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4章 浪去暗潮生

大晋衣冠 第4章 浪去暗潮生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三更天了,式乾殿上还掌着灯,明帝司马绍在殿上徘徊,心里难安,不知王导此去能否规劝王敦撤兵。此时仍不见他回报,难道是起了事端,王敦不肯

明帝忧心忡忡,心里早就想除掉王敦,收回权柄,真正君临天下,可是力不如人。朝堂之上无人是王敦的敌手,而自己心中定下的筹划也需要时日,只有先劝回王敦,才能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筹划。

“陛下,夜色已深,司徒不会再来了,还是早些歇息吧。”皇后庾文君心疼夫君,已经来催促好几回了。

“也罢,那就歇着吧,天要是塌下来,也不在乎这一个晚上。”

头前一个姓王的小内侍掌灯引路,夫妻二人回到寝宫东堂,庾文君亲自动手,服侍丈夫洗漱。司马绍困意来袭,刚想躺下,又轻手轻脚来至另一间寝室。两个儿子已经熟睡,长子司马衍仰面正卧,规规矩矩,而次子司马岳则斜趴着,睡相难看,还蹬掉了锦褥,露出了一只脚。

明帝皱了皱眉头,上前整理好褥子,把脚放了进去。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弟弟比起哥哥只小一岁,但一个恭谨诚实,知书明理。另一个则性情内敛,万事不关心,而且体质虚弱,时不时要发病。就连喘息声,都比身旁的哥哥沉重得多。

明帝二十有六,正是风华正茂之时,忙于国事,且自身并不贪图女色。在太子时纳了庾文君,登基后也就册封了寥寥几个嫔妃,这些年来,只有皇后诞下了两个皇子,还有一个女儿,封为南康公主。其他嫔妃也真邪了门,至今尚无一人有喜。

辗转反侧,熬过了半夜,明帝天一亮便起身,草草用罢早膳,就出了东堂,前往式乾殿。远远看见殿外一人在踱步,稍稍放下心来。

王内侍道“陛下,郗刺史五更天便守在宣阳门外,应该是有要事启奏,只是当时城门还没有开启。”

明帝甚为感动,忙加快脚步,远远就呼道“郗爱卿,你可算是回来了,有劳了。”

郗鉴行了跪拜之礼,忙将昨夜之事一一奏报。

“好了,爱卿劳苦功高,朕就说,温峤家风忠正,不会负了朝廷,这一去,就算是在王敦身旁留下了眼线。至于陶刺史,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没有辜负朕之苦心。看来,王敦穷兵黩武,真心依附者寥寥无几。”

“是的,陛下,但还不可等闲视之,王敦麾下几位参军煽风点火,搬弄是非,加之荆州大军深得王敦恩遇,朝廷隐忧犹在。”

“爱卿提醒得是,朕谨记在心。只是苦了爱卿,还是尽快启程回徐州,免得让王敦又找到借口。”

“臣知道陛下也在紧锣密鼓筹划,臣以为,此中关键之人在于司徒。别看王敦威风凛凛,但在司徒面前他还不敢造次。”

“没错,王司徒不仅劝退了大军,还力保爱卿没有被王敦挟持到荆州,功莫大焉。”

郗鉴言道“王司徒识大体,一句话就驳斥了王敦的用意。宴会之后,他兄弟二人在书房又长谈了足足一个多时辰,方才散去。”

“哦”明明已经驳斥了王敦,为何还要背着诸人密谈,而且还谈论那么久,莫非其中又有什么内情郗鉴这句话让明帝起了疑心

一大早,王敦前往王导府中辞行,忽然问道“你昨夜说南渡之人有个叫何充的,可是你的中表弟”

王导回道“正是,何充之母乃是家母之胞妹,幼时常在一起玩耍,这一晃十多年没相见了。对了,你可知他的夫人是谁”

“不知,自然是名门之后。”

王导呵呵道“乃当今皇后庾文君的妹妹”

“他和你是中表亲,和庾亮兄弟是郎舅,那他到底是向着咱王家还是向着庾家”

王导摇摇头“难说,他自小便耿直,论理不论亲,不过,想来应该向着我,毕竟是血亲嘛。而且,以咱们现在的势力,难道他还会掂量不出孰轻孰重”

身后不远处,大将军府司马殷羡和陶侃也在窃窃私语

殷羡也是王敦的司马,陶侃则是新任江州刺史,同是王敦的麾下,自然亲近些。陶侃出身寒门,作战勇敢,屡立军功,且颇有韬略,深得王敦器重,因而夺了温峤的江州刺史,授予爱将陶侃。

江州乃长江江防重镇,介于荆州和京师之中,地势相当紧要。陶侃到任后,大修工事,不过并非是为了王敦,而是自保。他深知王敦有不臣之心,不愿附逆王敦,又担心归顺朝廷被王敦报复,因而明修工事,暗中加固江州城防。

“殷司马,听说你尚有一子还留在北方,得赶紧派人去接回来。”

“多谢陶刺史关心,年前在下曾给犬子去过一封信,不过洛阳战乱频仍,也不知他收到了没有,能否平安南渡,也只能听天命了。”

“莫忧,吉人自有天相。”陶侃安慰一下,便问起正题。“不知殷司马对此次大军东下有何见解”

