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394,袁崇焕之死

中华世纪谈 394,袁崇焕之死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1628年1630年 崇祯帝以袁崇焕为帅防御后金。后金偷袭北京。崇祯疑袁崇焕通敌,杀之。

屋漏偏逢连阴雨,外患未除添内忧。

陕西民变爆发后,崇祯在应付辽东战事的同时,不得不分兵陕西。

国库空虚。为了凑齐军费,崇祯把内帑皇家私人金库都拿出来,并且变卖了宫中收藏的人参和金银器具。他自己使用木制或铁制的器具。妃子陪葬都以铜铁代替金银。

崇祯即位后着手纠正前朝弊政,撤除了百姓痛恨的矿监税吏。但对于横行于世的贪官污吏和愈演愈烈的贪污**,他却没有勇气和能力根除。对于长期以来的财政拮据,他也想不出好办法解决。

别看皇帝穷得叮当响,他手下的臣子个个富得流油。李自成打进京城后搜刮了七千万两白银。这些钱要放到辽东,打个十年八年也用不完。

崇祯最操心的是辽东战事。他上任后召见了闲赋在家的袁崇焕,商讨东北局势。袁崇焕在崇祯面前慷慨陈词,立下军令状保证五年之内收复东北。崇祯龙心大悦,破格提拔为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让他全权负责关内外的防务,并赐尚方宝剑一把,允许他先斩后奏。

袁崇焕怀抱尚方宝剑走马上任,重赴辽东前线。

袁崇焕一到宁远就碰到军营闹饷。当兵的好几个月没领到工资了,聚众闹事,绑了宁远的巡抚和总兵相当于军分区司令。这事不及时处理很可能会酿成兵变。袁崇焕没进官衙直接就奔了兵营。

袁崇焕进入兵营时闹饷已被平息。宁远政府拿出所有的钱并且找商户借贷了一部分补发了欠饷。但袁崇焕要整顿军纪,不允许类似事情再次发生。

袁崇焕下令将领头闹事的人绑了砍头示众,并且发话下去以后谁再敢闹事一律杀无赦。

袁崇焕守辽东要从严肃军纪开始,不仅当兵的不听话要砍头,当官的不听话照砍不误。

袁崇焕计划派人去皮岛“理饷”,也就是管理粮饷,遭到毛文龙的拒绝。毛文龙“恶文臣监制”,不愿受文官的监督牵制。袁崇焕对毛文龙起了杀心。

袁崇焕借口视察皮岛,过去就把毛文龙杀了。他有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

袁崇焕杀毛文龙是非常争议的一件事。袁崇焕给毛文龙列了12条该杀之罪,公之于众。这12条罪状包括拒绝文官监军、虚报战功、冒领粮饷、强娶民女、私自和外商贸易、给魏忠贤塑像、没能收复失土等。这些罪名数量不少,但罪不至死。

比方说,毛文龙之死的dhs是不肯接受袁崇焕给他派的文官监军。袁崇焕说他专权独断。但是袁崇焕自己也不要监军。袁崇焕上任之初就跟崇祯提条件要我干就得给我全权,不受任何人牵制。崇祯答应了他,并给他尚方宝剑,允许他“便biàn宜行事”。袁崇焕不要监军无罪,别人不要监军就是死罪,谁服气啊毛文龙手里也有尚方宝剑,也有“便宜行事”的权力,怎么就犯了该杀的罪呢

袁崇焕指责毛文龙为魏忠贤立塑像。其实袁崇焕也为魏忠贤建过生祠给活人建的纪念堂。魏忠贤当权时,给魏忠贤拍马屁的人多了去了。袁崇焕上奏折时吹捧魏忠贤是“稷契夔kui龙”尧舜时代的名臣。

他说毛文龙镇守皮岛8年也没能收复东北失土。以当时的条件,毛文龙能守住皮岛就不错了,收复失土勉为其难。并且,虽然说毛文龙没能收复失土,但他在北面牵制住金兵,使金兵有后顾之忧不敢放胆南下。毛文龙这也是有功的。

如果崇祯杀袁崇焕是自毁长城,袁崇焕杀毛文龙也是自毁长城。大敌当前,本是团结一切力量抗敌的时候,他们却在那里窝里斗。

袁崇焕杀了毛文龙的消息传到北京。“帝骤闻,意殊骇,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袁崇焕是二品,毛文龙是一品,级别比袁崇焕还高。毛文龙因为在东北立下无数战功被皇上封为太子太保、从一品。这虽然只是名誉衔,他的实职只是总兵,但毕竟是朝廷大员。袁崇焕说杀就杀了,也不打招呼,这不能不让崇祯感到震惊。

最要命的是,袁崇焕使别人误解是皇帝要杀毛文龙而不是他自己。他杀毛文龙时把皇帝赐给他的尚方宝剑亮出来,一剑砍掉毛文龙的头。用皇帝的剑杀人,这不跟借刀杀人一个意思吗。把坏事推到皇帝身上,嫁祸于人,崇祯能高兴吗

