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外一章 孔子小传2

中华世纪谈 外一章 孔子小传2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回到鲁国的孔子继续办学。因为得到过齐景公的赏识,又有在齐国的从政经历,孔子的名气更大。慕名而来的学生更多了。

学校作为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通常会成为知识分子沙龙。孔子在教学工作之余经常和弟子们一起聊天,从社会八卦到施政得失无所不谈。

孔子曾对“郑人铸刑书”发表过看法。郑国把刑法的条文铸在鼎上公之于众。孔子对此大不以为然。

孔子主张德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反对法治,认为“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用政令来指导,靠刑罚来整顿,百姓只关心怎么能脱罪免罚,而没有了廉耻之心。

按照孔子的意见,没必要制定法律,就按照礼法去做就可以了。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低的没法再低的标准。做人只要不触碰底线就算成功,那要求太低了。应该严格按照礼法的规定去做,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即便要制定法律,也应该内部掌握,绝不能公开。因为你一旦公开,百姓就会按照法律去做。只要不违法,百姓才不在乎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不道德。百姓的道德水平就会被拉低。

并且,法律规定得再细也会有漏洞。百姓会跟你咬文嚼字死抠法律条文。能言善辩的人即使犯了法也能想办法免于处罚。这样的话,执法者的工作就不好做了,明知道这人做的不对,但没办法处罚他以儆效尤。如果没有法律,执法者认为这人做错了事就可以处罚他,认为后果严重影响恶劣还可以加重处罚。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你越是不清楚法律规定是什么,你越会谨慎言行,生怕说错一句话或走错一步路而触犯法律。并且钻法律空子也没法钻了。你都不知道法律是什么,你怎么钻知道雷在哪,你会想办法避开雷。不知道雷在哪,唯一的办法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指挥官让往哪走就往哪走。

另外,把法律公开了,也就无形中造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氛围。百姓犯法受罚。王子犯法受罚不受罚如果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那么上下尊卑的秩序还怎么维持

所以,孔子非常反对法治。他的治国理念核心一条就是以德治国。

但是,令孔子没想到的是,晋国也开始铸刑鼎。

晋国的赵鞅和中行寅在汝滨河南洛阳嵩县筑了一座新城,然后向百姓征收铁铸造刑鼎放在那里。这部刑书是当时晋国的正卿范宣子起草的。

孔子听说后不禁惊呼“晋其亡乎”晋国要亡国了吗

孔子说,晋国历代国君都沿用晋国始祖唐叔制定的法度。怎么能说改就改了呢改变祖宗之法,并且公之于众,“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老百姓都能从刑鼎上看到法律条文,还会尊敬高贵的人吗没有了贵贱次序,还怎么治理国家

孔子认为祖宗之法不能变,更不能公开。老祖宗比我们有智慧,制定的法律肯定是非常完美,我们只管墨守成规就可以了。改变祖宗之法搞不好要亡国的。

孔子把德治作为追求的目标。但是让他郁闷的是,法治在当时比德治吃香。

且不说政坛,就是办学校孔子都遇到对手。孔子在鲁国办学讲德治。一个叫少正卯的人也在鲁国办学,但他**治。孔子和少正卯是竞争对手。但孔子干不过少正卯。少正卯抢了孔子的生意。

少正卯是法家,主张依法治国。法制专业在当时是热门专业,非常吸引人。“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孔子根本竞争不过少正卯。他这好不容易招满学生了,少正卯那边一开课,学生都跑那边听课去了。三次招满,三次跑空。最惨时候孔子的学校只剩下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可以想象孔子的尴尬和无奈。

法家学说在当时要比儒家学说更吸引人。

法家**制。儒家讲礼制。法制和礼制一直存在着竞争。作为国君一般倾向于法制。法制见效快,立竿见影。礼制有些太考验耐性了。

要知道学生们求学是为了以后好找工作。当时的热门工作是当公务员,“学而优则仕”。但是要走仕途必须投国君所好。多数国君喜欢法家,那大家就自然愿意学法家。

儒家在当时不太好找工作。孔子作为儒家大师去齐景公那里应聘都没找到工作,何况他的学生。毕业生就业率低,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就读热情。所以孔子学校的学生比少正卯的少。

好在孔子非常博学,简直是一部百科全书,谁有疑难问题都能在他这里找到答案。孔子在国内外的名气很大。有很多国外的学生慕名而来,这使孔子又找到了新的生源。

儒家精通礼乐。虽然春秋时期“礼乐崩坏”但礼乐并非一无用处。当时就有一位国君专门派人来他这里请教诸侯如何行冠礼。精通各种典礼仪式在当时也能找到一份工作。找不到行政管理工作可以找技术工作嘛。

