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248,贤相姚崇

中华世纪谈 248,贤相姚崇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713年720年唐玄宗任用贤相姚崇、宋璟,整顿吏治,为开元盛世打下基础。

唐玄宗稳定住朝堂之后开始效法唐太宗李世民,集中精力治理国家。

唐玄宗又称唐明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名帝。他使唐朝达到鼎盛。他在位期间,中国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唐玄宗”是李隆基庙号。“唐明皇”是他的谥shi号。“开元”是他的年号。

“庙号”是写在祖庙牌位上称号。对于皇帝来讲一般都叫什么“祖”或“宗”,例如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

“谥号”是对死者的封号。通常用一两个字来评价死者的一生,或褒或贬,例如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隋炀帝杨广。

“年号”是皇帝在位时规定的用来纪年的名号。那时候公元纪年法刚刚在欧洲诞生还没有流行开,中国计算年份还是使用皇帝年号或者天干地支纪年法,例如贞观多少年、开元多少年。

史书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重,提到哪个皇帝时一般都不直呼其名,或用庙号,或用谥号,或用年号。

唐玄宗上台后立即提拔自己的老部下姚崇为宰相。

姚崇在武则天和唐睿宗朝都做过宰相,可都作为派系斗争的牺牲品被罢了官。唐玄宗即位时他正在一个州做刺史,相当于一个小市长。唐玄宗了解这个人的能力,越级提拔他做了自己的助手。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其实唐朝自唐太宗之后就不再设宰相,实行群相制。三省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首脑及皇帝指定的大臣共同承担宰相的职责,以集体领导代替个人领导。比如宋璟和姚崇在唐睿宗一朝担任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但被赐予“同中书门下”、“同平章事”、“参知政事”等头衔。有了这个头衔就有权参与大政方针的评议和决断,相当于做了宰相。但这时的宰相和以前的宰相是有区别的,权力已经大大缩小。

姚崇被唐玄宗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的意思是跟中书省、门下省首脑享受相同待遇,也就是享受宰相的待遇和权力。

姚崇很牛,在接受任命之前提了一个条件,说如果要请我做宰相,必须先答应我十件事。

唐玄宗洗耳恭听。

姚崇要求皇帝答应的十件事是不要再用严刑对付百姓,要施行仁政;不要轻易发动对外战争,贪图开疆扩土的虚名;不要让宦官干预朝政;不要让宗亲插手朝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为谁得宠就对谁法外开恩;朝廷上下都不允许接受下边人的馈赠;不要再花费巨资建什么寺观;对朝臣要以礼相待;允许朝臣犯颜直谏;不要让外戚专权乱政的事情重演。

这十条既是姚崇给唐玄宗提的要求也是他的施政纲领。“姚十条”桩桩都针对先朝的弊政而发,涉及内政、军事、用人、法制、纳谏以及限制宦官外戚等诸多方面,无不切中时政要害。很具体,很务实,没有任何泛泛而论的东西。里面没一句言之无物的废话、信口开河的大话、不知所云的空话、八面玲珑的套话、大言不惭的假话。没有官场上常犯的通病,云山雾罩大半天,听起来好象面面俱到,细一琢磨又好象什么都没说,说的听的都是一脑袋糨糊。有话直说,实话实说,不兜圈子,不绕弯子,这样的官才敢指望他能解决问题干实事,这样的官不仅皇帝喜欢,老百姓也喜欢。

毛zd曾评价“姚十条”“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

唐玄宗听后郑重回答“朕能行之”。

姚崇于是走马上任。

姚崇从选拔干部入手治理整顿。唐玄宗对姚崇给予充分的信任。

姚崇给他汇报中下级官员任免名单。唐玄宗两眼望天不置可否。姚崇再三请示他是否可行,唐玄宗都不搭理他。姚崇当时汗都下来了,惶恐不已。

散朝后,唐玄宗的贴身大太监高力士问唐玄宗怎么不搭理姚崇呢。唐玄宗说,对于中下级官员的任免,我既然已经把权力下放给他,他去办就是了,有什么必要再来请示我如果事事都来请示我,我还要他干嘛

高力士把唐玄宗的话转达给姚崇。姚崇转忧为喜。

姚崇在工作中敢于负责,敢于拍板,做事效率非常高,把所有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

姚崇建议唐玄宗限制佛教的发展。他说,佛教这玩意当不得吃,当不得穿。都说佛法大无边,可历朝历代信佛的那么多,国照样亡,人照样死。现在富人竞相建庙,穷人竞相出家,对国家经济发展没有好处。