但人已经死了,说什么都晚了。现在手头可用之人只有袁崇焕,崇祯还指望袁崇焕五年收复国土,只能接受既成事实。

但崇祯在心里给袁崇焕记下一笔。

毛文龙死了,皇太极摆宴庆贺。金兵但凡南下攻明,毛文龙必出来活动,让金人心存顾忌。现在好了,金人没了后顾之忧。

皮岛上的明军人心散了,替毛文龙寒心,不愿为袁崇焕卖命。

1629年,皇太极倾巢出动南下侵明。

后金这些年一直在不断扩充军队。皇太极把降服的蒙古人和汉人编入军队,建立了蒙八旗和汉八旗。金军数量已经达到数十万人。

皇太极南侵不敢碰袁崇焕,而是绕过山海关,取道蒙古长途奔袭北京。袁崇焕闻讯大惊,急忙亲率骑兵驰援。他在蓟州截住皇太极。皇太极见袁崇焕来了,马上绕道向西而走。

西边是北京。袁崇焕马上意识到皇太极是打北京的主意,急忙率兵抢先一步来到北京。袁崇焕前脚到,皇太极后脚来。京城震惊,都骂袁崇焕引狼入室。

朝野都知道袁崇焕跟皇太极私自议和的事。虽然袁崇焕说他是假议和,但仍打消不了朝廷对他的疑虑。前线将领的任务是打仗,没有权力议和,瞒着朝廷和皇帝私下跟对方接触便有通敌的嫌疑。

这回皇太极“跟着”袁崇焕杀到北京,人们马上联想起袁崇焕跟皇太极私下议和的事,都说袁崇焕跟皇太极串通,想让皇太极以武力逼迫明朝同意议和。

崇祯也开始怀疑。另外,袁崇焕不经请示便自作主张把边镇部队拉到京城,这也让崇祯心里犯嘀咕。

袁崇焕不知道这些事,到北京后禀报皇上说要我要带兵进城,让长途跋涉的将士们好好歇歇脚。

通常情况下,勤王部队不进城,在城外作战。袁崇焕要求带兵进城更加让崇祯疑心。

崇祯一口拒绝。你把敌人领到家门口还不算完,非得领进门啊。你们是哪头的我还不知道呢,谁敢让你们进门

崇祯只允许袁崇焕一个人进城。他把他叫进皇宫好言勉励,没有半句责备之语。大敌当前,用人之际,崇祯不能不讲究一下策略。私自议和以及金兵入关等问题等打完仗再说不迟。

金兵在北京城外肆意烧杀抢掠。袁崇焕依城防守,不为所动。受害百姓迁怒于袁崇焕,互相传唱歌谣“投了袁崇焕,鞑子跑一半”。意思是只要朝廷把袁崇焕投入监狱,鞑子兵不战自退,直言袁崇焕通敌。

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等勤王部队陆续赶到北京,和袁崇焕一起在城外布防。

金兵将北京四面围住,发动强攻。明军和金军展开大战。

依靠城头炮火的支援,袁崇焕以少胜多击退了皇太极凶猛的进攻。战斗中袁崇焕亲自率兵作战,铠甲上中的箭象刺猬一样,并且险些死在金兵的刀下。

袁崇焕死战击退金兵,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金兵向东撤走。一个被金兵抓获的宦官趁乱逃走,回到皇宫。他向崇祯报告,说他在金营听人说,皇太极此番前来是应袁崇焕之约。

宦官不知道这是金人的反间计。金人故意说话让他听到,然后偷偷放走了他。

崇祯信以为真,让人把袁崇焕叫来。

袁崇焕面见皇上。崇祯劈头盖脸质问他你为什么不请示不汇报就擅杀毛文龙金兵为什么能够长驱直入杀到北京

“崇焕不能对。”袁崇焕无言以对。不知道袁崇焕是被问蒙了还是理亏。

崇祯认为袁崇焕是默认了指控,大喝一声来人啊,把“欺君通敌”的袁崇焕给我抓起来。

袁崇焕立即被押人锦衣卫大狱。

袁崇焕被抓,手下将士人心惶惶。袁崇焕手下大将祖大寿担心受到株连,率兵东去,攻破山海关,北上锦州。

崇祯大惊,急忙让袁崇焕在狱中写信召回祖大寿。崇祯命人转告祖大寿,希望他立功为袁崇焕赎罪。祖大寿得信后率军返回山海关。

皇太极撤离北京还没走远,听说袁崇焕下狱、祖大寿北返,立即带兵杀了一个回马枪。

金兵再次强攻北京。祖大寿带走了战斗力最强的辽东部队,第二次北京保卫战险象环生。满桂兵败,战死沙场。

但是皇太极击败勤王部队后没敢进攻北京城。因为明军的增援部队从四面八方赶往北京,金兵南下途中攻陷的城池已经陆续被明军收复。皇太极担心后路被断,放弃攻城,率军一路又杀了回去。

北京侥幸逃过一劫。

再说崇祯把袁崇焕下狱,一直没想好怎么处置袁崇焕。

阉党残余恨内阁大臣钱龙锡主持追查阉党,想借袁崇焕案搞倒钱龙锡。钱龙锡是袁崇焕的举荐人。阉党便指责钱龙锡跟袁崇焕是朋党,对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私自议和事先知晓但隐瞒不报。

崇祯最恨结党,尤其是朝臣跟边将互相勾结,下令将钱龙锡下狱。通过审讯,锦衣卫上报钱龙锡“私结边臣,蒙隐不举”罪名成立。崇祯下令处死袁崇焕,将钱龙锡判了个死缓。

袁崇焕案引起朝内连锁反应。曾经支持过袁崇焕的人被追究连带责任。内阁大换血,引发各派势力内斗。各种党派势力又开始角逐朝廷。朝廷又乱套了。

崇祯从此不再相信将军们,往军队派宦官监军,监视军队的一举一动。宦官势力在魏忠贤倒台后重新崛起。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