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322,新旧党争

中华世纪谈 322,新旧党争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1085年1093年宋哲宗幼主登基,高太后摄政。司马光逐新党、废新法。宋哲宗亲政,逐旧党,复新法。西征获胜,迫和西夏。宋哲宗崩,宋徽宗继位。

宋神宗死后,年仅十岁的太子继位,是为宋哲宗。

因为皇帝年幼,他的祖母高太后出来垂帘听政,替他打理一切。高太后就是央求皇帝免掉王安石的那个太后。她的伯父是前面提到过的高遵裕。

司马光得知宋神宗死了,从洛阳赶回京城奔丧。

司马光进京时,卫兵们见到他自发向他敬礼。百姓看到司马光回来了,都聚拢过来。司马光的马没法前行。百姓视他为救星,恳求司马光留下来,对他讲“公无归洛洛阳,留相天子,活百姓”。言外之意,王安石让百姓没法活了。

司马光当年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宋神宗支持王安石,不理睬司马光。司马光失望之余,退隐洛阳编写资治通鉴,从此不言政治。但是百姓对新法的态度和对自己的期望让他无法继续沉默下去。

高太后得知司马光回来了,让人去请教他治国之道。司马光上书高太后建议“广开言路”,让大家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司马光呼吁朝廷施“仁政”,不能再加重百姓的负担,主张废除新法。

高太后对新法素来不满,马上召司马光回朝为相。

司马光走马上任后宣布将王安石变法全部作废,限期整改。他给出的期限是五天。

各级部门都说期限太短,根本不可能完成。但开封知府蔡京不仅按时完成任务,还干得非常彻底。司马光非常高兴,说大家要都能像蔡京那样,有什么事干不成呢他发通报表扬蔡京,号召全国向蔡京同志学习。

各级政府立即行动起来,很快废除了新法。

蔡京想当年也是王安石改革派中的一员,在王安石得势的时候,为改革摇旗呐喊。后来王安石失势了,蔡京立即倒向司马光一边。

与之境遇相反的是苏轼。苏轼在宋神宗时对新政提意见,被新党改革派排挤出朝廷,在宋哲宗时被旧党保守派招回。但是他看到旧党全面废除新法忍不住提出反对意见,结果再次被旧党撵走,成了猪八戒照镜子两面不是人。

苏轼第一次被贬,曾身陷“文字狱”差点掉了脑袋。新党诬告苏轼借诗发泄对改革对朝廷的不满,把苏轼逮捕下狱。

在这里面,大名鼎鼎的梦溪笔谈作者沈括是诬陷苏轼的反面人物之一。

在监狱里,苏轼可受老罪了,经常是通宵审讯不让他合眼。在等待判决的日子里,苏轼战战兢兢地度过每一天。

他儿子天天去给他送饭。有一次儿子出去借钱,临时把送饭的事托付一个朋友。朋友仰慕苏轼的为人,特地做了一条非常好吃的熏鱼送过去。他不知道苏轼父子俩事先有约定,平时只送蔬菜,如果得到判死刑的消息才送鱼鱼是个暗号。

苏轼一见到狱卒转交的熏鱼,脸“刷”就白了,以为必死无疑。他悲悲切切写了两首绝命诗,向兄弟、妻儿交代后事。诗中有一句“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诗文类似一首歌的歌词娘啊,儿死后,你要把儿埋在那洪湖旁,将儿的坟墓向东方,让儿常听那洪湖的浪,常见家乡红太阳。

苏轼的兄弟苏辙看到绝命诗悲痛欲绝。他把诗转呈皇上,恳请以自己的家产官爵赎去其兄之罪。宋神宗深受感动,也欣赏苏轼的才华,下令将他从轻发落,贬官外放。

当时朝廷的确有人主张判苏轼死罪。他的政敌把苏轼的牢骚上纲上线到“恶攻罪”,指控他恶毒攻击国家zgdr,非要置他于死地而后快。

倒是王安石出言反对,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苏轼被发配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这才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

司马光上台后召回旧党维护旧政的人。苏轼一度也被召回。但是苏轼跟旧党政见不合又被外放杭州任职。苏轼在杭州主持疏浚西湖,修了一道长堤。这道长堤成了一条风景线,被人称为“苏堤”。

司马光主政后将新法全部废除。他在废除新法的同时也清除新党,把王安石那一派全部撵走。

早被罢官回家的王安石见改革成果尽毁忧心而死。

为国理财的王安石死后没为自己的儿孙留下一点遗产。

几个月后,司马光也一病而死。两个政敌相约到另一个世界打嘴仗去了。

其实王安石变法后世也一直在争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从国家的角度,变法有助于富国强兵,让政府和军队正常维持下去,是好的;从百姓的角度,变法与民争利,让百姓有活不下去的感觉,是坏的。全面衡量之后是好是坏,很难讲。

就像现如今政府依赖土地财政,你说是好是坏呢地价、房价步步走高,政府是欢迎的,百姓是不欢迎的。房地产火爆造成的虚假繁荣掩盖了其他产业生产低迷问题。

王安石变法没有直接触及宋朝最关键的问题,也就是三冗问题,相反掩盖了三冗问题。理财性变法使三冗有条件继续维持下去,也减弱了政府解决三冗问题的压力和紧迫感。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又没有提出更好的改革措施,只是全面废除新法恢复旧法,给人反对改革、思想保守的印象。

宋朝当时的状况是三冗和积贫积弱问题越来越严重,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王安石主张变法是对的,只不过具体措施值得推敲。这属于改革曲折前进的问题。摸着石头过河,有问题就改嘛。大家群策群力,总能找到利国利民的好措施。但改革一定要坚持,然后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改革措施。这是正确的思路。完全废除变法恢复旧态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苏轼在新党、旧党之间都不讨好,但他的想法是对的。他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弊病,但不反对变法本身。当旧党不问青红皂白全面废除新法时,他主张存利去害,对王安石变法加以改造。结果他不被新党、旧党所容,被新党视为政敌,被旧党视为叛徒,最终郁郁而终。