唐玄宗在姚崇的建议下清查假和尚,将并非真心向佛只是为了逃避纳税或劳动而剃度的人强制还俗。唐玄宗还严令禁止兴建新的寺庙,即使维修也得zf批准。随后他又下令禁止铸佛和抄写经书。

一位国舅级别的皇亲为非作歹被告上官府。唐玄宗的弟弟找唐玄宗求情,希望网开一面。唐玄宗问姚崇怎么办好。姚崇的意见是依法严惩。唐玄宗在情和法之间选择支持姚崇。在姚崇将那位国舅爷绳之以法之后,皇亲国戚违法现象立刻少了很多。

一位王爷想走唐玄宗的后门提拔一个下属。唐玄宗就写了条子让族兄拿着去找姚崇。姚崇接到条子马上就来找唐玄宗,说你可不能开这口子。如果大家都托关系走后门,我们的干部选拔就从任人唯贤改成任人唯亲了。如果zf充斥着一大堆人情官、后门官,那么干部队伍的素质就没指望了。唐玄宗一听,立即把那个条子撕了。

大家听说唐玄宗递条子都被驳回来了,再也没人去走这歪门邪道。

唐玄宗和姚崇在整顿干部队伍上面下了很大力气。

武则天时代大开科举之门,一簸箕一簸箕地往朝里面输送人才。为了安置这些人才武则天设置了很多新机构和官职。韦后、安乐公主、武三思、太平公主等权贵当政时期或卖官鬻爵或结党营私也一簸箕一簸箕地往朝里“掺沙子”。唐玄宗上台时,唐朝的干部队伍已经非常庞大,常常是一个正,八个副,助理排排坐,门外站候补。办公室人多得坐都坐不下,人浮于事,勾心斗角。

唐玄宗上台后开始着手整顿队伍、削减冗员。清理之后,官吏“十去其九”。在清理的同时,唐玄宗严格干部的选拔和考核。

经过唐玄宗的治理整顿、沙里淘金,大唐王朝的干部队伍面貌焕然一新,精干而高效,恢复到“贞观之治”时期的状态。

精兵简政之后还省下了大笔的财政开支,减轻了百姓负担,一举两得。

唐玄宗能够开创“开元盛世”主要得益于他有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

唐玄宗和姚崇等群臣一起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治理灾害,普查“黑户”“黑田”,抑制土地兼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

有一年,黄河两岸闹蝗灾。但见蝗虫飞来乌压压一片,遮云蔽日,落到田里,密密麻麻,无边无际。等到蝗虫吃饱喝得,别说青苗,连草都不见了。老百姓心疼得不得了,可又无可奈何。

面对灾情,姚崇建议组织百姓抗灾救灾。这在现在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当时却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是“天灾”属于“不可抗拒力”。蝗虫没法灭也不能灭。犯杀孽会得罪老天爷。

姚崇舌战群儒、力排众议,认为人命大于天。他说服唐玄宗下旨灭蝗,规定捕蝗一斗,奖粮一斗。中央一声号令,全民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捕、烧、埋虽然不能尽除蝗灾但尽力降低蝗灾的损失。

“由是连岁蝗灾,不至大饥”。虽然蝗灾连年但都没有引发饥荒。

这也算人力战胜了天灾。

这让人联想到六十年代“灭四害”消灭老鼠、蚊子、苍蝇、麻雀当时人认为麻雀偷吃粮食,是害鸟,规定一只老鼠尾巴换一支铅笔,10个苍蝇换一块橡皮。很快时间,“四害”几乎绝迹。

姚崇政绩斐然。但很可惜,“为政以公”的贤相姚崇最终却因为徇私不得不引咎辞职。他的儿子身为公职人员收受别人礼物受到非议。他的手下受贿被抓,罪当处死,他去和唐玄宗讲情。唐玄宗虽然看在姚崇面子上从轻发落,但从此对姚崇不满。姚崇识趣地向唐玄宗辞职,请求告老还乡。

姚崇辞职时推荐宋璟来接替他。唐玄宗也了解宋璟的为人和能力,同意了。

宋璟是一个非常讲原则的人,从来不循私情,钉是钉铆是铆,一切都按规矩办。说话也比较直,比较倔,有时甚至搞得唐玄宗下不了台。但唐玄宗不以为忤,还赐他一双金筷子夸赞他的正直。

