不想在前线待着,称病请求回京。唐高宗批准。李敬玄回来后回到中书省上班。唐高宗看他根本不像有病的样子,大怒,将他贬为地方刺史。

李敬玄受到处分是因为说瞎话而不是因为兵败。兵败丧师本是杀头的罪反倒什么事没有。唐高宗赏罚不明、姑息纵容使tj的战斗力日益衰弱。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