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外一章 谁杀了宋教仁

中华世纪谈 外一章 谁杀了宋教仁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被刺案是民国时期乃至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大案,也是一个迷案。

究竟是谁杀了宋教仁至今众说纷纭。

刺杀案发生后震惊全国。

袁世凯下令上海警方全力缉拿凶手。

刺杀案发生在上海租界。租界警方很快抓到刺客。刺客叫武士英,是一个落魄的退伍军人。从武士英身上搜出一张名片,上面写着上海青帮老大应桂馨的大名。警方反手又抓了应桂馨。

也有说法是知情人告发应桂馨雇凶杀人。警方先抓了应桂馨,后抓的武士英。

总而言之,杀害宋教仁的凶手都被抓到了。

但是凶手移交中方警察后,武士英得急病死在了狱中,应桂馨在帮会同伙的帮助下越狱而逃。案子转眼又成了无头案。

警方搜查应桂馨的家,搜出一叠电报,是应桂馨跟国务秘书洪述祖的来往电报。电报虽然在关键之处都使用暗语,但能看出来应桂馨是替洪述祖办事的。有理由怀疑,刺杀宋教仁是受北京方面的指使。

但是洪述祖闻讯逃走使破案线索再次中断。这案子审不下去了,只能暂时作为悬案挂起来。

民间对此案议论纷纷,什么说法都有。

洪述祖没有杀宋教仁的动机。杀了宋教仁对他没有任何好处。他一定也是奉命办事。

那他又是奉谁的命令呢洪述祖的顶头上司是赵秉钧。宋教仁谋求内阁总理职位,对赵秉钧构成直接威胁。所以赵秉钧有杀宋教仁的动机。但是赵秉钧的顶头上司是袁世凯。宋教仁是袁世凯的政敌。袁世凯也有杀宋教仁的动机。那么到底是谁要杀宋教仁呢

袁世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认定为杀害宋教仁的幕后黑手。有人把猜测作为事实,说袁世凯指使手下谋杀了宋教仁,并且杀人灭口把包括赵秉钧在内的知情人全部谋杀。虽然作为“窃国大盗”,袁世凯清除障碍为称帝铺路似乎合情合理,但毕竟没有证据证明袁世凯做了这些事。

从应桂馨那里搜出一封电报,上面提到了袁世凯的名字。这封电报被一些人当做袁世凯参与谋杀的证据。

这封电报是洪述祖发给应桂馨的,上面说应桂馨从日本搞到了同盟会两巨头黄兴和宋教仁的丑闻诸如黄兴和妓女的合影、宋教仁被诉诈骗罪的传票,“总统阅后颇喜”。

这封电报也许能证明应桂馨、洪述祖是为袁世凯做事,但不能证明袁世凯就是杀害宋教仁的幕后黑手。搜集国民党党魁的黑材料只能说明袁世凯这人不厚道,说明不了别的。搜集政敌的黑材料然后抹黑对方是议院斗争的常见手段。美国总统竞选也经常出现互相泼脏水的情节。美国总统尼克松为了搜集政敌情报不仅搞窃听还整出一个著名的“水门事件”。但是杀人这种极端手段很少被采用,风险太大。

被查获的电报里有一封洪述祖给应桂馨布置任务的电报,任务是“毁宋”。洪述祖后来被抓,承认“毁宋”确有其事,但是他解释说“毁宋”的意思是“毁宋宋教仁的名誉”,并不是让应桂馨杀了宋教仁。刺杀宋教仁是应桂馨自作主张。他还交代说“毁宋”的指示来自赵秉钧,并且赵秉钧暗示这是袁世凯的意思。但是洪述祖说这番话时赵秉钧和袁世凯都已经死了,他的口供死无对证。凭借一面之词,不能断定袁世凯是否下过“毁宋”的命令,更别提杀宋的命令。

即便没有证据,袁世凯也难以摆脱杀宋的嫌疑。因为他有杀宋的动机,并且是宋教仁之死的受益人。

宋教仁口口声声说要搞内阁制,最大程度地限制总统的权力,要让国民党控制的国会来制订宪法,甚至放出话来要扳倒袁世凯。宋教仁一直跟袁世凯对着干,是袁世凯最大的政敌。袁世凯有除之而后快的动机。

国民党一直在暗中策划倒袁。在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之后,国民党同盟会中就传出“二次革命”的声音。第一次革命也就是“辛亥革命”是跟皇帝夺权,推翻清王朝。第二次革命就是跟袁世凯夺权,推翻袁世凯,把总统之位再夺回来。

顺便说一句,其实早在孙中山让位袁世凯之前,同盟会就搞过针对袁世凯的刺杀行动。京津同盟会暗杀部的人埋伏在袁世凯回家的路上,往袁世凯的马车上扔炸弹。炸弹炸死了袁世凯的卫队长,但没伤着袁世凯。虽然这次未遂刺杀没有证据表明是受孙中山指使,但孙中山是直接受益人。

