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5章 试翼南飞雁

大晋衣冠 第5章 试翼南飞雁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二月初的一个早上,天气乍暖还寒,在淮河北岸,通往寿州渡口的山道上,一辆马车艰难的行进着。

“老爷,夫人,坐稳了,前面有个大坑”

“咣当”一声,马车猛地颠簸了一下,车内人东倒西歪,颠得屁股生疼。

“娘,你没事吧”一个少年关切的扶住蜷卧在车内的母亲。

“没事的,温儿,你把两个弟弟看牢了,别摔下去。”

“知道了,娘。”

少年乃是桓温,年方十三,生得清瘦而秀气,皮肤白皙,轮廓分明。眉宇之间英气逼人,看着就让人有亲近之感。

车内是一家五人,桓温的父母,还有两个弟弟。桓温挑开车帘,招呼道“平叔,你仔细着点。”

驾车人名叫桓平,是桓家的管家。他已经分外当心了,实在是这条路颠簸难行,不是自己赶车水平差。路上不时有碎石和大块土坷垃挡道,偶尔还能碰到惨不忍睹的画面。

这不,马车又缓缓停下了。

车内一个中年男子合上书,揉了揉眼睛“桓平,车怎么停了”

“老爷,路旁有两个人躺着,沟底还有一辆摔散架的马车,大公子说过去看看还有没有救。”

车内的二公子不悦道“爹,咱们这是逃命,不是来散心赏风景的,大哥见到死人就下车探视,已经耽误不少工夫,万一碰上胡人骑兵,全家人都要受到连累。”

母亲孔氏责道“你大哥救死扶伤,这副热心肠,你不学着点也就算了,还责怪他,亏得娘和你爹平日里对你的教导。”

“娘,不是孩儿不愿如此,行善事也得分个时候嘛。”

孔氏气道“还犟嘴这一路上要不是你大哥的机灵劲,咱们一家子早被胡人抓走了,你今后好好学着点。温儿,是什么人有救吗”

桓温沮丧道“像是一对年轻夫妻,最可怜的就是旁边还有个娃,三人都没了气息,应该是昨日就死了。”孔氏摇头叹息了一声。

车子继续辘辘东去,桓温探出头,望着前方看不到尽头的路。道路两侧,野草青青,野树上挂着花朵,它们不知道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生死别离,它们旁若无人,迎着春风绽放着生命。

这条路上不知走过了多少人,也不知死去了多少人

将近中午,人饥马乏,车子渐渐慢了下来。三公子嚷嚷着要下车解手,桓温劝道“三弟先忍着点,前面的坡下好像有个村落,到那儿再停,咱们也正好去讨点水喝。”

孔氏笑道“还是温儿想得周到,这一路上干粮还剩不少,水早就喝完了,唇干舌燥。坐了一夜的车,也下去歇歇脚,活动活动。老爷,你看行吗”

“听夫人的”

桓温把父母接下车,安顿好之后,拿着几个水囊朝村落方向走去。

坡下这个村庄有十来户人家,相邻而居,都是土垒的房屋,顶上铺着草苫,一两声犬吠更显得安静。

有犬就有人。桓温高高兴兴,顺着斜坡慢慢下去。村子越来越近,桓温舔着快干裂的嘴唇,眼中浮现的是甘洌的井水。

来至紧挨坡下的一户人家,抬眼望去,柴扉半掩着,木槿围成的小院子里还种了些青菜。若是没有这战乱,自食其力,百姓的日子也能过得下去。

桓温抬脚刚要上前敲门,突然又停下了脚步,他发现了一个怪异之处。这会儿正是午炊时分,怎么不见有一缕烟气

“温儿,怎么不进去呀”背后,父亲桓彝站在坡上。这冷不丁一声叫喊,桓温吓了一跳,他拉着父亲,说着奇怪之处,父子二人一起走进了荒院里。顺着虚掩的柴扉,顿时明白了没有炊烟的理由。

屋内之人都死了

地上躺着一对年轻夫妇,三十来岁,脖颈上中刀,血水流了满地,沾在脚底粘乎乎的。土床上还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最为可怜的则是床底下,一个老妇人背部一个血洞,身底下还压着一个小男孩。估计是危急之时,祖母拼死护住孙子想让他爬进去躲避,结果凶手一刀直穿过去,祖孙同时被杀。一家五口被灭门,惨不忍睹。

父子二人出了门,看了看几家邻舍,都是如此。看来是有人洗劫了整个村子,杀了所有的人。

桓彝怒骂道“一定又是该死的匪寇流民干的,他们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干了多少伤天害理的事。”

“不爹,这八成是官兵所为。你看,这屋内的摆设没什么变化,床头的柜子还有瓮中的存粮也在,特别是这几人的伤口,都是刀伤,而且是一刀致命。如果是匪寇流民,他们的武器各式各样,手法也是参差不齐,杀了人之后肯定翻箱倒柜,连一粒米都不会放过的。”

桓彝仔细看了看,还真是这样,儿子的分析没错,难道是盘踞在此的祖约所为还有,听说前阵子这里发生兵乱,大将军王敦曾率军来此,莫非和他有关

父子神色悲戚,走出了村子。这时,桓温听到十几米外灌木中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蹑手蹑脚走了过去。忽的从丛中窜着两只野兔,见有人来,想要溜走。桓温眼疾手快,嗖嗖掷出两颗石子,兔子应声而倒。

