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241,唐高宗崩

中华世纪谈 241,唐高宗崩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680年683年裴行俭再平东西突厥。唐高宗病卒。

tj连败吐蕃手下。之前被tj征服的突厥、契丹等族开始轻视唐朝而尊崇吐蕃。他们跟吐蕃串通频频骚扰唐朝边境。

西突厥被唐朝灭了国,但部落还在,人还在。西突厥部落首领阿史那都支自封突厥可汗,暗中勾结吐蕃,准备叛唐攻取西域。

他们还没有发动,唐朝这边就已经得到消息。唐高宗打算先发制人派兵攻击他们。大臣裴行俭说西北军刚打了败仗不适合马上出兵,最好使用计谋摆平西突厥人。唐高宗当然愿意不动兵戈,就让裴行俭照他的意思办。

裴行俭借口出使西域,来到西突厥人的营地,邀阿史那都支过来见面。阿史那都支不知道裴行俭此行目的,出来见裴行俭。裴行俭当场把他扣押,随后以他的名义召来西突厥各部落的酋长来见。这些酋长随即也被扣押。裴行俭把突厥部落酋长扣留在安西都护府作为人质,然后带着阿史那都支回到长安。

西突厥群龙无首无法发动叛乱。西域暂时得到安定。

裴行俭刚回到长安,北方dong突厥人又爆发叛乱。这次叛乱唐朝事先一无所知。等得到消息时,整个漠南的突厥部落已经完成大联合。叛兵数量达到数十万人。

相比西突厥,dong突厥离长安更近,威胁更大。唐高宗急忙调兵遣将前去讨伐。

tj初战连战连胜,开始产生轻敌思想。某日天降大雪,tj相信突厥人不敢来犯,不加戒备,放心睡觉。

dong突厥人趁夜偷袭tj大营。tj毫无防备被杀得大败。dong突厥人趁势杀入唐朝境内。

契丹人和奚人也趁机造反,入侵唐朝的营州辽宁朝阳。

唐朝北部边境烽烟四起。

唐高宗只得再派军队前去围剿。他认为裴行俭有勇有谋,是个做主帅的材料,请裴行俭挂帅率军北伐。

唐高宗给了裴行俭18万军队。加上在北方驻防的军队,裴行俭能够指挥的军队有30万。

裴行俭吸取前军兵败的教训,步步设防。他相信突厥人还会故技重施,偷袭tj。

果不其然,tj行至朔州山西朔州,运送粮草的车队遭到突厥人的偷袭。所幸裴行俭早有准备,在粮车上埋伏下手持陌刀长柄大刀、强弩的精兵。突厥人杀来时,伏兵突然杀出打了突厥人一个措手不及。突厥人狼狈而逃,又被远处埋伏的tj截住,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以后,突厥人再也不敢靠近tj队伍。

裴行俭率军行至黑山内蒙包头西北遭遇dong突厥叛军的主力。

两军随即展开决战。tj大败突厥军,活捉了突厥军的主将。dong突厥叛军遭受重创,残余逃入狼山阴山。

唐高宗派人召回裴行俭,让他留少数部队清剿残敌,把主力部队拉回来防御吐蕃。

吐蕃趁tj北伐再次出动侵犯河源在青海西宁境内。镇守西北边境的黑齿常之率军将吐蕃击退。

唐高宗担心吐蕃人卷土重来,令裴行俭增援西北。

但是吐蕃人没有卷土重来,dong突厥人死灰复燃。被裴行俭打散的突厥人重新聚集在一起,进攻唐朝的原州宁夏固原、庆州甘肃庆阳等地,意图打通与吐蕃勾结的通道。

唐高宗发觉突厥人的企图后立即派裴行俭再次率军讨伐突厥。

吐蕃人见tj主力北上,出兵进攻良非川在青海东,企图把tj拉回来。

所幸青海有黑齿常之驻守。黑齿常之率军击退吐蕃军。吐蕃人连败黑齿常之手下,怕了黑齿常之,不敢再来侵犯唐朝边境。

裴行俭没了后顾之忧,放心北上。

当时,突厥人正在进攻横水山西大同西北。裴行俭没有增援横水而是连派两路tj深入突厥人的后方,寻找和占领突厥人的后勤基地。

突厥人得胜回来发现老窝被端了,妻儿老小和辎重都成了tj的战利品,犹如兜头被浇一盆冷水,士气大跌。突厥人无心恋战,怏怏北返。tj在后面紧追不舍。突厥人没吃没喝没士气,战无可战,只能投降。

