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392,东林党案

中华世纪谈 392,东林党案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1621年1626年魏忠贤乱政,掀东林党狱。后金侵入辽东,连占沈阳、辽阳、广宁等要地,但在宁远败于明将袁崇焕手下。

朝廷忙于党争,皇帝忙于创作,金兵正在肆无忌惮地蚕食明朝的地盘,一步一步向山海关逼近。

熊廷弼在萨尔浒大败后临危受命前往辽东重整防务。他坐镇最前线,调兵遣将,重新建立起以沈阳为中心的防线,稳定了军心,稳定了局势。

但是不久熊廷弼因为党争之祸被迫辞职。

熊廷弼并非党人。但他跟浙党骨干联姻,并且弹劾过东林党人,被东林党人认定为浙党党人。吏部官员姚宗文是浙党党魁,写信要求熊廷弼举荐自己遭到拒绝,认为熊廷弼是浙党的叛徒,挑毛病弹劾熊廷弼。熊廷弼被迫辞职。

东林党人趁机推荐自己人袁应泰接替熊廷弼。袁应泰是政客出身,只懂政治,不懂军事。他到了辽东之后发布招降令,劝说蒙古人投降明朝。他想借蒙古遭灾之际把蒙古人招致麾下,一则防止蒙古人投靠女真人,二则加强自己的防御力量。别人劝他当心蒙古人叛变。他不以为然,把投降的蒙古人部署到前线。

1621年,努尔哈赤率兵进攻沈阳。

沈阳守军7万,和金兵人数差不多,并且有城墙、火炮防护,易守难攻。金兵硬往里打胜算不大。于是努尔哈赤设计把明军引到城外来打,最大程度发挥金兵善野战的长处。他派兵佯攻诈败吸引明军出城追击。明军果然上当,倾军而出。努尔哈赤一个回马枪将明军击败。明军且战且退,回到沈阳城外。这时城内的蒙古人叛变,破坏吊桥将明军挡在城外。明军立时军心大乱,在金兵的围攻下全军覆没。金兵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沈阳。

努尔哈赤马不停蹄杀奔辽阳。

袁应泰坐镇辽阳,手上有5万军队。辽阳城墙高大坚固,城外护城河,沿河部署了大炮。如果袁应泰立足防守,努尔哈赤绝对打不进来。但是袁应泰跟脑袋被驴踢了一样,主动复制沈阳的败绩。他不用努尔哈赤诱敌便主动出城作战,在部队败回时又拒绝部队进城,强迫部队在护城河外阻击金兵。城内守军空虚,蒙古人趁机作乱,点燃火药库炸毁西城门。金兵趁机杀入辽阳。蒙古人穿着节日的盛装迎接金兵进城。

正在东门城墙上指挥作战的袁应泰见辽阳已经失陷,绝望中自杀殉国。

沈阳、辽阳一丢,整个东北防线就被破掉了。明军不得不放弃辽河以东,退守辽河以西。

辽东战事陷入被动,朝廷又想起熊廷弼。有人建议让熊廷弼回辽东。“使廷弼在辽,当不至此”。当初如果有熊廷弼在,就不会出现现在的局面。朝廷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让熊廷弼官复原职,回去接着守辽东。

但是东林党不放心熊廷弼,给他配班子的时候,让东林党人王化贞去辽东任巡抚。

熊廷弼是辽东经略,是辽东战区最高军事领导人。辽东所有武装力量包括当地驻军、后方调过去的援军、朝鲜盟军都归熊廷弼统一调度。王化贞是辽东巡抚,负责辽东地区的军政,只管当地驻军。在军事上,经略相当于元帅,巡抚相当于将军,经略是巡抚的上级。经略负责筹划。巡抚负责执行。

熊廷弼到辽东后重新布防,要求王化贞集中兵力守住广宁辽宁锦州北镇市。他计划在金兵攻打广宁时,出动水军从海路奔袭辽东,切断金兵退路,趁虚而入直捣黄龙府。

但王化贞不肯听从熊廷弼指挥,派兵据守各个据点,寸土必争,结果分散了广宁的守城兵力。

熊廷弼主张立足于防御,打防守反击。王化贞主张反攻,打全攻全守。两个人作战思路不同,对作战部署意见不一。熊廷弼上书朝廷指责王化贞不听指挥。王化贞上书朝廷指责熊廷弼畏敌惧战。内阁首辅和兵部尚书都是东林党人,无条件支持王化贞。王化贞有人撑腰,更加蔑视熊廷弼的军令。熊廷弼于是被架空。

