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275,牛李党争

中华世纪谈 275,牛李党争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826年834年文宗稍遏藩镇割据之势。牛李党争加剧。

虽然横海实力平平,但有魏博、成德等镇的暗中相助,官军进剿并不顺利。

魏博节度使史宪诚跟李同捷的父亲是儿女亲家。李同捷跟官军对抗时,史宪诚暗中支援粮草。成德节度使王庭凑不仅援助粮草还公然派兵助战,陈兵边境阻挠官军。他们欺唐文宗年轻,企图趁机扩大自治势力,增强跟朝廷对抗的资本。

唐文宗也不示弱,下令讨伐王庭凑,并且对史宪诚发出严厉警告。

史宪诚见唐文宗态度坚决,担心引火烧身。他儿子也劝他别管李同捷的闲事。他于是改变主意,与横海划清界限,站到朝廷这边来。他派大将亓qi志绍率军两万五千人讨伐李同捷,打算跟朝廷一起瓜分横海。

魏博加入战团让战争形势立马得到改观。李同捷左支右绌,很快败下阵来。

亓志绍在平原山东德州陵县大败横海军。

李同捷设法脱困,派人去策反亓志绍。亓志绍被李同捷说服,反戈一击杀向史宪诚,包围了魏州。史宪诚把精兵都交给亓志绍了,无力对抗亓志绍,只得向唐文宗求援。

唐文宗置之不理显得太不仗义,分兵去救史宪诚。

官军击败亓志绍救下史宪诚。亓志绍率领残兵一万多人投降了昭义节度使刘从谏。

官军平定了魏博内乱,掉过头来接着打李同捷。唐文宗任命的横海节度使李祐率军攻克德州。李同捷知道大势已去,向李祐投降。

朝廷派去前线督战的大臣柏耆代表朝廷去沧州受降,将李同捷一家押往京城,在路上杀死了他,拿着李同捷的脑袋回京请功。

官军进驻沧州。横海叛乱自此被平息。

王庭凑见势不妙,向朝廷请降。

史宪诚担心朝廷秋后算账,在儿子的劝说下,主动要求入朝为官。

唐文宗喜出望外,马上任命新的节度使去接管魏博。

史宪诚离任时卷走了魏博库存所有财物。士兵知道后聚众闹事,杀了史宪诚,拥立魏博将领何进滔为节度使。

唐文宗任命的节度使到达魏州遭到何进滔的袭击,狼狈逃回。

唐文宗不想再打下去了。打实力平平的横海用了三年时间,打得财政枯竭,江淮怨声载道。再打魏博,不知道会花多少时间多少钱。朝廷实在没有能力再发动第二场战争。

唐文宗决定见好就收,接受既成事实,任命何进滔为魏博节度使,同时宣布赦免王庭凑。

这场战争耗时三年,花钱如流水,把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财政给流干了。

诸侯像是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雇佣军。只要给钱让打谁打谁。如果没钱爱谁谁。他们不但要求供应粮草军需,还不断要求赏赐。歼敌千把的小胜被夸张成歼敌过万的大捷,要求朝廷重奖。一场战争打下来,诸侯赚个盆满钵满。朝廷成了穷光蛋。

唐文宗以身作则,号召大家勤俭节约度过财政危机。他闲暇之时看书消遣,不听音乐不看歌舞不出去打猎游玩,能省则省。

驸马韦处仁穿着带里子的丝绸衣服来见他。唐文宗对他说我是看中了你们门第清高不好奢华才选你做驸马。像这样贵重的衣服,还是让那些达官贵族去穿吧,你最好不要穿。

唐文宗以衣帽取人。不过与别人不同的是,他看见谁穿着非常奢华就非常反感,觉得这个人肯定是个贪官;看见谁穿着朴素就认为这肯定是个清官。

唐文宗在平定藩镇之乱之后开始专心内政。

内政有两大问题,一是派系争斗,二是宦官专权。

其实朝廷的主要问题宦官专权。在这个背景下,朝廷百官因为闲得难受才互相倾轧。唐末最著名的派系斗争是“牛李党争”。这也是古代历史上最典型的派系斗争。跨度长达40年,历经七朝。

党争的引子是唐宪宗时期的宰相李吉甫打压牛僧孺、李宗闵。

前面提到过,当年牛僧孺、李宗闵在唐宪宗举行策试时抨击时政,言辞尖锐,充满讥讽。他们的卷子被考官作为重点推荐送到了唐宪宗那里。李吉甫知道后脸上挂不住了。作为当朝一把手,他认为抨击时政就是抨击自己。他跑到唐宪宗那里为自己辩护,要求唐宪宗不要录用牛僧孺、李宗闵。唐宪宗看在李吉甫的面子上,没有录用牛僧孺、李宗闵。牛僧孺、李宗闵失去入朝为官的机会,回地方就职。