所幸刺杀没有成功。否则,孙中山也许能保住大总统的位子,但满清也能保住皇帝的位子。和平解决满清退位的计划告吹。中国将陷入南北混战。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同盟会密谋倒袁。时任内阁农林总长的宋教仁拉内阁总理唐绍仪加入同盟会。宋教仁不仅在农林方面提出施政方针,在内政外交方面“亦参赞大政方针”。当时内阁被称为“唐宋内阁”。宋教仁试图借助唐绍仪架空袁世凯。

袁世凯跟唐绍仪的权力之争在谁有权任命直隶总督问题上达到**。他们不是在争直隶都督谁做合适,而是在争总统和内阁到底谁说了算。

袁世凯挤走唐绍仪后,国民党认为袁世凯跟内阁争权就是要搞独裁,搞复辟,想当皇帝。国民党内部倒袁声音更大。

国民党曾想利用黎元洪杀张振武的事弹劾袁世凯,但没有成功。那时国民党在参议院的势力还不足以左右政局。

现在不同了,国民党是参议院第一大党,有能力左右政局。国民党人已经忍不住在公开场合讲倒袁的事了。

国民党要倒袁。袁世凯不肯束手待毙设法反击。这在逻辑上是成立的。

但反击要不要用暗杀的手段答案是有可能。

当时人们还不适应议院斗争,还抱着斗不过你就弄死你的旧思维,暗杀是反击政敌的常用手段之一。

当初在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时,同盟会跟光复会争当浙江总督。光复会原是同盟会成员之一,后来跟孙中山闹翻退出同盟会。光复会会长章太炎提名副会长陶成章为浙江总督。同盟会的陈其美对浙江总督一职垂涎已久,派蒋介石潜入医院枪杀了陶成章。

暗杀在当初是政治斗争的常用手段,但危险性较高,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并且暗杀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目的。比如说陈其美杀了陶成章也没能如愿做上浙江总督。光复会的宣传部长蒋尊簋gui被推举为浙江总督。陈其美受到舆论的怀疑,没吃着羊肉,反惹一身骚。

袁世凯即使动用暗杀手段对付同盟会,杀宋教仁也没什么意义。因为国民党还有黄兴、汪精卫、胡汉民等大佬,更别说还有一个孙中山。国民党不会因为宋教仁死了就群龙无首分崩离析。袁世凯杀宋教仁解决不了问题。国民党仍然是第一大党,仍然可以继续倒袁。如果东窗事发,不用国民党倒袁,袁世凯自己就倒了。杀人是下下策,弊大于利。

袁世凯也没到狗急跳墙的地步。他不必太担心宋教仁也不必太担心国民党。国民党倒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当时袁世凯的地位无人能撼动。除了袁世凯没人做得了总统的位子,包括孙中山。孙中山因为党内分歧,主要是跟宋教仁的分歧,已经基本脱离了国民党。他的国民党理事长的头衔是名誉头衔。国民党的实际当家人是宋教仁。宋教仁不会拥戴孙中山为总统,但是他自己也做不了总统。他的威望跟袁世凯比差远了,几乎无功于国家。宋教仁也有这个自知之明。他曾计划以黎元洪取代袁世凯。黎元洪是武昌起义的领导人,在革命党人中间号召力最大。但是黎元洪的声望也没法跟袁世凯比。并且黎元洪杀张振武已经跟国民党结下了梁子。即便是宋教仁推举黎元洪也不一定能得到国民党支持。在没有合适人选的情况下,总统之位非袁世凯莫属。国民党即使不想让他当也得让他当。

威胁不到袁世凯的总统之位,国民党倒袁也就不能实现。袁世凯也就没有杀宋教仁的迫切必要。

不过宋教仁可以利用国民党在参议院的势力给袁世凯制造麻烦。倒袁不成就架空袁世凯。宋教仁的中策就是通过国会制定宪法,搞大内阁小总统,最大限度地限制总统的权力。但作为政坛的老油条,袁世凯对权力斗争不会束手无策。国民党想架空袁世凯并非易事。现行临时约法就是内阁制,也没能架空袁世凯。袁世凯在跟内阁和参议院的权力斗争中也没动过杀人的念头。