王化贞的部将毛文龙奇袭镇江镇辽宁丹东得手,取得镇江大捷。朝廷闻讯大喜,更加相信王化贞,打算撤了熊廷弼让王化贞做辽东经略。天启帝没有批准。

党争已经造成将帅失和,军队失去统一指挥。

1622年,王化贞调集部队反攻后金。

熊廷弼也奉朝廷之命出兵配合。王化贞反倒成了熊廷弼的领导。

但是王化贞和朝廷寄予厚望的反攻以惨败告终。王化贞的部将孙得功临阵脱逃造成明军全线溃败。

败兵逃回广宁,引起城内大乱。孙得功逃回广宁后阴谋生擒王化贞然后向努尔哈赤献城投降。王化贞的卫兵发现不妙,护着王化贞逃出广宁。广宁随即落到孙得功之手。

王化贞在南逃路上遇到熊廷弼。熊廷弼听说前线溃败,弃城而逃。王化贞手里已经没有了军队,熊廷弼手里还有五千军队,王化贞请求熊廷弼和他一起夺回广宁。

熊廷弼拒绝。他讥笑王化贞你不是说给你六万军队就能荡平金兵吗结果如何

熊廷弼沿途收集溃败下来的军民,进入山海关。

两天后,金兵杀至广宁。叛将孙得功把金兵迎进广宁。

广宁丢了,辽西防线崩溃。明军不得不放弃辽西,全线退守山海关。

广宁兵败震惊了朝廷。天启帝将王化贞逮捕下狱,将熊廷弼撤职查办。兵败之罪的主要责任人应该是王化贞。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是东林党人,将熊廷弼和王化贞都判为死刑。

“廷弼令汪文言贿內廷四万金祈缓,既而背之。魏忠贤大恨,誓速斩廷弼。”熊廷弼托朋友汪文言贿赂魏忠贤四万两白银请求改判死缓。但改判实现后,熊廷弼并没有按照事先约定付给魏忠贤“四万金”。魏忠贤大怒,发誓报复,再次改判熊廷弼斩立决。熊廷弼被杀后,“传首九边”,首级被送往各边镇展出,作为弃城而逃的警示。

这还不算完。魏忠贤余怒未消,以“通贿案”将汪文言下狱审讯,让他交代熊廷弼的“四万金”到底跑到哪去了。汪文言跟东林党人交往甚密。东林党大臣杨漣曾经上书弹劾魏忠贤。魏忠贤便借“通贿案”株连东林党人,逼迫汪文言承认贿赂内廷未遂转而贿赂内阁,把“四万金”分送杨漣、左光斗等人。“通贿案”把东林党六位骨干拉下水,并且成为魏忠贤绞杀东林党人的序幕。

魏忠贤让人炮制一份东林点将录,对天启帝说东林党人结党营私。在古代,结党就是犯罪,就是图谋不轨。天启帝下令彻查。

于是,魏忠贤指挥东厂特务追查东林党人。一场大逮捕随即在全国展开。很快,东林党人杀的杀,关的关,贬的贬,销声匿迹。东林学院都被魏忠贤拆了。

东林党遭到驱逐后,朝廷的党争问题倒是解决了。朝中只剩下一个党,阉党。

魏忠贤驱逐东林党人惹恼了东林党大佬孙承宗。

孙承宗是天启帝的老师。他在广宁兵败后毛遂自荐去山海关督师。天启帝让他经略山海关、蓟州、辽东、天津、登州、莱州,也就是让他担任环渤海湾的最高军事领导人。

孙承宗到了前线,依重将军袁崇焕、祖大寿,在加强防御的前提下积极反攻。他通过筑城建墙,把防线一点一点往前顶,“修复大城九、堡四十五,练兵十一万,拓地四百里”。他把防线一直推到宁远辽宁葫芦岛兴城市至锦州,基本收复了辽西。

努尔哈赤慑于孙承宗的威势,不敢轻易西进,转而消化巩固已占领区。金兵进攻旅顺、镇江,把明军插在辽东的两颗钉子拔掉。毛文龙兵败退往皮岛朝鲜平岛,坚持在敌后牵制敌军。

孙承宗正准备水陆并进收复辽东之时,朝中形势剧变,魏忠贤驱逐东林党人,完全控制了朝局。

孙承宗忍无可忍,以给皇帝祝寿的名义回京面圣,准备弹劾魏忠贤,搭救东林党人。

魏忠贤闻报又惊又怕,跑到天启帝面前痛哭流涕,称孙承宗带兵进京是来“清君侧”的。

天启帝相信魏忠贤是忠臣,岂能允许孙承宗“清君侧”,下令禁止孙承宗回京。

孙承宗那时已经到达通州,接旨不得不返回山海关。他知道自己不再被皇帝信任,主动辞职回家。

魏忠贤改派阉党高第接替孙承宗。

努尔哈赤听说经略换人,认为有机可乘,立即向辽河集结军队,准备恢复对明朝的攻势。

高第得报惊慌失措,下令关外驻军全部退守山海关。

袁崇焕驻守宁远,抗令不遵,誓与宁远共存亡。他对高第说,“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我既然是宁远的守将,就应该死在宁远。我肯定不会离开宁远。他劝高第不要放弃关外。关外不守,关内也守不住。

高第不听,不理袁崇焕,自顾自撤兵而走。

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十余万杀过辽河,包围了宁远城。

宁远只有万把守军。“中外谓宁远必不守”,大家都以为宁远肯定完了。但是出乎大家意料,这么个弹丸小城不但挡住了金兵的侵略步伐,还把努尔哈赤送上了西天。

袁崇焕身先士卒亲率宁远军民抗击金兵,“枪炮药罐雷石齐下”,让金兵始终无法越雷池一步。努尔哈赤忍不住上前督战,结果被袁崇焕的“红夷大炮”击伤,不久毙命。

红夷大炮是明朝从欧洲进口的巨炮,射程远,精度高,是当时威力最大的武器。

金兵久攻不下伤亡无数,不得不撤围而去。宁远之战以明军的胜利而告终。

喜讯传来,北京城一片欢腾。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