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33章 他乡遇故知

大晋衣冠 第33章 他乡遇故知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来徐州快三个月,一直未能得见真容,他到底长什么模样多大年纪他固守徐州多年而不失,应该是一名威风凛凛的悍将。

桓温在梦里,还在想,这个刺史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刺”

“停紧握枪柄,依靠腕力,不可手松而枪尖浮,想象胡人就在你们面前。来,再刺”

校军场上,徐州军排成一个个方阵,持刀的,用枪的,射箭的各自分开,轮番演练。

桓温三人尾随州府一名参军,来拜见刺史。

“禀报刺史,人已带到。”桓温跟在参军后面行了军礼,偷偷打量了一下。

这位徐州的主宰四五十岁年纪,中等身材,体型匀称,没有昨晚想象的那样虎背熊腰,肩宽背厚。相反,长相清秀,穿着儒雅,与地位声名极不相符。

“兵法有云,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这就是所谓的知人善用,因材施教。你再看看,右阵中的弓弩手,左阵中的长矛手,你们这样选才不合兵法,本官早已交代过,怎么全给忘了”

郗鉴随意指点一下,问道。

“回刺史,是属下失职,这些都是入伍不久之人,还未来得及分选。”

“马上要打仗了,难道在两军对阵时再分选吗胡人会给你机会吗荒唐”

“大人教训得是,属下这就去办。”郗鉴不怒自威,参军被一顿斥责,唯唯诺诺退下。

贵为刺史,亲自操练新兵,兵法还能信手拈来,这或许就是儒将打扮的郗鉴能镇守孤城的缘由吧。初次见面,桓温对这位刺史有了好感。

“哦,是这样”郗鉴听着朱军头的描述,还不时瞅瞅桓温。糟了,不会是军头在告自己惹事生非的状吧,桓温心里七上八下。

“桓温,你过来。”郗鉴一招手,桓温连忙走至近前,七上八下,准备等着挨训呢。

“英雄出少年,是块荆山璞玉,未被世俗风尘侵染,今后,这颗爱民为民的初心永远不要丢弃”郗鉴拍了拍桓温的肩膀,微笑着赞道。

鼻子一酸,桓温唰一下热泪盈眶。刺史大人善解人意,能非但没有批评指责,还能理解自己的救人之举,怎能不让委屈的少年感动。

“那道铁闸你可看得真切”

“千真万确,小的目力极好。”桓温把铁闸的长短形状描述得清清楚楚,还从怀中掏出一卷纸札,摊开后递了过去。

“明白了,赵人的图谋从这道铁闸上就可以管中窥豹。”郗鉴若有所悟,露出欣喜之色。再看向纸札,更是啧啧称奇“寥寥几笔就将梁郡一带山川地貌勾勒得清晰而全面,栩栩如生”

这幅图是桓温凭着记忆,早起后绘制而成,道路、山丘、城池甚至稀疏的林木都列于其中。

“奇怪,这里明明是大片的黄土,附近也无川流,怎么会有白鹭驻足”郗鉴疑问道。

“这个小的也不解,这个位置大概距离州城五六十里,小的从远处窥见的,当时怕遭逢赵人,未敢前往实地察看。”

“嗯,”郗鉴也觉得疑惑,白鹭通常栖息水泽。“咦怎么还有个杖藜南望之人”

“回刺史大人,这是小的夜宿两丘铺时碰见的遗民老汉,他们挣扎在异族的皮鞭和铁蹄之下。”桓温就把老汉家中的情形和遗民的处境详细说了一遍。

郗鉴沉吟片刻,仰望北方,喃喃道“老汉他依依南望,想来是盼着哪一天王师北伐,解救他们出苦海啊”

身旁军士僚属沉默不语,这声喃喃之语触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伤痛,他们当中就有不少是背井离乡的遗民流民,他们的家人中也有这样的老汉。

“诸位,”郗鉴正色言道。“救黎民于水火,乃我行伍之辈的使命。诸位从军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一旦从了军,使命就只有一条捍我疆土,卫我家国”

“捍我疆土,卫我家国”校场上,一呼百应,八个字汇成一道滚滚洪流,席卷大地。一腔铮铮誓言,直上云霄。

郗鉴神色凝重,走出十几步,驻足回望,他记住了这个少年的名字

“你小子行啊,刺史大人对你刮目相看,今后说不定就调入刺史府公干,可别忘了咱们兄弟噢”朱军头十分羡慕,连连道贺。

“在下见过桓将军”大垂耳插科打诨,也在逗他。

“你们别拿我穷开心,将军我做梦都不敢想,能把咱们冒死打探来的消息报知刺史大人定夺,觉得浑身舒畅。除此而外,再没别的想法。”