司马光虽然死了,旧党一统天下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保守派执政因循守旧,求稳怕变。

在王安石、司马光去世的当年,西夏国主秉常也死了。他的儿子才三岁,梁太后代理西夏朝政。梁太后与哥哥梁乙逋bu 共掌大权。梁乙逋是骄横之辈,扬言要收回被占领土,不断出兵袭扰宋朝。宋夏边境战火又起。

宋军善城守,夏军屡次进犯都被击退。

以高太后为首的旧党以稳定为大局,认为没有必要为了边界小城频起干戈。宋朝的朝廷决定跟西夏讲和。

1090年,宋朝以归还米脂及周边四寨为条件换取西夏释放宋军的俘虏。

西夏不费一兵一卒收回了四寨领土。宋朝失去了原本可以限制西夏南犯的战略要地。

交接宋军俘虏时,因为俘虏大多已被折磨致死,西夏只还回149名俘虏。换言之,西夏毫无代价地要回四处战略要地。

高太后认为西夏会感恩戴德投桃报李,实现边境停火。没想到西夏贪得无厌,认为宋朝主动议和是软弱可欺,在随后的边界划分谈判中得陇望蜀,致使谈判迟迟没有结果。与此同时西夏不断袭扰宋朝,妄图以战促谈,逼迫宋朝让步。高太后被激怒,下令中止和谈,并且停止边境贸易。

高太后此轮外交纯属赔了夫人又折兵。

1092年,宋哲宗16岁。高太后给他挑了一个端庄大方的女孩做皇后。但宋哲宗并不喜欢孟皇后,而喜欢虽然不够端庄但容貌俏丽的刘婕妤。这个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宋哲宗大婚意味着成年了。但高太后丝毫没有归政的表示。宋哲宗对此心怀不满。

一年后,高太后死了。宋哲宗开始亲政。

宋哲宗之前被大臣们视为空气。以司马光为首的朝廷百官眼里只有太后没有皇帝,上朝只向太后请示汇报从来不问皇帝的意见。太后和皇帝的座位相对,群臣上朝议事脸冲着太后,屁股冲着皇帝。

宋哲宗亲政后讥讽百官以前只看见你们的屁股,现在终于看见脸了。

太后迟迟不肯归政,百官没有一个人出来替皇帝说话。如果不是太后得病死了,皇帝不知有没有出头之日。宋哲宗对百官不仅是不满,是相当的不满,简直视为仇人。

宋哲宗亲政后提拔新党回朝,扬言要恢复父亲宋神宗主持新法改革。新党回朝后和皇帝联手把旧党撵出朝廷。朝廷再次遭到清洗。

新法被一股脑恢复。对于国家来讲又遭受一回折腾。

高太后和宋哲宗斗气似的两次朝堂大换血,一会对变法全面否定,一会又对变法全面肯定,把全党全国的思想都搞乱了,不敢乱说乱动。改革名存实亡,只是两派党争的工具而已。

新党上台后一改旧党对西夏被动挨打的软弱形象,以强硬姿态对待西夏,主动出击。

鉴于宋神宗时期西征失败的教训和高太后时期城守的经验,宋军步步为营向西夏进逼。各路齐出,但不与西夏交战,而是抓紧筑城。你攻我就守;你撤我就再往前进一步筑城。宋军一直把城修到西夏腹地的葫芦河黄河支流。宋哲宗将此城命名为平夏城。

西夏对宋军的蚕食策略既着急又无奈。眼看着宋军要把城修到灵州跟前,西夏急眼了,出动几十万军队去打平夏城。

为了对付宋军的城墙,西夏修造了巨大的攻城车。

平夏城下爆发激战。夏军不分昼夜攻城。宋军拼死抵抗,挡住了夏军一轮又一轮的进攻。双方激战十几日。突然一日狂风来袭,吹翻了夏军的攻城车。西夏梁太后看着一地烂木头放声大哭。

夏军久攻不下,攻城车又被毁,士气低落。宋军的援军也源源不断赶到前线。梁太后见胜利无望,只得下令撤兵。

宋军趁机反击又获得大胜,并且在追击过程中占领了西夏的天都山宁夏海原县境内。灵州因此大门洞开,无险可守。

西夏遭受重创之后无力再战。梁太后主动向宋朝求和。但宋朝不理西夏的求和,积极准备全面进攻西夏。西夏求辽国出面调停。

辽国不愿宋朝吞并西夏对自己的侧翼构成威胁,以武力为后盾出面调停。

宋朝跟辽国已经将近百年没有战争。宋朝不想扩大战争,也没有财力支持大规模战争,只得同意议和。

宋夏两国就地停火。西北从此恢复安静。

宋哲宗自幼身体不佳,有肺痨、咳血。也有说法宋哲宗纵欲无度,突然某日“jy不禁,又多滑泄”,终于j尽人亡。

1100年,宋哲宗死了。他死时只有25岁。

宋哲宗还算是有为之君,至少他在在位期间把西夏摆平了。只是朝中新旧党争在他任上依然激烈。

宋哲宗的儿子夭折,死时皇位空悬。

向太后和群臣商量,让宋哲宗的兄弟赵佶ji继承皇位。宰相说赵佶“轻佻”,不适合做皇帝。但向太后中意赵佶,以宋哲宗遗言为名,做主把赵佶接入皇宫。赵佶随即在灵前即位。赵佶就是大名鼎鼎的宋徽宗。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