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外一章 孔子小传1

中华世纪谈 外一章 孔子小传1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创始人,被后人尊为文圣。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

他是“宋微子之后”,也就是商朝遗民。但在他曾祖的时候孔家搬到鲁国定居。所以他祖籍是宋国,但户口所在地是鲁国。

他的父亲叫叔梁纥hé。叔梁纥连生九个闺女,好不容易生出个儿子还是个残疾。一心求子的叔梁纥坚持要生下去,怎奈妻妾年事已高宣告停产。叔梁纥于是再娶颜徵在继续未竟的生子事业,终于生下了孔子。

史记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野合”两字引来诸多争议。

叔梁纥那时已经年过七旬。这么大年纪还有没有生育能力让人怀疑。东晋拾遗录记载“夜有二苍龙自天而下,来附征在颜徵在之房,因梦而生夫子”。宋代太平御览记载“孔子母徵在游大冢之陂,睡,梦黑帝使请己往,梦交,生丘”。这些野史记载与正史的“野合”联系起来引人遐想。半夜进入颜徵在房间的是神还是人

不过力挺孔子的人坚持认为“野合”只是指老夫少妻不合礼法而已。孔子是叔梁纥的亲生儿子不假。

孔子降生后不久,叔梁纥死了。孔子娘俩被赶出孔家。孔家为什么要这么做不得而知。通常情况下,无论出现怎样的家庭矛盾,自家的子嗣都不会被抛弃。

后来,颜徵在死了。孔子想把母亲与父亲合葬,竟然不知道父亲的坟地在哪,多亏邻居的指点才找到父亲的坟地。这说明孔家与孔子关系断的非常彻底。

鲁国的权臣阳虎宴请鲁国的士人。孔子去参加被阳虎拒之门外。阳虎不承认孔子的士人身份。按理说贵族的孩子肯定是贵族。叔梁纥是鲁国的大夫。按照礼法,大夫的嫡子是大夫,庶子是士人。孔子如果是叔梁纥的儿子最起码也是士人。但他的士人身份竟然不被承认。

种种迹象让人怀疑,孔子究竟是不是叔梁纥的亲生儿子。

孔子属于自学成才。他没上过学。

那时没有义务教育一说。只有贵族的孩子和有钱人的孩子才有机会上学。当时的学校分两类,官学和私学,也就是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官学只招收贵族子弟。孔子的贵族身份不被承认,自然也就没资格进入官学。私学倒是随便进,但需要收取学费。孔子娘俩孤儿寡母糊口都是问题,那里有闲钱交学费

孔子“年少好礼”,从小就喜欢礼法方面的东西,整天摆弄各种礼器,以模仿各种礼仪为乐。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时孔子立志做学问。十七岁时已经小有名气,有了慕名而来的追随者。

孔子19岁结婚,娶了宋国的一个姑娘。因为孔子是商朝后裔,按照商人的规矩不能和外人通婚。

孔子的婚姻生活显然并不美满。后来孔子把老婆休了。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这句话一直被当做孔子歧视女性的例证。其实这不过是孔子对自己婚姻生活的感慨罢了。

孔子20岁参加工作,担任文书、库管之类的小吏。并在同年有了儿子孔鲤。

在23岁时候,孔子辞职下海开办了一所民办学校。孔子因此成为一名光荣的民办教师。后人把孔子作为老师的祖师爷。小孩上学头一天要先拜孔子再拜先生。

现在也有人呼吁将孔子的生日9月29日,作为民办教师节。

不过孔子并非中国第一个民办教师。比孔子早一百年的柳下惠就是一个民办教师。柳下惠也是鲁国人。

孔子的学校面对普通大众,不设任何门槛。如果说有门槛的话,那就是“束脩xiu”,也就是十条腊肉的见面礼。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能交得起学费,都可以来学校上学。毕竟孔子的学校是民办的,没有的财政拨款,也没有慈善捐助,不收学费无法维持运营。圣人也是要养家糊口的。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文献主要指“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也就是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这六本书被称为“六经”。后来乐经失传了,只剩下五经。“五经”和“四书”一起成为后世儒生的必修课。