殷羡不敢作声,戒备地看着陶侃,而对方也盯着他。二人对视片刻,心领神会,索性打开天窗说亮话。

“实不相瞒,我以为大将军此次莫名其妙东下,或许和身体有关。”殷羡扫视左右,低低言道。“我曾亲眼得见一次酒后,大将军咳了一声,袖口上留有血迹,不过很快便掩饰过去,似乎很担心别人看到。”

“竟然是这样”陶侃不在王敦身边,根本不知还有这段隐情。

殷羡道“当然,这也是我自己琢磨的,并不能当真。不过,有一点倒是真的,这对陶刺史非常紧要。”

“请殷司马赐教。”

“大将军对你的确倚赖,不过也有所戒备。毕竟你军功卓著,军中声望很大,荆州军中,除了大将军便是你了。你要小心,大将军是容不得旁人和其比肩的。”

陶侃摇头叹道“这真是成也军功,败也军功。我打了胜仗立了军功,反倒引起猜忌,难道一败涂地好吗”说罢,拱手施礼。“多谢司马提醒,我终身不忘。”

殷羡慌忙回礼“应该的,应该的,其实我早就心向刺史大人了。陶大人为人慷慨磊落,今后必将飞黄腾达,到时候还望多加提携。”

陶侃诚恳道“殷司马这番善意,我深为感佩。今后若有机会,就跟着我一道干吧。”

二人依依作别。

式乾殿上,郗鉴走后,大国舅庾亮便走了进来。

“陛下让臣执掌卫将军府,可是南顿王司马宗拒不配合,还心有不满,认为是臣要分其兵权,还请陛下下旨斥责。”

明帝笑道“南顿王乃宣皇帝之孙,皇室尊长,资历甚老。论辈分,先帝还得称他为叔父。再说,他执掌中军,忠心耿耿,心系皇室,朕岂能责罚你作为晚辈,又无资历,要谦恭有礼,遇事要多求教,他也不是迂腐不讲道理之人”

庾亮虽心里不服,还是回道“臣记下了。”

“你来得正好,过几日等王敦到了荆州之后,你派人携重礼,悄悄前往江州送与陶侃,还有青州的苏峻和寿州的祖约。”

庾亮奇问道“陛下,苏祖二人招纳亡命,目无朝廷,有自立之意,为何还要交结”

“因为他们手里有兵”

庾亮心里不大情愿,担忧道“臣担心王敦或许也有此意,暗中交结他们。”

“那至少也要争取不让他二人附逆,一旦有战,也能减轻朝廷压力。”

“陛下高明,臣这就去办。”

而此时,王敦前呼后拥,出了乌衣巷,和族人一一道别

三国时期,诸葛亮出使江东,对吴主孙权说过,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后来,孙权筑石头城,并将秣陵改名为建业,寓意则是建立帝王之大业。西晋立国后,更名为建邺,后因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改建邺为建康。

秦淮河穿建康城而过,河岸两侧豪门大族云集,达官显贵比邻,更有**,乃权贵们的销金窝之处。而其中琅琊王氏身为东晋第一豪门,庄园田产无数,财货更是富可敌国,是豪门中的豪门,世族中的世族。

而秦淮河南岸的乌衣巷则是建康城中最为繁华富庶之地,位于建康城南,北邻秦淮河,西侧则是御街和朱雀门,士绅云集,豪门攒聚。东吴时,孙权麾下的禁卫军驻扎于此,因军士悉穿乌衣,由此得名乌衣营,后改为乌衣巷。

晋室南渡,以建康作为都城,当然要重建一番,以彰显帝都之尊,王导受命主持都城整修事宜。除了东吴时做过短暂国都之外,建康还从未有过前朝定都之事。没有先例可循,且南方城池曲径巷窄,秀气有余,襟怀不够,不比北方诸如洛阳长安之类的城池地阔方正。

王导果然有大智慧,没有逢沟架桥,遇山开路,破坏建康整体风貌。而是因地制宜,在曲和窄上下功夫,整个建康显得灵巧而幽深。当时王敦还嘲笑他,说建康城歪歪扭扭,没有气度。

可元帝巡行之后赞不绝口,说这正是司徒的高明之处。江左地方狭小,不象中原。如果道路通畅,就一览无余,而修得曲折迂回,则显得深不可测。

王导在修建国都之时,自然也没有忘记给王家挑个吉地,左挑右拣,选中了乌衣巷。王氏家族从乌衣巷西侧建宅,占据了整条巷子的大半,东侧则是诸如谢家还有其他一些南渡世族居住。

自此,这乌衣巷便成为了豪门世族的象征。

建康城西石头城下的码头,王敦准备登船,临行特意交待殷羡,将自己的亲笔信派人送往青州和寿州,又派另一名参军沈充带兵,以追击匪寇残余为由,到北面的滁州和寿州一带扬威。然后便上了舰船,启程前往芜湖,准备撤兵回荆州。

听了昨日王导的密计,王敦豪情万丈,自然也不免夹杂着寒意。没办法,为了王氏一门子弟,为了家族的荣耀,只能自己孤身赴险。

战船扬波起航,王敦回首凝视,京师渐渐消失在视线之中。他感怀往事,泛起一阵悲怆之情,口中喃喃道“或许过不了多久,本大将军还会再回来的”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