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195章 东堂泪滂沱

大晋衣冠 第195章 东堂泪滂沱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接过一旁王内侍送来的诏书,王导详加浏览。

“朕以眇身,身登大宝,然而不能光阐大道,乃至叛贼滔天,社稷危逼。温公举勤王大旗,五州响应,元恶授首,王室危而复安。今追赠公侍中、持节,公如故,赐钱百万,布千匹,谥曰忠武,祠以太牢。”

王导热血上涌,激动万分,成帝对温峤的追赠和谥号一点也没有吝惜,胸襟开阔,厚道大度。

他不由得想到,自己将来身后,成帝必也不会亏待。

因为成帝说了,自己勤劳国事的时间比温峤更长,成帝这是委婉的给自己一个死后的承诺。

“老臣代温大人叩谢陛下隆恩,老臣愿往”

“好吧,三日内,择日前往。”

“陛下,那尚书台之事”

“丞相放心,离京期间丞相职责由何充代为处置。哦,对了,庾亮也调回京师,和何充一起协理朝政。”

成帝双唇轻启,声音并不高,可在王导听来,比震天的响。

他明白,该来的终究来了

犹如晴朗的冬日,响起了惊雷,刚刚接诏时的热血上涌,倍感恩宠,竟然是以庾亮的返京作为代价。

不过,这能怨成帝吗不能

成帝已经给了足够的台阶,足够的机会。成帝把自己捧上高高的神坛,是自己一脚踩空跌落下来,只能怨自己

王导不敢抬头,怕成帝看到自己眼神中的自责、无奈、不舍还有绝望,打败自己的不是陶侃和庾亮这样的对手,而是自己。

这是一个信号,清晰的信号,王导清楚,自己该怎么做了

“陛下,老臣前往江州之前,还有一事放心不下。今年暑月一直就要清理的先帝寝宫东堂,因老臣倦怠,至今未得空,里面有诸多尚未存档的机密文书,老臣须亲自整理。”

“老爱卿对先帝的拳拳之心令朕动容,那就有劳了”

与周边高墙明瓦的建筑相比,被遗忘在宫城一角的东堂显得寒酸,几年以来一直没来得及清理,今天终于等来了王导。

明帝为人勤政,常常通宵达旦,在此处理政事,还常常约见自己这样的老臣,可惜上天妒忌,早早驾崩。

门锁锈迹斑斑,墙壁上的部分饰物已脱落,斑驳一片。

进殿后,王导发现墙角门后都已被蛛网占据,案几上,木栅栏上,全是一层厚厚的灰尘,地上堆积着明帝御批过的奏折文书。

王导一声吩咐,尚书台一些属员开始动手清理,先行归类,清点后统一归档。

他漫不经心,亲自动手收拾,这里面,每一封奏折,都让他的脑海里浮现出明皇帝的音容。

正收拾时,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

封册上注明的上书人是桓彝,时间为太宁二年,正是王敦叛乱的那一年。

这里面会写些什么

那个时候正是乌衣巷王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王导还清晰的记得那个晚上,大雨滂沱,王家百余人跪在式乾殿外,等待朝廷发落。他泪流满面,恳求桓彝在明帝面前为王家陈奏几句,可桓彝拂袖而去。

等桓彝乘着酒兴从里面出来,王导再次低三下四,询问明皇帝的态度,桓彝喷着酒气说了一句“除非上天开眼”。

王导记忆犹新,所以才有了后来极力报复之举。

他焚毁朱雀桥,逼迫桓彝逃回宣城,而被韩晃追赶;他密令江播,暗通叛军,出卖了桓彝,之后又处处迫害桓温,还将桓秘下狱。

眼前的这份奏折里,肯定写满了针对王家的阴狠恶毒之语。

王导乘人不备,悄悄藏入袖中,走出了东堂。他躲开了众人的视线,拧掉蜡封,倒出文书,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

“皇儿,你舅舅主意可行吗,王丞相怎么说”

成帝来到崇德宫,略有不安,庾太后当即关切的问道。

“他丝毫没有犹豫,满口答应去江州。当朕说出庾亮舅舅回京一事后,他迟疑了片刻,很快就恢复了冷静,或许他早就想到会这样吧。虽然如此,但朕还能感觉到他内心的悲凉。”

太后太了解自己的儿子了,从他忧郁的表情就看出来,他心底里还有一些不安和不舍。他或许在抱怨母亲,或许在怨恨庾亮。

那一次的伤害,已经在他内心刻下永远也无法愈合的伤口,但是有母亲在中间生拉硬拽,逼迫他强颜欢笑,作为母亲的又怎能忍心

而几个哥哥抓住了她的软肋,动辄抬出已故的父亲。作为女儿,无法拒绝父亲的遗嘱,而作为母亲,更不想强迫自己的孩子

“皇儿”