除了舒畅,桓温还有些许怅惘,他对这位儒将还不敢完全放心,没有把自己的身份如实相告。担心父亲在建康也会陷入青州那样的排挤纷争,因为建康城也是如此。

若是泄漏了身份,难保没有人会借儿子来打老子的主意。

“见过校尉大人”三人欲回营帐,迎面走来一个年轻人,比自己年长几岁,中等身材,皮肤白皙,胖乎乎的,身后跟着一队雄赳赳的步军。

桓温赶紧随着施礼,刚抬起头,目光落在校尉身后一人的脸上,刹那间,心潮澎湃,情不自禁高喊了一声

“殷浩”

“桓温”

二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真的是你,我都有些恍惚了,你怎么会在这”

“你们俩认识”校尉问道。“认识认识,桓温,快见过郗公子,人家可是刺史大人的公子”

桓温再次上前施礼,郗公子不拘礼节,摆摆手“免了免了,你们聊吧。”

“殷浩,走,咱们”叙叙旧三个字还未出口,就被殷浩岔开了。

“哪能呢,公务要紧,我还要陪公子巡视城防营呢,公子请”殷浩亦步亦趋,跟在校尉身后,接着转身说道“桓温,你先回去,晚上再来找你。”

桓温虽能理解殷浩的做法,内心还是有些空落落的。

殷浩聪明,他进了徐州城,并未投军,而是打探到州衙所在,毛遂自荐,凭着侃侃而谈的本领还有一手好字,直接进了刺史府帮着参阅文书,处理往来公文函件,类似于青州的那个姓管的文书。

其后,还献上一计,报请州衙派兵在徐州四面截返流民。青壮的募入军中,其余的则派兵护送至淮河以南,进入大晋境内。连年战乱,人口大幅减少,大晋要恢复发展国力,没有人口则如空中楼阁。

如此一来,既解决了人力不足的问题,还避免流民和遗民北逃青州,免于赵人荼毒。

一举两得,赢得了郗公子的赞赏,在其父面前极力举荐。

“你们是怎么逃出来的老二老三他们呢怎么就你一个人”当晚殷浩失约,两日后才过来。不等他坐定,桓温迫不及待的问道。

“他们走了。说要先去卧虎岗,至于现在落脚何处,我也不知道。”殷浩轻描淡写,把一路逃亡的经过简单说了说。

听闻大疤眼被杀,路永挨苏峻一顿狗血喷头的怒骂,殷浩觉得特解气。

桓温疑惑道“听说言川他们扩大到两百多人,言川又很赏识你,你怎么不跟着一起去”

“为何要跟他们走按理说相处一年有些感情,可他们是流民,将来不是落草为寇,就是在逃亡途中被官兵剿灭。

我和他们不一样,流落他乡是为了寻找亲人,将来是要建功立业的。可是,南方的路不好走,于是暂且投奔到了这里,你不是也没跟言川走嘛”

桓温听了真不是滋味,自己从未把言川他们当作穷途末路的流民,而是当作了共经患难的兄弟,还盼着有朝一日能和他们再重逢。至于殷浩,估计没这个想法。

“知道我为何今晚才来找你吗”殷浩神秘兮兮道。“我看到了建康来的公文,朝廷下旨让徐州大军南下,肯定是荆州那边有了动静。”

“真的”桓温想起苏峻曾说过王敦要拉拢青州军反叛的事情,看来这场内乱不可避免。“那刺史大人怎么说的”

“刺史这几日食不甘味,他担心大军一走,赵人会蠢蠢欲动,所以才派出几路游骑到梁郡和兰陵一带打探。现在他放心了,赵人一时半会无力染指徐州。他已经调兵遣将做了部署,现在是只欠东风”

桓温问道“什么东风”

“青州兵据说苏峻已经出了青州,刺史大人应该是等他们到了徐州,再一道南下。”

“可是你也知道,”桓温一听急了。“苏峻此人的嘴脸,他两面三刀,指不定心里打的是什么算盘,能真心出力平叛吗这一点,你没有向刺史大人进言”

殷浩却很得意,微微笑道“说你年轻毛躁还不承认,这些大事我等无名小辈怎能置喙说了他们也不会相信。再者,若是传到苏峻的耳中,捏死咱们还不跟捏死臭虫一样容易

所以你今后也别多嘴,你能知道这些大人物他们想的是什么,做的又是什么吗祸从口出,切记切记”

殷浩这神色,让桓温噤若寒蝉,他想起了苏峻,说的慷慨激昂,做的却是偷鸡摸狗的事情。

机会一旦错过,再想抓住绝非易事

这无疑是对王敦最好的注解,喟然长叹一声。首战落败,失去的不仅仅是万余新卒,还有高昂的士气,朱雀门一战,沈充折兵过半,打破了荆州军难以战胜的神话。

而打破他神话的,正是他最为信任最为宠爱的侄子王允之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