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122章 朝堂满硝烟

大晋衣冠 第122章 朝堂满硝烟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成帝今天特意请其临朝,因为接到北方的奏报,预计必有大事,请她过来参详一下。

庾太后并没有偏颇哪一方,她认为,都有道理。

留给她不堪回首的伤痕,随着祖约的死彻底终结了,时间会抚平一切,至于大赵是否有轻视大晋之意,也不必太在意。归根结底,朝廷应该掀开新的一页,戮力兴复,提升国力才是关键。

这个想法和王导不谋而合,马上奉承起来。

“太后所言句句在理,老臣深以为然。苏祖的覆灭,宣告朝廷平叛大业结束,当务之急是尽快着手实施新政,唯有如此,方能在此大争之世立足,饮马黄河,收复故都,一统中国,时不我待”

“好,老丞相所言甚合朕意,实施新政,爱卿要当仁不让。替朕,替朝廷,挑起这副重担。”

“老臣何德何能,蒙陛下不弃,愿效仿蜀相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王导一脸谦逊,满心得意,长跪在地。

一旁的陶侃和温峤脸上毫无表情,尤其是陶侃,甚至露出鄙夷之色,只是冷眼观瞧,这位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老丞相,还有什么惊人之语和惊人之事。

“老爱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成帝看到王导毫无推辞之意,着实高兴。

有王导在,成帝更有安全感,更有信心。

“老丞相说说,都有哪些新政啊,提纲挈领即可。”

王导似乎早有准备,早就把自己看作是朝廷新政的不二人选,估计事前悄悄揣摩过。

因而,他清了清嗓子,中气十足,说出胸中的谋划。

首要一条,万事以人为本,没有贤能,诸事不行。平叛之后,朝廷任免奖劝了一批地方州郡大员,这些贤才皆为新政施行之关键。

其二,劝耕赈济。大乱之后,万机萧疏,百废待兴,良田狐兔横行,阡陌莠草丛生。各地要赁耕牛,发农具,送青苗,敦劝生民,奖励耕种,分配指标,层层考核。

其三,大修官廨。叛军所至之处,不仅生灵涂炭,且大肆劫掠焚毁官署衙门,上至皇宫,下到县衙,瓦砾遍地,砖石零落。要先从建康宫修缮,不能让皇帝和太后委屈。

其四,削减州兵

前三条,君臣听得很平静,王导说得也在理,可是第四条,他刚说了四个字,有如一颗石子砸落在静如铜鉴的水面上,激起一阵阵波澜,激荡着陶侃和温峤这些州郡刺史的心。

因为削减州兵,就是削减军饷,削减兵权,削减地位

陶侃率先发难,因为他坐拥五万精兵,荆州必将首当其冲,自己受损最大。因而,无视王导的侃侃而谈,无视成帝对其的尊崇。

“为何要削减州兵此次平叛,难道不是州郡的功劳,把他们都削减了,谁来平叛靠你乌衣巷的王氏子弟一番清谈能退敌吗”

陶侃这回真是急了,从是否削减州兵的公事辩驳,一下子转到对王氏子弟终日悠游的讽刺上。

朝廷气氛紧张起来,太后,成帝,内侍,宫女,就连守门的卫士都目瞪口呆。

朝廷重臣,权倾一方的大人竟然在朝堂上公然发难,大家都看着王导,看他如何应对。

王导没有愠色,平静言道“陶刺史此言差矣,这回平叛的确靠的是州兵,但发难的不也是州兵吗如果能妥善削减,历阳和寿州叛兵还能掀起大浪吗他们不发生叛乱,自然不需要这么多州兵前来平叛”

陶侃气得青筋暴起,嘴角哆嗦。

温峤见此,赶紧进言调和“此事牵扯太多,绝非几言几语便可说透,切莫操之过急,急则生乱啊”

王导还要辩驳,成帝道“好了,削减州兵一事确实棘手,还须老丞相制定万全之策。暂时搁置,容后再议吧。”

场面尴尬之际,内侍匆匆来报“启禀陛下,芜湖太守庾亮现在殿外,称有要事上奏”

庾亮的出现,刚才的僵局瞬间抛之脑后,因为他的名字才是最大的僵局

庾太后原本昏昏沉沉,似睡非睡,听到哥哥来朝,惊喜万分。

成帝闻言,则惊讶不已,心想有何要事,未经请旨便擅自回朝

王导惊疑阵阵,姓庾的百足之虫,还想复辟朝堂

陶侃和温峤对视一眼,看来今日将有要事发生。

“宣”

“臣庾亮叩见陛下,叩见太后臣未经请旨,擅自回朝,望陛下降罪。”

太后抬眼望去,哥哥分别时日不长,似乎消瘦了很多,不禁心疼起来。不待成帝开口,急道“快快起来”

“谢太后,谢陛下。”