宋璟最大的优点是知人善任。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宋璟的本事就是能把每个人都放到一个能让他扬长避短的位子上。

比如说这个人有能力但说话做事比较楞,那就把他放到民风比较彪悍的四川去,以楞对横。另一个人比较柔,讲究以德服人,那就把他放到讲究仁德的河南去。

宋璟在组织原则方面比姚崇做得好。

唐玄宗递条子要求提拔自己老部下。宋璟毫不留情给予驳回,要求按照组织程序办事。

宋璟的堂叔打着宋璟的旗号希望组织给他开个方便之门。宋璟知道后立即以公文的形式通知相关部门按规章制度办事,同时宣布开除堂叔的公职。

宋璟主张政务公开,不搞暗箱操作。除非特殊情况不准密奏,有什么话都拿到桌面上来。百官奏事必须有谏官、史官在场,防止奸佞小人在皇帝耳边进谗言。武则天时代流传下来的告密风被禁止。

当时行贿受贿也成风。“姚十条”禁止百官接受下级馈赠的礼物就是想刹住行贿风。但是姚崇在位时间太短,这个任务并没有完成。宋璟接任后继续姚崇未完成的工作。他借唐玄宗之口勒令收受贿赂的官员把赃款赃物退回去。如果谁通过行贿获得升迁,那么他的官职也得降回去。

宋璟铁面无私得罪了不少人。一些人开始伺机报复。他们抓住宋璟一些把柄攻击宋璟。

宋璟脾气比较急,有时侯意气用事。他讨厌那些已经被判有罪却不肯认罪伏法而不断上诉的人,告诉御史台监察部谁敢上诉就关谁,一直关到死为止。

这个有些意气用事的决定造成了一些冤案。民间开始出现对宋璟的怨言。唐玄宗知道后对宋璟非常不满。我让你防止冤狱你却给我制造冤狱。唐玄宗开始动换将的心思。

随即宋璟又在“恶钱”处理上出现问题。

“恶钱”不是黑钱或者脏钱,而是假币。古代也有假币。只不过古代的假币和现在的假币有所不同。现在的假币是私自印的纸币,一文不值。古代的假币是私自铸造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足的铜钱,多少还值些钱。

古代的铜钱重量就是币值。唐玄宗时代发行的铜钱“开元通宝”大概4克一枚。但假币贩子用两克铜就能铸出一枚开元通宝。这种假币比真币轻一半,价值也就少了一半。也有些假币贩子用掺了锡铅的铜铸造假币。这种假币重量和真币一样,但含铜量少了很多。

币值跟实际价值脱节就造成货币购买力下降,相当于现在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历朝历代都对“恶钱”严厉打击,或打或罚或杀,但“恶钱”依然泛滥。这不仅是因为“恶钱”贩子贪图暴利,屡禁不绝,也是因为“恶钱”进入流通领域后不好处理。如果zf用好钱换“恶钱”,收回俩重铸一个,等于让zf财政损失了一半的钱。如果zf强行禁止“恶钱”流通,老百姓手里的“恶钱”花不出去了,等于让老百姓损失一半的钱。

宋璟上任后数次清理“恶钱”都没有成功。他下达禁止使用“恶钱”的命令后,先别说百姓怨声载道,市场流通领域的钱一下少了很多后交易都没办法进行。他让zf购买民间货物以补充货币流通量,但是数量太少,杯水车薪。他又让zf用粮食兑换百姓手里的“恶钱”,不知道是兑换价格问题还是兑换数量问题,总之也没起作用。最后他一着急,督促zf严格执行禁止假币流通的禁令。这纸禁令一下激起了民怨沸腾。

老百姓手里都或多或少有些“恶钱”,禁令让这些钱就成了废物。百姓蒙受损失肯定不高兴。商业也受到影响,市场上货币出现短缺,交易不便。

没有合理有效的配套措施的禁令引起社会动荡。

唐玄宗归咎于宋璟,下令解除宋璟宰相一职,停止执行禁令。

宋璟做了三年多的宰相,黯然下台。

姚崇和宋璟虽然都以下课收场,但他们执政的这六七年还是政绩斐然。“不六七年,天下大理。”他们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