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311,辽夏为患

中华世纪谈 311,辽夏为患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997年,1004年 宋真宗继位。宋真宗以李沆为相开“咸平之治”。辽人数度南侵皆被击退。夏占灵州,立足西北。

宋真宗上台后奉行清心寡欲、清静无为的执政理念,修生养息。这不是他愿意这样做,而是他的宰相李沆设法让他这么做。他实际上是一个多欲多求喜欢折腾的人。

吕端因为年事已高,在辅佐宋真宗坐稳龙椅的第二年就死了。宋真宗任命他的师傅李沆接替吕端。

李沆对宋真宗非常了解,知道他是一个喜欢折腾的人。如果宋真宗认为天下太平必会放纵自己的各种**。所以李沆常常以灾祸变乱警示宋真宗安心治理国家。

当时的宋朝也的确是内外多事,国内水旱连连,民变不断,李继迁作乱西北,国外有辽国虎视眈眈。李沆不断在宋真宗耳边吹风,督促他把注意力放在稳固统治稳定政局上面。因此宋真宗在即位初期勤于政事,注意节俭,尽量不去打扰百姓的生产生活。他尽量减轻百姓的负担,促进生产,增强国力。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宋真宗时期,随着铁器制造工艺的发展,农具得到改进,劳动效率提高,耕地面积随之扩大,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踏犁的普及使农民摆脱了对耕牛的依赖。宋朝踏犁非常轻便,“不用牛,以人力运之”。人就能拉得动,这对于缺少耕牛的农民是一个重大利好。犁地是开荒和耕种的最重要的工序。

另外还有秧马等一系列提高劳动效率的农具被发明出来、普及开来,都对农业生产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宋真宗从东南亚引入优良稻种,推广旱稻种植,使中国粮食产量剧增。旱地也能种稻子,这也促进了农民开荒的积极性。

宋朝耕地面积从宋真宗初期的300万顷增加到宋真宗末期的500万顷。

另外,宋真宗鼓励外贸。海上贸易在宋朝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总之,宋朝在宋真宗时期进入经济繁荣时期,人称“咸平之治”。宋真宗的第一个年号叫咸平。

999年,辽国突然大举南侵。

萧太后带着辽国皇帝坐镇幽州亲自指挥。辽军向保州河北保定发起试探性攻击。保州守将石普迎战,击败辽军,歼敌两千。

宋真宗得知辽国皇帝御驾亲征,为了鼓舞士气也御驾亲征,坐镇澶州河南濮阳指挥。

辽军不敢再找保州的麻烦,转战遂城河北保定徐水县。

当时驻防遂城的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他当时是保州缘边都巡检使驻防边境的将领。

杨延昭带领不多的部队死守遂城。辽军屡次进攻都被杨延昭击退。但是遂城城墙并不坚固,如果辽军一直狂攻不止,杨延昭不一定能守得住。

当时天气非常冷。杨延昭灵光突现想出一计。他组织百姓往城上运水,然后往城墙上泼。水还没流到城下就已经冻成冰。很快,遂城披上一件冰做的盔甲,又滑又坚硬。辽军再想往上攻,脚下打滑,梯子也架不稳。用石砲轰,冰层先卸去石砲的七分力。

辽军想破脑袋也想不出破解之法,只得怏怏而去。

两次攻城不下,辽军统帅萧太后改变战法,让辽军骑兵向南穿插,分割宋军南北联系,孤立河北诸城。

宋真宗得知辽军向黄河而来,难免有些紧张。天寒地冻,黄河冰封,天堑已经变通途。辽军可以直接杀到澶州城下。

大臣建议宋真宗往前顶而不要往后退。退一步都会动摇军心。对方统帅是太后,我们皇帝亲自出马才能在气势上面压倒他们。

宋真宗非常向往宋太祖、宋太宗的功绩,很想在武功上面有所成就,很痛快地接受了大臣的建议。

宋真宗于是顶盔披甲禁军北上迎敌,进驻大名府河北邯郸大名县。

河北诸城守军得知皇帝御驾亲征,士气大振,积极展开反攻。

萧太后得知宋真宗来了,担心孤军深入腹背受敌,下令辽军带着抢掠来的战利品赶紧撤出战斗回国。宋真宗派军追杀,斩获颇丰。

宋真宗一出马就吓退辽军。他非常高兴,跟大臣们以诗唱和纪念,凯旋而回。

宋真宗在回京的路上得到四川发生兵变的消息。这让他作诗的兴致一下子没了。

叛军占领了成都,迅速出兵去攻打剑门,试图关上四川大门割据称王。所幸剑门守军据险反击,击退了叛军。叛军返回成都据守。

宋真宗担心剑门有失,急派军队去收复四川。官军从剑门顺利进入四川,随后包围了成都。

正规军对正规军,双方大战一年才分出胜负。官军最终打败叛军,收复了成都。

名臣张咏坐镇四川时,四川一直太平无事。宋真宗后来把张咏调到杭州。没想到张咏刚走,四川就出了这么大的乱子。宋真宗赶紧又把张咏调回了四川。

平叛期间,又出现两件事让宋真宗烦心不已,一是黄河决口,二是李继迁作乱。黄河决口,横扫了黄河北岸数州。李继迁趁宋军无暇顾及西北出兵袭扰灵州。

对于黄河,宋真宗派人去治理,对灾民进行救济。

对李继迁作乱,宋真宗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让西北地方军去对付李继迁,西北军数量太少没这能力;让禁军前去助战,宋真宗又放心不下北方边境。辽国已经放出风来准备再次南侵。