dong突厥之乱终被裴行俭平定。

摁下葫芦瓢起了瓢。dong突厥之乱刚被平定,西突厥又发动了叛乱。

裴行俭诱捕突厥酋长只是延缓了叛乱时间。突厥人选出了新的首领,然后发动叛乱。

唐高宗手头没人可使,只能请裴行俭辛苦辛苦再跑趟西域。问题是裴行俭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鞍马劳累身体吃不消,还没启程就病死在军中。

唐高宗本来将不多的善战之将又少了一位。唐高宗实在没辙了只得重新启用薛仁贵。

所幸安西都护王方翼率领西域各国联军击败西突厥叛军,平定了西域。薛仁贵免去西域之行。

但是,不久dong突厥的残余聚众作乱再次侵入山西。薛仁贵奉命北上率军反击。

两军阵前,突厥人问tj主帅是何人tj回答是薛仁贵。突厥人不信,以为tj拿薛仁贵的名头吓唬他们。薛仁贵打马向前,摘去头盔。突厥人一看果真是薛仁贵,吓坏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名头太大了。突厥人都怕他。突厥人不敢跟薛仁贵交手,扭头就跑。薛仁贵挥军掩杀,斩杀上万人,俘虏两万多人。

可惜的是薛仁贵在战后也得病死了,时年68岁。

薛仁贵的死讯传开,突厥人像打了鸡血一样激动起来,开始大举进犯唐朝边境。

唐高宗实在没辙了,只得把镇守西北的黑齿常之调到北方防御突厥人。

黑齿常之坐镇西北,在河陇甘肃西部驻军屯田防御吐蕃,不断主动出兵袭击吐蕃人,让吐蕃人不敢靠近唐朝边境。黑齿常之坐镇七年力保唐朝边境平安无事。但在黑齿常之走后,吐蕃开始不断袭扰唐朝边境。

吐蕃占领了西域部分地区、青海、川西之后,势力和版图达到鼎盛。

683年年底,唐高宗因病去世,遗命太子李显继位。

唐高宗在位期间热衷开疆扩土,使唐朝版图达到最大,武功卓著,但在内政方面没什么出彩的地方。

他在执政期间大致延续了唐太宗时期的治国政策,世人称之为“永徽之治”。

永徽是唐高宗的年号。

但“永徽之治”相比“贞观之治”有很多问题,比如任人不明,贬斥忠良,为色所迷,偏听偏信,治军不严,赏罚不明等。只是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唐高宗是明君还是昏君一直存在争议。从武功卓著的角度讲,唐高宗绝对算得上明君;但从文治的角度讲,他又像一个昏君。盖棺论定,唐高宗是一个介于明君和昏君之间的人。

古人倾向于认定唐高宗是一个昏君。因为他让武则天篡唐成功,差点让唐朝三世而亡。但现代人对女人当政的事没有那么大歧视。古人眼中唐高宗最大的污点在现代人眼里根本不算事。

但是不能不承认,唐高宗当政有很多失误。

除了前面提到的任人不明、赏罚不明等问题,他还存在偏听偏信的问题。比如他当政期间搞了两个谋反大案房遗爱谋反案、长孙无忌谋反案,都存在很大问题。

房遗爱是唐朝名相房玄龄的儿子。

这个所谓谋反案根本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证据。案子的起因是一起家庭纠纷。房遗爱、房遗直兄弟俩为争遗产反目成仇。房遗爱老婆高阳公主告房遗直非礼自己。房遗直告房遗爱心怀不轨,有谋反的嫌疑。唐高宗让长孙无忌去调查。偏偏这个长孙无忌以前跟房玄龄有过节,认定房遗爱谋反并非空穴来风。于是唐高宗将家庭纠纷升格为政治案件,让长孙无忌负责审理。