“舅舅着急前来所为何事”成帝看到母亲的神色,赶紧改称舅舅,以示亲近之意。

“臣亲身前来,实有要事陈奏。”说罢呈上奏表。

众臣默不作声,想知道庾亮违例前来,到底有何要事陈奏。

芜湖紧邻建康,无边境军情,也无洪涝地动之灾,难道又发生什么叛乱

啪一下,成帝看完,将奏表摔在地上,大声道“堂堂太守,竟遇刺而死,还是在朝廷的驿站。凶手如此张狂,视朝廷威仪和大晋法度为无物,必须限期破案。”

温峤问道“敢问陛下,是哪位太守遇刺”

“宣城太守江播”

王导闻听,不啻惊雷炸于清空,他脑中马上就跳出来一个人的模样。

气急羞恼之下,他不经思考,口不择言“陛下,这必是桓温所为”

一言既出,自己也慌了神。

果然,陶侃紧追不放。

“庾大人尚未陈奏案情,法司衙署也未作出定论,丞相怎知是桓温所为,莫非丞相早有耳闻”

王导作茧自缚,不知该如何应付,愣在那里。

“王丞相果然明敏,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之事。陛下,确如丞相所言,此事系桓温等人所为。”

庾亮假装出来打圆场,其实他也纳闷,王导怎会知道凶手是谁

他本想先留个悬疑,再公布破案成果,不料却被死对头抢了风头。心内着实郁闷。之所以如此奉承,实际上是为了加重陶侃的这种猜疑,以引起成帝的兴趣。

成帝虽然年少,但对于二人这种明争暗斗,早已熟稔于胸,本想转开话题,避免王导窘迫。

不料,王导急于澄清自己,言道“老臣也是顺口一说,只因桓温当时临阵脱逃,回宣城救父,而其父已死,其必以为,江播有重大干系,因而有作案嫌疑。纯属猜测,纯属猜测”

成帝听出了味道,也来了兴致,眼睛盯着庾亮。

“博望驿站属芜湖治下,发生这样的大案,想必舅舅已经查明原委,是桓温所为吗”

庾亮回道“接到报案后,臣亲往驿站勘察,案发前有两个年轻人前往驿站应募,案发后就不见踪影,还盗走了驿站两匹快马。臣派人到宣城接来江彪,他断言,必系桓温所为。因此前桓温曾数次前往宣城打探江播的行踪,还扔进一颗人头到太守府。”

王导慌了,恨不得一拳打死庾亮,不要再往下说了

庾亮偏偏往下说,而且还有意无意瞟向他。

“江彪说,那正是韩晃的头颅。陛下,若是这样,那韩晃之死,就并非丞相所说的是其堂兄王舒所杀。”

此刻,江播之死没人关心,群臣齐齐望向王导,想看看他如何出丑,如何解释。

成帝也觉得好笑,他基本清楚了其中的隐情,但是,韩晃是谁杀得,对朝廷而言,无关紧要,而新政才是最重要的。

见王导尴尬,他便帮着敷衍过去“叛贼人人得而诛之,死就死了,谁杀的无关紧要。”

温峤恍然大悟道“怪不得号称叛军第一猛将的韩晃一直不见踪影,原来是被桓温所杀。杀死叛将,朝廷会论功嘉奖的。江播匿而不报,不知是何用意”

“温大人所言极是,江播此举的确令人费解。”

陶侃也在一旁附和。

庾亮奏道“臣盘问了江彪,江彪避而不答,只是含糊的说是为了稳住桓温。有了这个线索,臣还不敢贸然下结论,再次盘问驿卒,他说出二人形貌,画工画成肖像,陛下请看。”

成帝惊道“果然是桓温”

“另一个是谁,他的同党吗”

庾亮答道“另一个是他在徐州的麾下,姓名尚不清楚。”

成帝拿不定注意,本来对刺杀一事非常恼火,要一查到底。但当庾亮说出桓温的名字时,他犹豫了。

他和桓温在朝堂见过几面,不像是暴戾歹毒之人。相反,英姿勃发,一股阳刚之气,是难得的年轻将才。

他为什么要擅杀朝廷太守暂时不能轻易下结论,还是听听大臣们的意见,再做定夺。

“众位爱卿,你们说说,该当如何处置”

庾亮率先发难“陛下,臣以为桓温无故谋杀大臣,且株连江播两子,手段残忍,证据确凿。事发后又盗走驿马,连夜潜逃,根本没有把大晋律例放在眼里。须按朝廷法度严加治罪,以儆效尤。”

陶侃不满庾亮咄咄逼人的作态,自己对桓温不熟,但听闻过桓温在建康平叛时的英勇。

他认为此事存在疑惑,案情的真相还没有调查清楚,不宜仓促定罪,于是反驳道“常言说得好,爱有所由,恨亦有所由。老臣认为,庾太守方才所言,本身不合逻辑。”

“陶爱卿详细说说。”

“如果他和江播父子无冤无仇,何必下此狠手。上次朝议,陛下已经宽恕他临阵脱逃之罪,为何还要以无罪之身去干无涉之事。老臣以为,要深查此事,不可姑息恶人,也不可冤枉好人”

温峤素来对庾亮交好,但和桓彝感情也深厚,尤其是对桓温,自小就寄予厚望,如今大难在即,自己不能再顾及和庾亮的私谊了。

他要为桓温说几句公道话,否则桓温可能过不了这一关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