庾太后走进成帝身旁,把他轻轻揽在怀里,母爱的暖流洋溢全身,母亲已经许久没有抱过自己了。

自己皇权在身,至高无上,万民敬仰,百官叩拜,但他们敬仰的是自己的权势,叩拜的是自己的御座,并不是司马衍这个人。

而抱着自己的这个人,才是世上真正关心爱护自己的人

不管自己是君,是臣,是官,是民。这个世上,对自己最亲的人就是她,成帝原本无情的心肠再次融化在亲情中。

“皇儿,有没有埋怨母后,在这个节骨眼上还要多事”

“儿子怎敢埋怨母亲,知道母后是迫不得已,也有难处,否则怎么会要把舅舅调回京师呢”

“他已经改过自新了,他跟母后说,只要能接替王导,今后必将一心为国,为陛下分忧。”

成帝心想,母亲你太善良,太单纯了,像个孩子。

如果真能痛改前非,公允为国,那就不是他庾亮了。

“你亲政后能用则用,不用则罢,一切全都由你。他和我一样,心里只有司马家和庾家,所以,再给你舅舅一个机会吧。母后已经交待,这是最后一次帮他们,母后归政后绝不会再干涉任何政事。从今往后,我们见面只谈家事,不问政事。”

被两个舅舅呼来喝去的母亲,竟然说着带有决绝的话,知道母亲是被逼到情非得已的份上。

他强忍着泪,哀哀说道“母后,孩儿知道了,这就去办”

成帝也郑重告诉自己,这是最后一次了

庾太后对哥哥一次次的纵容和软弱,想在皇权和后族中找到一个利益的平衡,从而皆大欢喜。

但让她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这份苦心最后酿成了一杯苦酒,而最终饮下这杯苦酒的正是她的宝贝儿子。

而她,至死也不能原谅自己的亲哥哥

王导失魂落魄的回到乌衣巷,马车已经到了府门口,自己还沉浸在追忆中。

“老爷,到家了。”

管家连喊了几次,他才回过神,掏出绢帕,擦了擦浊泪,挪着步子进入府中。

“叔父,怎么回事,你的眼睛”

王允之看到王导神色怪异,而且眼睛浮肿,难道是被皇帝斥责了,他不敢多问。

“没事,外面风沙太大,不小心迷了眼。”王导扭过脸,敷衍以对。

“管家,去,把街门关上。”

管家疑惑地问道“老爷,大白天的关街门作甚,要有客人来访,多不便。”

王导叹道“现在不会有客人,今后估计更不会有了”

“允之,你去收拾一下,随叔父明日去一趟江州对了,你以叔父的名义给滁州府修书一封,让他们放了桓秘吧。”

“叔父,遇到什么事,怎么突然改变主意了”

“去吧,得空时再告诉你”

王导精神倦怠,不想再多言语,王允之跌入云里雾里,起身去收拾去江州的行囊。

远在北方的徐州,也有一个人在匆匆的收拾行囊。

郗愔不忍心,劝道“殷兄,真的要走吗徐州,你呆了这么多年,真舍得别它而去”

“不是我自己想走,朝廷的旨意你不是最先看到的嘛。难道我不主动辞职,还等着朝廷罢职吗”殷浩只顾收拾行囊,头也不抬一下。

“走了你能去哪”

“天下这么大,还能没有立足之地先游览山水,然后再回陈郡老家服侍母亲,说不定,还能给你找个弟媳妇。”

殷浩故作轻松,笑着说道。

郗愔怅叹道“可我们这么多年的情谊,真舍不得你走。想当初,除了我俩,还有桓温沈劲也在,可惜他们俩生死不明。如今你也走了,咱们兄弟就这么散掉了。”

“唉世事难料,别说我俩了。想当年,我和桓温还有刘言川在青州发誓,要立下丰功建伟业,驱除胡虏,消弭战祸,又能怎么样梦想未实现,兄弟转眼各奔东西。好了,我要开开心心的走,免得郗大人担忧。”

“我送你”

郗愔拍着殷浩的肩膀,拎着行囊,真诚的说道“如果我们还能再见面,再续前缘。”

殷浩哽咽道“不了,咱们还是相忘于江湖吧”

朝廷下了旨意,剥夺殷羡的所有恩荣,还累及到家人,殷浩心灰意冷,只能主动请辞。

当然,他还有另外一层考虑。

徐州不仅是孤城,更是危城。前次石遵围城,明显就是做做样子,或者是试探,或者是麻痹,或者是别有用心。

但他又不好直接禀告郗鉴,一来郗鉴不一定认同,二来,难免会给郗鉴造成一种印象,会说他心胸狭窄,忌恨朝廷,有临阵脱逃之嫌。

总之,父亲蒙受了不白之冤,家族都无辜受到牵连,那自己还有什么理由和徐州共存亡

自己奋斗多年,如今所有的功劳一笔勾销,彻底成为一枚弃子,一个再度浪迹天涯的游子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