长孙无忌将房遗爱下狱,通过逼供和诱供,把唐高宗的亲叔李元景、亲哥李恪、堂哥柴令武、大将薛万彻、执失思力都拉下水。这些人都是跟长孙无忌不对付的人。

长孙无忌声称自己搞到这些人谋反的铁证。所谓的铁证就两句话一句是薛万彻私下里对房遗爱说“若国家有变,当奉司徒荆王元景为主”;一句是李元景对人说“梦手把日月”。

前一句话,薛万彻到死也不承认说过。

后一句话跟谋反案一点关系没有。这个梦要叫周公解释,他会说太阳代表男人,月亮代表女人。你能控制日月说明你性生活和谐。这要让佛洛依德解梦,他会说你性取向不明,男女通吃。而长孙无忌的解释是,太阳代表皇上,月亮代表皇后,“手把日月”就是想把皇上、皇后玩弄于鼓掌之中。

如此经不起推敲的所谓铁证竟然在唐高宗那里获得认可。

唐高宗下令将这些人处死。房遗爱因为揭发有关,轻判为流放。执失思力没有参与谋反案,但跟房遗爱关系很好,被判充军。

唐朝因此失去好些个贤臣良将。

长孙无忌为唐高宗除去皇位的隐患,成为唐高宗最信任的人,总揽朝廷大权。

可不久长孙无忌便因为唐高宗废立皇后的事跟唐高宗闹翻。唐高宗要废了王皇后改立武则天。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坚决反对。但是唐高宗靠着许敬宗、李义府等人的支持强立武则天为皇后。

唐高宗此后开始宠信、提拔许敬宗、李义府,疏远长孙无忌、褚遂良。

后来,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图谋不轨,声称他跟诸遂良等人商量,要在唐高宗死后让废太子李忠继位。

李忠是王皇后的养子,曾被立为太子。后来王皇后被废黜了,李忠也随之丢掉了太子之位。

唐高宗对许敬宗的话毫不怀疑,下令将长孙无忌、诸遂良等人免职流放。许敬宗派人追到流放地逼长孙无忌自杀。

长孙无忌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房遗爱等人,最终自己也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这也算是一报还一报。

这两起谋反案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唐高宗从来没有跟房遗爱、长孙无忌等人当面对质过,完全听信别人的一面之词。唐高宗偏听偏信,这一点绝非明君所为。

一大批贤臣良将因为莫须有的罪名退出政治舞台。朝廷被擅长溜须拍马的许敬宗、李义府之流控制。

许敬宗以迎合讨好皇帝为能事,从不肯进谏皇帝的过失。他掌管国史记载也是极力为当朝皇帝文过饰非,使历史失去了本来面目。

李义府被同僚暗地里称为李猫,意思是看似温柔实则阴险。他口蜜腹剑,笑里藏刀,媚上欺下,贪赃枉法。凡是得罪他的人不是被贬便是被杀。

许敬宗、李义府被并称之为“奸邪之臣”。朝政在许敬宗、李义府当权期间开始紊乱。

许敬宗后来得病死了。史官在他死后给他拟定的谥号是“缪”,意为“名实不爽”,也就是名不符其实,是一个恶谥。因为他以清流自居却干了不少龌龊之事。但唐高宗始终觉得这个人不错,非让史官换个谥号。后来谥号定为“恭”,意为“既过能改”,意思是对于过去所犯下的过错能够改正。实际上人都死了还改什么改不过是给皇帝一个面子而已,把恶谥改为稍好一点的谥号。

李义府抱上了武则天的大腿就不再把唐高宗放在眼里,以为唐高宗说话间就要病退了。唐高宗暗恨于心。恰好有人投诉李义府卖官敛财,唐高宗公事公办将他贬官流放。李义府在流放地活活气死。李义府死后,朝野一片欢腾。

唐高宗在许敬宗、刘义府之后提拔了一些贤臣,诸如刘仁轨、裴行俭、狄仁杰、裴炎等。朝政慢慢恢复正轨。失误也随之减少。

唐高宗令“刘仁轨等改修国史,以许敬宗等所记多不实故也”。

唐高宗大致能做到纳谏如流闻过即改,但有时候纳谏如流但闻过不改。你说了我听了,但左耳朵进去右耳朵出去。他对人对事也是有时候明白,有时候糊涂。

总而言之,唐高宗是一个介于明君和昏君之间的皇帝。

按照三七开的评价办法,唐高宗七分功,三分过。虽然文治一般,但武功卓著,应该算一个明君。汉族皇帝打下的江山属他最大。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