孔子在齐国期间虽然没在齐景公那里应聘成功,但在齐国大夫高朝子那里还是找到了一份礼乐方面的工作,至少养家糊口没有问题。只不过孔子志向高远,总想着进入仕途。

鲁国的权臣阳虎邀请孔子去他那里做官,被孔子拒绝。孔子阳虎跟孔子有过节。阳虎宴请士人时把孔子拒之门外让孔子耿耿于怀。再者,阳虎在孔子看来是乱臣贼子。一个家臣控制了他的主子,干涉国家大事,这是违反礼制的。

鲁国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国君受制于三大家族,人称“三桓”,“三桓”受制于家臣。在国内,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位大夫控制了朝政。在家内,阳虎和公山不狃等家臣控制了家政。国君在朝得听三桓的。三桓在家得听家臣的。鲁国真正说了算的其实是阳虎之流的家臣。孔子对这种乱了君臣纲常的事情深恶痛绝,骂他们是“陪臣执国政”。

孔子拒绝效忠于“陪臣”。

但是当孔子年过半百还没找到工作时开始有点着急了。

这时,鲁国公山不狃niu邀请他去做官。他动心了。

那时阳虎因为作乱被打跑了。公山不狃取代阳虎成为鲁国的权臣。

孔子打算接受邀请。但是他的学生子路不高兴。“子欲往,子路不悦”。他的学生子路劝他说,他们都是乱臣贼子怎么能去那呢“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如果我们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也就罢了,否则干嘛去他那呢

孔子只好作罢。

“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鲁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宰,也就是县太爷。鲁定公怎么突然想起任用孔子了,不得而知。没准是公山不狃通过鲁定公给孔子发的offer。

不管怎么说,孔子最终还是做官了。

孔子做了一年的中都宰。据史书上说,他做得非常出色。

孔子家语上说“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途,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翻译过来就是,孔子做中都宰时,制定了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的制度;提倡不同年纪的人吃不同的食物,干不同的工作;男女不能同行,各走一边;路上遗失的东西没人会占为己有;器物不求浮华的装饰;下葬用的棺木,里面一层四寸后,外面一层五寸厚,并且以丘陵为坟,不再另起坟头和栽树。他这些制度实行一年后成为各国效仿的榜样。

很显然,孔子执政的指导思想是礼。他在中都定了很多规矩。孔子在中都所做的事情类似于现在的创建文明城市,不能说不对,只是少了经济建设方面的东西。长幼异食,男女别途,棺材板要多厚,这些东西可能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提高国民素质。但没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就是空中楼阁。

看来儒生治国只擅长搞意识形态,不擅长搞经济建设。

据说中都大治,鲁定公因此提拔孔子做了司空,也就是负责建设工程的官。

孔子上任后,根据土地的不同性质规划不同的用途。但具体做了什么工作,史书言之不详。

不过有一件事说得比较清楚,就是给鲁昭公合葬。

当年鲁昭公与三桓交恶,打了起来。鲁昭公以一敌三招架不住战败逃走,之后一直流亡在外,最后死在外面。三桓改立鲁昭公的弟弟鲁定公为君,把鲁昭公随便刨个坑埋了。

孔子认为这样做不合礼制,说服三桓让鲁昭公跟先君合葬。他是负责土木工程的,挖了一条沟把两座墓连了起来。

鲁定公对孔子的工作很满意,又提拔孔子做了大司寇,也就是**官。

只不过,他让一个反对法治的人做大司寇,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

孔子家语说孔子做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也就是说孔子虽然制定了法律,但派不上用场,因为就没有犯法的奸民。

这话显然不实。他是发对法治的,怎么会“设法”再说一个国家怎么会没有作奸犯科的人如果没有奸民,他为什么要杀少正卯

孔子上任大司寇七天就以“乱政”的罪名杀了少正卯。

他罗列了少正卯的五种犯罪表现“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也就是心里明白装糊涂,明明做错了却毫无悔改之意,明明说错了却没理狡三分,只关注社会的阴暗面,对自己的错误文过饰非。

但是这些言行上思想上的东西究竟罪犯哪条无从得知。孔子即便“设法”也不会公开他的法。是否构成犯罪,构上哪条罪名,都是孔子说了算。这是秘密法的好处。它能让人不敢乱说乱动。否则你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这搁现在就是典型的以言定罪。少正卯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犯。

儒生治国注重思想纯正,严厉打击与主流思想不一致的人。 ,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