有人认为“孔子以六艺教”是指孔子教授“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其实不然。那六门功课是官学的教学内容。

礼是礼法,包括吉礼祭神、祭祖等、凶礼葬礼、哀悼等、军礼检阅、出征等、宾礼接待宾客、嘉礼成人礼、婚礼等。乐是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礼乐通常配套使用。

射是射箭的技法。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这两样都是军事技能。

书相当于语文。数相当于数学。这属于基础知识教学。

顺便说一句,古代数学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水平,能进行加减乘除、开方、分数、一元一次方程等简单的计算,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田亩的面积、边长以及赋税分担比例计算等。

那时候算数是用算筹小棍而不是算盘,因为那时还没发明算盘,用小棍横横竖竖地摆放表示0到9的数字。

那时候算道题麻烦死了,得准备一大把的小棍,摆一院子。刮三级以上风不能上数学课,担心小棍被风刮乱了。

官学所传授的六艺是准备做官的人必须掌握的技能。官学的学生都是贵族。他们生下来就准备做官的。

孔子招收的学生主要是庶民,没资格做官。庶民做官属于破格录用。他们学官的六艺用途不大。

再说孔子也没有能力教官学的六艺。比方军事技能,孔子没当过兵也置办不起战车,怎么教学生作战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教的六艺都是书本上的学问。

据说孔子一生收过三千学生。其中通过全部“六艺”考试拿到毕业文凭的有七十二个,人称“七十二贤”。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学指导思想。他经常告诫他的学生们做学问就要“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自己也是身体力行,在工作之余勤学不辍,并且周游列国,访名师拜高人。曾“问礼于老聃老子,学鼓琴于师襄子鲁国乐官,访乐于苌弘周国大夫,精通乐理”。还向著名学者郯tán子学习过官制。

他钻研的方向是礼乐方面。通过不懈的努力,他对礼乐方面的学问越来越精通,名气越来越大。

齐景公访问鲁国的时候专门拜访过他,讨教礼乐方面的问题。不过齐景公更关心的是如何成就霸业。孔子给他的建议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他拿秦穆公破格提拔百里奚为例,希望国君能给庶民做官的机会。

孔子在35岁的时候去齐国求职,做了齐国丞相高朝子的家臣。看来民办学校的生意不是太好。

齐景公听说孔子来齐国了,把他叫来见面。

齐景公问他如何才叫以礼治国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君要有君的样子。臣要有臣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分清上下尊卑,各守本分,国家就好治理了。

齐景公同意他的说法。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那国家就乱套了。

齐景公问他我具体该怎么做才能治理好国家呢

孔子说“政在节财”。国君懂得节俭,百姓的负担就轻一点。做为国君应该以仁心对待百姓。

孔子来齐国的路上,路遇一个妇人哭坟,哭得非常痛。他过去打听怎么回事啊妇人说,这地方有老虎。前不久我舅舅让老虎吃了,我老公也让老虎吃了,如今我的儿子也让老虎吃了。孔子非常纳闷,那你怎么不赶紧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苛政猛于虎也”。

所以孔子认为施行仁政应该成为国君的基本工作方针。

齐景公认为他说得很好,打算封孔子做官,但被他的宰相晏子拦住。

晏子说儒生都是些耍嘴皮子的,干不了实事。他们太拘泥于古礼。你瞧他连上台阶先迈哪只脚都要琢磨一番。他来齐国做官还不得把齐国百姓累死。他那套繁文缛节的礼仪,咱学一辈子也学不完啊

齐景公对晏子言听计从,于是不用孔子。

孔子的执政理念跟齐国大夫合不来。齐国大夫恨不能弄死他。“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齐景公也没办法,只好婉言请孔子走人。

孔子被齐景公辞退后返回鲁国。

回到鲁国的孔子继续办学。因为得到过齐景公的赏识,又有在齐国的从政经历,孔子的名气更大。慕名而来的学生更多了。 ,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