当然,国民党的势力今非昔比。国民党议员占参议院近一半席位,随便一划拉就能达到三分之二的绝对多数。但是宋教仁想利用第一大党地位左右国会也不容易。第二大党共和党与第三、第四的民主党、统一党合并而成进步党,使支持袁世凯的议员人数占国会议员总数的26,正好超过四分之一。进步党成事肯定不足,但败事绝对有余,可以搅和得国民党难以成事。如果进步党缺席国会,国会达不到四分三的法定开会人数,任何重大决议都做不了。再说国民党本身也是一大帮小党组成,不一定都听宋教仁的,想拿到三分之二多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那时候的党的概念还很模糊。对于很多人来说,建党入党只是一个升官发财的机会。以前知识分子通过科举做官,现在没科举了,只得通过入党谋个一官半职。党的分分合合也说明了大家没有什么政治原则,都是为利而来,为利而去。如果有人使用威胁利诱的手段,议员会出于趋利避害的考虑会选择屈从。就像当时军方威胁要解散国会时,议员赶紧通过了内阁名单。

袁世凯手里掌握着实力最强的北洋军,控制着首都。在袁世凯的手心里跟袁世凯作对,议员得有足够的胆量。宋教仁即便够胆,手下议员不一定够胆。所以袁世凯不必对宋教仁乃至国民党担心,也没有太大必要杀宋教仁。

宋教仁对袁世凯的地位暂时构不成威胁,但对内阁总理赵秉钧却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威胁。宋教仁主张总理应该国会推选而不是总统指定,并且准备以第一大党领袖的身份出任总理。这意味着赵秉钧的总理做到头了。

大家因此怀疑,赵秉钧可能为了保住总理的位子对宋教仁下了毒手。

当时社会上普遍怀疑赵秉钧。从应桂馨那里起获一本电报密码本,经查是赵秉钧给的。并且在一封电报里,赵秉钧跟应桂馨以兄弟相称,虽然没提刺杀的事但至少是在直接安排应桂馨去做什么事。应桂馨在刺杀宋教仁前后给洪述祖发过四封电报,通告刺杀计划及刺杀成功的消息,里面有“乞转呈候示”、“请先呈报”等语。应桂馨让洪述祖“呈”给谁最大的可能就是赵秉钧。至于赵秉钧是否需要进一步呈报不得而知。

赵秉钧跟大家坦白,那人是我的特派员,我给他密码本很正常。他雇凶杀人跟我没关系。但是大家不信。

当时国民党控制着上海。上海警察局传唤赵秉钧来上海接受审讯。赵秉钧不肯去。这更加深了人们对他怀疑。

赵秉钧百口莫辩,只得辞职隐居。袁世凯任命段祺瑞接替他做内阁总理。

其实当时也有人怀疑孙中山是幕后黑手。因为刺客武士英是共进会成员。共进会的会长是应桂馨。应桂馨出身青帮,做过陈其美的谍报科长、孙中山的总统府卫队司令。两人跟国民党同盟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洪述祖和赵秉钧虽然是袁世凯的部下却跟国民党关系密切。“黄兴宣称赵秉钧及全体国务员加入国民党”。赵秉钧的总理一职就是黄兴向袁世凯推荐并获得参议院通过的。这也就是说刺杀宋教仁的相关人员都是国民党那条线上的人。袁世凯使用国民党那条线上的人去杀国民党的党魁有些说不通。孙中山找他们做这件事才显得顺理成章。也就是说宋教仁死于国民党内讧。

孙中山为什么杀宋教仁很简单,孙中山跟宋教仁也是政敌。宋教仁跟袁世凯争总统、跟赵秉钧争总理的同时跟孙中山争国民党的老大。孙中山是被宋教仁排挤出国民党的。孙中山能不恨他

但是孙中山已经离开国民党,不便直接布置暗杀,必须找个代理人。这倒也不是难事。国民党两位重量级人物黄兴和陈其美是他的拥趸,号称左右股肱。其中陈其美是上海都督,控制着上海。并且他还是青帮大字辈的大佬。上海帮会包括应桂馨都听命于他。陈其美想在上海杀宋教仁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暗杀也符合帮会的做事风格。

杀宋教仁可以一石二鸟,一则助孙中山回归国民党,二则嫁祸袁世凯为“二次革命”造势。

当然,无论袁世凯、赵秉钧还是孙中山都是杀宋的嫌疑人,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们是凶手。

最早人们认为赵秉钧是最大嫌疑人。后来袁世凯成了“窃国大盗”,宋教仁案的最大嫌疑人也随之变成袁世凯。现在的怀疑对象倾向于多元,赵秉钧、袁世凯、孙中山都是嫌疑人。

孙中山在当时的表现非常激进,有时候就像一个搅屎棍,唯恐天下不乱。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不惜做任何事。连出卖国家主权的事都做的出来,还有什么事不敢做为了坐实临时大总统,他差点破坏了南北和谈。为了夺回gd领导权,他杀宋教仁也不是不可能。他取得gd领导权后立即打响了中国分裂的第一枪。

刺杀宋教仁是历史疑案,直到现在也无法定案。究竟是谁幕后指使杀害宋教仁无人知晓。但有一点很清楚,中国的议院政治刚开始便走入歧途,并且越走越远。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