吃了几日的干粮,这下可以打个牙祭,吃点肉了。

荒年时节,狐兔很多,百姓们忍饥挨饿,这两只野兔却难得的肥硕。不一会,肉烤得焦黄,肉香四溢,馋得两个弟弟口舌生津,一家人大快朵颐。

桓彝在西晋末年曾担任过州里的官职,元帝司马睿没有南渡时招募他为参军。元帝跑到建康后,他没来得及一起逃走,于是就在乡野躲避,想等战乱平息再走,结果北方两个赵国为争夺洛阳大打出手,根本没有机会,这一等就是几年。

桓彝出生儒门,家学渊源浓厚,逃难路上都没丢下书籍。不仅如此,还督促桓温要时常温习。

“爹昨日布置的是论语中的为政篇,其中有一句孩儿记得很牢,就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就是说,君王治理天下,要广施仁德,心系百姓,这样的话,才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戴。可是,现在赵人烧杀抢掠,南边的大晋听说也暗中争斗,这天下哪还有仁德可言”

桓彝回答不了这个疑问,因为当下的世道的确和书上所说的格格不入,现在掌握天下靠的不是仁德,而是兵权。如果孔老夫子还在,估计和自己一样,也奔波在逃难的路上。

西晋就是最好的解释,大好的江山因为皇帝的昏庸而毁灭。原先臣服的匈奴人反叛,建立了汉国,死后,另一个儿子杀了太子篡位登基,灭了西晋。之后又被自家人弑君夺位,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

赵国有一个猛将石勒,屡立军功,不服皇帝统治,带着自己的部族和兵马离开长安,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似乎故意和旧主子怄气,石勒的国号也称作赵。这样,北方就有了两个赵国,势不两立,先在黄河以北大动干戈,匈奴人不敌,退回河南。

双方又在中原一带争夺城池,劫掠生口。战火愈烧愈旺,苦了大晋的北方遗民,他们挣扎在铁蹄之下,呻吟在乱兵之中。房屋被毁,牲口被劫,青壮之人被掳掠入伍,妇人则惨遭奸淫。

桓彝想到这里,不禁长叹一声“国没了,受难的还是百姓啊。把百姓都杀了,没有了民脂民膏,君王们吃什么,喝什么唉,不知这次回朝,到底是凶是吉,也不知这乱局,何时才能结束”

“爹,孩儿以为,导致混乱的不是乱兵,也不是乱将,而是混乱的制度。大晋的亡国是因为那些司马家的王爷兵权太大,才有了野心,八个王爷互相攻打,朝廷内耗,实力大损,才被赵人所灭。如今听说,建康的朝廷之中,王家独大,掌握朝政和兵权,这样下去,祸事迟早还会重演。所以说,要想世道太平,就必须要改变这格局,不能让这些大族势力太大,尾大不掉”

桓彝欣慰的看着桓温,越发觉得这小子必成大器,这样的年纪就能抽丝剥茧,找到乱局背后的根源,让自己当爹的都觉得惭愧。“温儿,理是这个理,他王家独大也是立过大功的原因,皇帝也没办法。这不,元皇帝刚想夺他们的权,就被逼死了。当今圣上战战兢兢,只能暗中行事,也真是难为他了。”

这时,孔氏凑了过来,笑道“老爷又在忧国忧民讲大道理,这次咱全家能顺利返朝,温儿功不可没,这对顺风耳起了大作用。”

“是啊,温儿一出生,左耳后就带着七颗红痣,就像天上的北斗七星一样排列。我是看不懂,说不定还应着什么天命呢。”

桓彝出发前还忧心忡忡,此刻又充满了期盼,回朝之后一定会大干一番,忠心辅佐朝廷。孔氏也乐呵呵的,眼看就能安全了,也就忘了身上的病痛。

桓温见爹娘夸奖自己,伸手摸了摸耳后的七颗痣。洛阳战乱,一家人只能避居郊野,缺衣少食,桓温每日就和弟弟们进山采药,挖野菜,采山果,掏鸟窝以贴补家用。

这五六年间,学了不少本事,登山如履平地,爬树飞快,和猴子一样,手中的石子弹无虚发,能打中飞鸟。尤其是这耳朵,特别灵敏,常常能捕捉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

这次举家南投,从洛阳南经许昌,到了汝阴郡境内,花了四日工夫,一路上昼伏夜出,碰到三回赵人的骑兵,每次都能凭着超强的听觉感受到杂乱的蹄声,从而提前藏匿,躲过了赵人。

在洛阳,父亲的严厉督导让他养成了读书的习惯,遍读儒学典籍,特别是秦汉三国的史书更感兴趣,加之人聪慧,记忆力又强,对前朝往事和谋臣猛将的故事如数家珍。尽管爹娘此刻兴高采烈,但史书中的经验告诉他,当今的世道,还有这次南渡之行,他并不乐观。

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他的判断,这条路的确不是那么顺畅,一家人并未脱离险境,很快就出了意外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