宋真宗将精锐部队调往北方,先对付走辽人再说。

1001年,辽人果然南下。辽军精锐骑兵部队直扑遂城。

宋军主帅王显调集部队与辽军决战。他在遂城城下部署三万军队,派杨延昭率领六千骑兵埋伏遂城西北的羊山。

适逢雨季,辽军长途跋涉而来,人疲马乏,弓箭受潮。那时弓箭的弓弦是皮质的,雨淋受潮之后失去弹性,没法使用。辽人善骑射,但弓箭没法使用,只剩下骑马冲锋了。

决战开始后,辽军的重装骑兵发起冲锋。宋军依城而战,用弓箭压制杀伤辽军,并且射杀了辽军主将。宋军骑兵趁机发起反冲锋,一举击溃辽军。

辽军向后败退又遇到杨延昭的伏击,死伤惨重。

宋军此战大胜辽军,斩杀两万人。

宋真宗估计辽人暂时不会回来,迅速收兵转战李继迁。

1002年,宋军六万步骑兵西征李继迁。

宋将张凝率领先锋军突袭白豹镇陕西延安吴起县境内,斩杀李继迁所部五千人。

宋军进展顺利,取得开门红,如果乘胜前进必能救下灵州。但是之后发生的事情匪夷所思,宋军驻兵不前,宋太宗把主帅王超调走。可能是辽军那边又有动静,宋太宗决定先顾那头。

李继迁趁机攻占了灵州。

朝中对守还是弃灵州一直争论不休。宋真宗优柔寡断,一直拿不定主意。这下可好,李继迁帮他拿了主意。

李继迁跟宋军打游击战,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宋真宗对李继迁非常头疼。他如果想彻底解决李继迁,就得跟李继迁死缠烂打,直至把李继迁彻底打垮。但是想打垮李继迁就得把精锐部队长期放在西北。那样的话,辽人肯定会趁虚而入。相比之下,辽人对宋朝的威胁更大。宋真宗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辽人那边。

辽军在当年再次南下,攻陷梁门在河北保定徐水县境内。

杨延昭率军救援,队伍还没列阵就被辽军击溃。宋太宗看在杨家满门忠烈份上从轻发落,将杨延昭免职。宋真宗调王超驻防河北。

1003年,辽军继续南下进攻宋朝边境的军事要塞望都河北保定望都县。

王超率领六万宋军前去救援。宋将王继忠率领的先锋军与辽军的先锋军先锋遭遇,随即展开大战。王继忠猛攻辽军,眼看就要击溃辽军。这时辽军的主力部队赶到,稳住了阵型。

王超率领的宋军主力部队也及时赶到。宋辽两军随即展开决战。

双方势均力敌,战斗进入胶着状态。辽军为了打开局面,分兵去偷袭宋军的粮道。王继忠见状率军拦截,但不幸战败被俘。

王超见王继忠的部队全军覆没,粮草被毁,只得撤兵,退守定州。

辽军占领了望都,分兵四处劫掠。

宋太宗调兵遣将增援定州。杨延昭又被重新启用。

辽军已是强弩之末,没有继续深入,带着战利品返回辽国。

李继迁趁宋军北去疯狂扩张地盘。他向东进攻宋朝的麟州陕西榆林神木县、府州陕西榆林府谷县等地都被击退,转而西去攻打西凉甘肃武威。

西凉现在是吐蕃人的地盘。唐末时,张议潮赶走吐蕃人收复了西凉。到了五代,中原内乱无暇顾及西凉。西凉的汉族人少而番族人多,西凉的控制权逐渐转移到番人的手里。吐蕃崩溃后,吐蕃部落首领潘罗支在西凉割据。

李继迁向西扩张,跟吐蕃人战到一处。潘罗支不是李继迁的对手,被打得节节败退。西凉也被李继迁占领。

潘罗支力战不敌便设计智取。他向李继迁投降,扬言自愿加入到李继迁的阵营。李继迁很高兴,令潘罗支率众首领来营中会面。潘罗支果然应约而至。李继迁不再对潘罗支的诚意有任何怀疑,与潘罗支把酒言欢,尽兴而散。

李继迁撤兵而走,没想到在回去的路上遭到吐蕃伏兵的袭击。李继迁在箭雨中中箭负伤,被部下死保着逃出包围。还没跑到灵州,李继迁就伤重而死。

西凉随之被吐蕃人夺回。

党项人拥立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为主。李德明上台后跟宋朝议和,答应向宋朝称臣纳贡。宋朝要他归还灵州。他不肯,以守丧三年不能议政为由尽力拖延。

其实,李德明向宋朝称臣并非出于真心,而是想稳住宋朝,集中精力跟吐蕃人作战以报杀父之仇。

宋朝也有自己的麻烦,想集中精力对付辽人,不愿两线作战,希望通过议和实现西线和平。

双方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议和过程。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