李吉甫死后,他的儿子李德裕以翰林学士的身份进入中央决策层。李宗闵也升入中央。

李德裕认为李宗闵对先父不敬,厌恨李宗闵。李宗闵记恨李吉甫迫害自己,认为李德裕也不是什么好鸟。两人因为私怨互不来往。

又遇到科举年,李宗闵的女婿苏巢等十几g039erdai考上了进士。有人揭发主考官营私舞弊。唐穆宗让李德裕去调查。李德裕回来说真是这么回事。唐穆宗又派人复试。结果十四个人只有三个勉强合格。唐穆宗大怒,惩处了主考官。李宗闵也受到连累,被贬到地方。

这本来是一个普通的营私舞弊案。但因为李吉甫的原因,这件事被解读成豪门对寒门的打压。

参加科举的大多是寒门出身的人。豪门出身的人不用参加科举。李吉甫、李德裕总跟举子过不去,那就是跟寒门过不去。至少寒门是这么认为。朝中寒门出身的官员都对李德裕忿忿不平。

李宗闵跟李德裕的私人恩怨演变成寒门跟豪门的对立。

牛僧孺随后也调入中央工作。他素以清廉闻名。

有个热衷跑官的家伙为了升迁到处行贿。这人挺有意思,行贿回来还做个记录,给谁谁谁送了多少钱都记下来。结果这家伙死后,账本曝光。唐穆宗拿来一看,这简直就是文武百官的花名册。当朝权贵的名字都在上面。但只有一人除外。在牛僧孺的名字下面,写了一行红字“某年月日,送户部牛待郎钱千万,不纳”。

唐敬宗对牛僧孺的清廉早有耳闻,感慨牛僧孺名不虚传,破格提拔他为宰相。

牛僧孺做上了宰相,李德裕就被排挤出朝。

但是牛僧孺看不惯宦官弄权又不敢跟宦官抗争,“畏罪不敢言”,感觉很痛苦,自己主动辞职外调。

唐文宗上台后,李德裕靠裴度的推荐做上了宰相。李宗闵走宦官的路子也做了宰相。

李宗闵上任后借助宦官的势力把李德裕又排挤出朝,然后力荐牛僧孺做了宰相。被认为是李德裕一党的人也被排挤出去。

李德裕在西川担任节度使,训练军队,积累粮草,做得有声有色。

831年,吐蕃爆发内讧。维州四川理县的吐蕃守将投奔李德裕。

李德裕立即派军收复了维州。他向朝廷报喜兼报功。

唐文宗打算嘉奖李德裕。牛僧孺说收复一州,算不了什么;跟吐蕃搞坏了关系,那就不划算了。他认为收降纳叛会激怒吐蕃引发战争,让唐文宗下旨,勒令李德裕交还维州并且遣返吐蕃降军。结果降兵被吐蕃就地斩首。吐蕃此后再没有一兵一卒敢投奔唐朝。李德裕气得吐血。

西川的宦官监军王践言回京任职。他多次对唐文宗说,牛僧孺跟李德裕有私人恩怨,不愿意李德裕立功。牛僧孺的做法让仇者快亲者痛。

唐文宗开始后悔,觉得牛僧孺这种奴颜婢膝苟且偷安的和平策略实在有损大国尊严,从此不再看重牛僧孺。

牛僧孺也很识相,主动申请辞职。

唐文宗将牛僧孺外放为节度使,召李德裕回朝担任宰相。

李德裕回朝后开始排挤牛派。牛派的李宗闵、杨虞卿等人陆续被排挤出朝。

但是李德裕还没来得及庆祝党争的胜利就又遇到了一个新的对手。

一个叫郑注的人精通医术,并且擅长揣测人意,溜须拍马。他给李愬治过病,药到病除。李愬把他推荐给王守澄。王守澄跟他聊得很投机,相见恨晚,视他为知己,把他当心腹。郑注由此飞黄腾达,步步高升。

后来唐文宗中风,脸歪嘴斜说不了话。御医束手无策。王守澄便把郑注推荐给了唐文宗。这家伙去了,又是药到病除,用一个偏方把唐文宗的病治好了。唐文宗能说话后跟他一聊,发现这家伙就像自己肚子里的蛔虫,善解人意,句句贴心。唐文宗也把郑注视为知己、亲信。

郑注又推荐了一个人能聊的人,叫李训。李训不但口才好,点子还多。唐文宗也非常喜欢。

郑注和李训都成为唐文宗的亲信。唐文宗宠信他们超过宰相,跟他们无话不谈,言听计从。

李德裕等大臣对依附宦官并且靠谄媚得宠的人非常反感,认为他们是邪佞之人,强烈要求唐文宗驱逐他们。

唐文宗不理。

王守澄、郑注憎恨李德裕,想把李德裕驱逐出去。他们不便直接出面,借牛派之手排挤李德裕。

王守澄跟李宗闵关系不错。王守澄跟郑注相互配合,向唐文宗极力推荐李宗闵,说服唐文宗召回李宗闵继续为相。

李宗闵回朝后立即将李德裕排挤出朝。牛派也随即向李派反攻倒算。

两派像烙饼一样翻来覆去,折腾得唐文宗没了脾气。唐文宗叹道“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平息党争比平息河北三镇还费劲。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